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來源: 大公報 不管你承不承認,在許多人眼裡,杭州是一個女性化的城市,歷來少有鏗鏘之士,但明代的于謙算是一個。
于謙當年在朝中權傾一時,曾任兵部左侍郎。『土木之變』英宗被俘時,他又堅決反對遷都南京,擁立景帝,調集各路軍馬嚴守京師,升兵部尚書。一個長在西湖邊,喝著錢塘水的杭州男人,成爲升帳行軍打仗的首領。
于謙的成名,與石灰有著莫大的關係。如果沒有他的【石灰吟】,現在于謙會不會躍然於明朝的故紙堆中,這很難說了。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據說這首詩是于謙十六歲時候寫下的,具有白居易那樣的淺白,表達了詩人的氣度和追求,非常傳神和到位。
于謙與石灰結緣,這與杭州的地下所藏有關。杭州屬於丘陵地貌,地下岩石多爲石灰石,如果開採出來用作建材,就是大理石。我老家就在浙北山區,山上全是石灰石。我四五歲的時候,有一批來自杭州的城裡人在村外開礦,開採出來的石灰石紋理非常漂亮,顏色是墨藍的,中間又有縱橫交錯的白色或者紅色的紋路,據說這些大理石運到杭州進行加工後,是送往北京的。開礦會產生大量廢石,這些廢石就是上好的燒制石灰的原材料。燒石灰在杭州一帶,自古以來非常盛行。而我所在的富陽,因爲毗鄰杭州,其出產的石灰口碑極好。在富陽民間,石灰窯到處都是,石灰礦也遍布全境。
史料載,于謙寫下【石灰吟】,就是看了富陽的石灰窯有感而發而寫下的。也就是說,這首千古流芳的詩文中的石灰,寫的其實是富陽的石灰。
我查閱了不少數據,想考證一下于謙當年是在富陽哪個地方看了石灰窯,目前仍無結果。但這次考證讓我有了另外一個意外的收穫。晚清至民國年間,我祖上在富春江支流邊一個名叫淥渚的地方辦了一家石灰石礦,同時燒制石灰。燒好的石灰通過船隻,從支流運到富春江,然後從富春江運到杭州、上海。我曾祖父當年就經常住在上海,打理石灰生意。大家知道蔣介石是浙江人,老家在寧波奉化溪口,他的父親蔣肇聰也做石灰生意,而蔣肇聰所銷售的石灰就是從富陽進貨的。而從富陽進石灰,按照當年的交通狀況,必須走水路。而在水路邊,我曾祖父的那個石灰石礦是最大的一個。也就是說,蔣的父親從富陽進石灰,極有可能是我祖上的石灰石礦中進的。但這只是猜測,現在無法考證了。
再來說于謙,當年淥渚水上交通發達,是一個商埠。少年于謙是不是乘船到過淥渚,看過那裡發達的石灰燒制場面?這同樣也是猜測。
而正因爲有了這些似有聯繫,但又無法確認的糾結狀態,讓人產生了一種探究的欲望。現在,我再去讀【石灰吟】,就覺得非常親切。現在,那些爲了綠化而大量關停的石灰窯,早已湮滅茂盛的雜樹當中,它們曾經發生過故事,但它們的故事,就像它們的狀態一樣,鮮有人知了。
(文/流沙)
來源:大公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