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光明網理論 先秦民本思潮歷經殷周、春秋、戰國三階段,歷時千餘年,形成了中國歷史上一座特殊的『思想庫』。
殷周時期民本思想主要見於【尚書】、【詩經】等元典。前者是中國最早的政論萃集,是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總的源頭。【皋陶謨】:『安民則惠,黎民懷之。』『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泰誓】:『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酒誥】:『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無逸】:『治民祗懼,不敢荒寧。』【梓材】:『唯王子子孫孫永保民』……這些精彩句式應該有一個凝練過程,因此其思想萌芽的形成肯定更早。魏晉時期出現的偽【古文尚書】把民本思想概括爲八個字:『民爲邦本,本固邦寧。』雖無原典可依,但在總體上符合【尚書】一貫邏輯,成爲此後中國政治史上的至理名言。【詩經】中的民本思想散見於風、雅、頌各部分,雖是採風實錄,但也表現出一些頭腦清醒者『居廟堂之高』時的憂民意識,其【七月】、【伐檀】、【碩鼠】等篇著眼於經濟生活事實,強調民生問題,尤可注意。除詩、書外,這個時期的民本思想亦散見於甲骨文和金文中。
春秋時期的民本思想主要見於【左傳】、【論語】、【墨子】等典籍。【左傳】述史,對各類新思想收錄詳備,客觀而全面地反映了時代思潮概貌。【左傳】首先注意到民利及民間疾苦問題。記載了許多發展經濟、體恤民力等德政,強調『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文公十三年)『親其民,視民如子,辛苦同之。』(昭公三十年)。【左傳】還把民與『禮』聯繫起來,這是一個很明顯的進步。例如,齊景公在與晏子一次對話中竟領悟到尊民是『禮之上也』(昭公二十六年)。尤值得指出的是,【左傳】不僅繼續強調民與『天』的關係,而且還揭示了民與『神』的關係,在理論上具有更大尖銳性及更明顯的突破性。如說:『民,神之主也。』(僖公十九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桓公六年)『吾聞之: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莊公三十二年) 春秋時期社會激烈動盪,這些開明言論關聯著『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的驚心動魄的歷史事實,凝結著大量失政教訓,飽含著哲人的沉思。孔子繼承了【左傳】中所述的民本思維,對國家的暴力作用進行反思,提出『仁者愛人』原則,主張重教化而輕刑罰,強調『使民如承大祭』。他的博施於民的聖王觀,實際是從人道主義高度對殷周和春秋以來,重民、得民、保民、有民、愛民、成民、養民、利民、親民、富民、裕民、便民(這些提法均見於相關史料中)等治國理念和執政經驗的總結和升華。【墨子】中也有激烈的民本思想。但相對而言,孔子中庸主義的民本思想符合宗法社會實際及其繼續發展的邏輯,因而有廣泛和持久的影響力,成爲此後孟、荀民本思想的直接理論來源。
戰國時期民本思潮進入鼎盛階段。無論是此時託管晏之名而明確概括出的法家化的『民本』提法,還是此時產生的農家『饔飧而治』(君主自食其力業餘從政)的政治空想,抑或是老莊基於悲天憫人而形成的淡化政府權力的深邃思辯,都顯示出民本思潮的多角度展開和全方位推進。但直接把民本思潮推向巔峰的是以道德爲本位、以教化爲己任的儒學陣營中的孟荀兩位主帥,尤其得力於孟子。孟子呼籲解民於『倒懸』及『水深火熱』,強調從『恆產』即產權制度入手建立社會和諧。 孟子將 君與民放在政治天平上權衡,得出『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超越政治的結論,奏響了民本思潮的最強音。孟子還深入闡發了『憂民之憂』及『與民同樂』的思想,這種情懷及快樂追求使民本真正成爲一種文化信念及精神境界,對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影響極深。荀子此後也發出許多振聾發聵的警告。如說:『庶人安政,然 後 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故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荀子・王制】) 『天之生民,非爲君也;天之立君,以爲民也。』(【荀子・大略】)這在兩千年來同樣起著警鐘長鳴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