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53|回覆: 1

[文學研究] 章太炎先生及其【國學講演錄】(下)

[複製連結]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2-5-8 13: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吳永坤

  章太炎先生以國學為講題的演講,也有很多次。重要的幾次是:1906年在日本建立『國學振起社』,前後講學五年余,至武昌起義始停講。在此期間,講授了【論語言文字之學】、【論文學】、【論諸子學】、【說文】、【爾雅】、【莊子】、【楚辭】等專題。1913年,在北平人身自由受到袁世凱的限制,於共和黨本部主講經學、史學、小學、玄學。先生受軟禁後絕食,袁氏怕干眾怒,允吳承仕(簡齋)入先生之門受業。有【K漢微言】傳世。1922年應江蘇教育會之邀,講了【國學大概】等專題,也有記錄本傳世。在蘇州開辦的章氏國學講習會,以先生次年即歸道山,時間較短,可卻是最重要的一次。講習會創辦了【制言】半月刊,先生的再傳弟子徐復(漢生)協助事務。該刊發表了與講習會相關的很多文章,章先生的講演稿,由其再傳門人王乘六、諸祖耿記錄,孫世揚校訂,於【制言】發表。今傳世之【小學略說】、【經學略說】、【史學略說】、【諸子略說】、【文學略說】,均為此次講習會的記錄刊本,是歷次講習會最系統、最全面的講本,所講內容,為章先生晚年成熟之論。【說文解字•序】也在【制言】半月刊上發表。然戰事不斷,十大幾年的社會滄桑巨變,加以出版時印數較少,故海內外難求是本;1963年先生鍾愛的再傳弟子石禪潘重規(其名即為先生所改)教授,聽從友人之勸告,為免散佚並廣流傳,於香港寰球文化服務社將前五種結集出版,名曰【國學略說】。以山河尚未一統故,是本亦未能在內地流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為教學的需要,南京大學中文系編一套參考資料,我應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之約,與程會昌(千帆)先生合作,據講習會單行原刊本,重校了前五種,定名為【章太炎先生國學講演錄】,由程會昌先生題簽,內部鉛印數逾越千冊,在寧流行頗廣。然紙質、印刷均不精、豕魯魚亥多有;衍訛脫倒間亦有之。還有幾處誤點失校,但業內使用尚無大礙。2008年3月,鳳凰出版社擬出近代學術名著叢書,約我點評【章太炎先生國學講演錄】,我答應了。原因無他,一則糾正鉛印本的訛誤;二則,藉此提供一個比較完善的本子給讀者。
  下面概括地談談【講演錄】各講的內容。領略其精髓,自應認真研讀章先生的文本。
  首先講【小學略說】。『小學』這個詞,首見於【漢書•藝文志】,但含義與近代區別於高等教育、中等教育的初等教育的『小學』不同,雖然內容與啟蒙教育機構有關,所謂『古者八歲入小學』是也;可其內涵卻主要是指兒童所受的教育內容,即『六書、九數』,重點為『六書』,也就是語言文字學。包括文字、音韻、訓詁。故傳統上,一說『小學』,學界一致沒有歧義地理解為語言文字學。狹義的『國學』,也是指『小學』及其所附庸的『經學』。它原本就是為經學服務的工具,脫離經學而獨立成為語言文字學,是太炎先生的一大貢獻,儘管先生仍舊嫻熟地以之解經。
  在此講中,先生分別闡述了『小學』三方面的內容。文字一項講了』六書』,強調六書均關造字。先生認為六書是文字出現後人們歸納的造字條例,而非文字產生前預先制定的造字原則。象形、會意、指事、形聲,關乎個體;轉注、假借關乎文字的關聯。有轉注而能濟文字不敷用之窮不必另造新字;有假借而能通方國之音,知字雖不同而義卻一。兩者均通過字音起作用,但方向卻相反,起文字繁殺(增多、減少)的調節作用。先生特別指出不要把寫別(白)字與六書中的『假借』混為一談。先生於『六書』均有獨到的闡釋,如言會意『信』字云:人言必須誠信,否則與雞鳴、犬吠無異;言『武』雲,止戈為武不是停止用兵,而是戢兵除暴,否則有不抵抗主義的嫌疑;又說『止』為步之省、『戈』為『伐』之省,步伐整齊森嚴,斯為武矣。勝義紛披,令人目不暇給。音韻這一項,除了介紹一些基本知識而外,特別強調地有南北、時有古今、字有變異、音有轉移的道理。論述了【廣韻】為明古今音的階梯。先生繼承乾嘉諸儒,完善了『陰陽對轉』(有鼻音n、ng的字為陽聲字,無之則為陰聲)的學說。陰陽對轉現象,文獻中、口語中,在在多有。如『喀喇、劈啪』對轉為『康啷、乒乓』(均狀聲響,意義無別,陰陽收聲不同);苤藍(學名『球莖甘藍』,一種常見蔬菜名),百姓恆稱為苤l唬ㄎ耷〗鋇淖質櫓,姑錄其音);『馬何羅』之改為『莽何羅』,其理亦同。『反切』注音源於雙聲疊韻,非學梵語拼音之法也。欲得準確音讀,必須明古今音變,且須知其『法門』(即反切規則)。而於訓詁,先生特重【爾雅】,云:『學者有意治經,不可不明故訓,則【爾雅】尚已。』『【爾雅】者,正故訓、綱維群籍之書也。』『以【爾雅】釋經,最是【詩】、【書】。』『古文【尚書】,讀應【爾雅】。』章先生認為,儘管有學者認為【爾雅】是抄撮故訓而成書的,但可以確定的是【爾雅】成書極早。張揖以為是周公所作,『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孫通所補。』【爾雅】成書之後,代有增益,但它故訓淵藪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欲明故訓,離不開【爾雅】。
  小學含文字、音韻、訓詁三部分。音韻為樞紐。不通音韻,不足與言訓詁;不通訓詁,不足與言文字。治小學當熔形音義於一爐,三者一以貫之,斯為得矣。
  其次,講【經學略說】。
  『經』古代訓詁家多訓為『常』;常見的事物往往重要,比如空氣、日光、水分,誰也離不開,從而說明『經』的重要。其實,這是儒家經學產生之後訓詁家的說法。最初,儒家典籍並不叫做『經』。比如,【易】(又稱【周易】)、【書】(又稱【尚書】)、【詩】(又稱【詩三百】)、【儀禮】、【春秋】,都沒有冠以『經』字;書中單篇內冠『經』字的有【墨子】【經上】與【經下】,文內冠以『經』的有【韓非子】的【內儲說】、【外儲說】,其意義蓋為後世的目錄或內容提要。根據古代書籍製作的質料與形制、裝幀情況,章先生認為『經』的含意猶如後世說『線裝書』。此為確論。為了輿論一律、鉗制思想如同秦始皇主張『以吏為師』一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易】、【書】、【詩】、【儀禮】、【春秋】都尊之為『經』了。同時誘之以利祿,設立『五經博士』(『博士』非近代學銜,而是官職),通一經即可博得功名。自此,士子皓首窮經,不給皇上找麻煩,而『入吾彀中』(唐太宗李世民語)。入『經』的部頭則不斷增多――由『五經』而『七經』而『九經』,到了宋代始定型為『十三經』。它們是【周易】、【尚書】、【毛詩】、『三禮』(【周禮】、【儀禮】、【禮記】)、【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梁傳】)、【爾雅】、【孝經】、【論語】和【孟子】。因『經』地位尊崇,各家各派紛紛搶此桂冠以名自己宗派的典籍:佛教傳入中國後有佛經,【老子】稱為道德經,【莊子】稱為南華經,醫學書有【黃帝內經】。但總的說來,儒家經典在整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裏,居於最尊崇的地位,經學成為顯學並與封建社會相終始。
  經學產生於漢代,從一開始就有『今古文』派別區分。秦始皇焚書,項羽火燒阿房宮,大量典籍毀滅、散佚。而秦漢之際是漢字形體發生巨變的時期:漢字由籀篆而隸草(章草)。秦火之餘保存下來用籀篆書寫的是為『古文』,而由經師口述用漢代文字記錄下來的典籍為『今文』。今古文經不僅在文本上不同,於經義解釋也大不一樣。今文經師強調『微言大義』,於字裏行間找出孔子為後世君王治國平天下預設的理論,甚至製造讖緯妖言,為劉氏皇權『天命神授』張本。古文經師則強調文字訓詁,實事求是,探求經典文獻的真諦,同樣也是為統治者服務的。西漢直至東漢初,一直是今文經學佔着統治地位;至東漢中期,古文經學才逐漸取代了今文經學。不過今文經學並未式微,它與古文經學始終此消彼長,直至封建社會滅亡。漢代今文經學大師是董仲舒,古文經學大師是劉歆、賈逵、馬融和鄭玄。康有為是最後一位今文經學大師,而章太炎是最後一位古文經學大師。經學是與封建社會相終始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清帝遜位後,除康有為、章太炎之外再也無『大師。』
  
 樓主|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2-5-8 13:11 | 顯示全部樓層
  經文比較簡要,但也沒有簡要到如同【辭源】『十三經』條(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一版,合訂本頁218)所說的那樣少:十三經總字數為『147560』(該辭條雲系據顧炎武的【日知錄】卷十八。檢閱【日知錄】的卷十八『十三經註疏』條,無一字言及十三經的總字數。這麼一部權威的辭書,也信口開河,怎不令人齒冷!)僅韓愈所稱道的『左氏浮誇』一經,就近200000字。據黃季剛先生引鄭u老、歐陽修兩家統計(兩家稍有出入)總字數為636500有餘,與【辭源】所說相差近500000字。話說回來,十三部經書不過六十餘萬字,不能說不簡要,因為簡要,故解釋的空間大,於是有箋、傳、注、學、集解;疊床架屋又有正義、註疏(給注作注)。可謂汗牛充棟,繁瑣之極。有儒生釋『堯典』二字,居然用了十多萬字。這種學術能不衰亡嗎?經學中最黑暗的部分是程(頤、顥)朱(熹)的理學,他們以『天理』滅『人慾』,明清科舉考試均把朱熹的【四書集注】奉為圭臬,原因就是其學說特投封建統治者口味。欲知各經的具體內容,除十三經文本外,亦可參看【十三經概論】之類的書籍。
  再次,講【史學略說】。古文經學家認為『六經皆史』。【春秋】自不用說,【尚書】是政令訓詁,自然是史料;『禮』(漢代指【儀禮】)是規範行為的,涉及歷代文化典章制度,自然與『史』相關;【詩】雖說是吟詠性情,但關乎世風民情、反映政治興衰得失,且有史料,與史也關係密切;【易】主卜筮,上古迷信,政治大事、決疑問難,均要求卜問卦,卜辭作為史料,歷來無異議;樂經久佚,於史之關聯如何,不必強為之說,不過不能說於史無關,則是可以肯定的。
  『六經』雖與史有關,但它本身畢竟還不是史。
  章先生在此講中,以史籍分類為切入口,縱論中國歷史長河的各種史籍、史料、史實、史跡,及與之相關的人物、典章制度。分析了史學家的史德、史識、史才,比較了同類史籍的優劣。史籍分類,由於數量浩繁,品種眾多,難有一定之規;且代有增損,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章先生以【隋書•經籍志】分史籍為十三類,作為權宜的標準展開論述,只是相對方便而已,並不表示章先生認為【隋書•經籍志】分類盡善盡美。章先生強調,史事可疑者自是不少,但不可無故懷疑,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方足以言懷疑』。中國是個歷史悠久並且重視歷史傳統的國家,秉筆直書的史官很不少,如耳熟能詳的齊之太史三兄弟、董狐、司馬遷等;可諛詞媚主、為尊者、長者、賢者諱從而粉飾太平的卻更多,兩千多年來史書之編撰的話語權,掌握在皇帝手上,讀史自應分辨史料真偽(泛而言之,讀任何書均要辨偽)。從古至今,穢史實不少見。無徵不信是一方面,不無故懷疑是另一方面,兩者相輔相成,要允執其中。
  又次,講【諸子略說】。
  『子』,古代對於有學識人的敬稱。『諸』者,多之謂也。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化極其劇烈(姑不論其變化性質),『士』階層(知識分子)極其活躍,紛紛登上政治舞台,鼓吹自己的主張,形成各種派別。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諸子百家』。章先生從【莊子•天下篇】、【淮南子•要略訓】、太史公論六家要旨(見【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藝文志】區分諸子由流派入手,總論九流十派的要旨及各派源流;然後詳述各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的思想、主張與別的門派異同。此講的核心實際上是講中國的思想史(哲學的、政治的、倫理的)。章先生【講演錄】各講的內容時有交叉,蓋因我國古代文史哲之區分,疆界不甚嚴也。如【史記】是文學還是史學?【莊子】是哲學還是文學?都可以。【經學略說】一講幾乎全是講的儒家。這一講也要講儒家,角度不同;前者重點講其典籍,後者重點講其人物。儒家出於司徒,孔子前有周公、晏子。儒家特點是重人間世,『子不語怪力亂神』是也。此講還以較多篇幅辨析了孟荀的性善性惡論,後世儒者對此的承襲,且以佛學加以比較。道家先述老子,重點抉發其要義是人君駕馭群臣的權術,所謂『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將欲奪之,必先與之』是也。講老子特別強調了道士與老子無關,而與法家關係密切。次講莊子,逐篇分析了【內篇】內容。法家出於老子,太史公將老莊申韓同傳,而將商鞅單獨別為之傳,是其卓識。法家偏重於法的是商鞅,其着眼點在於治民,而不能治大臣;偏重於術的為老子,着眼點是為君主駕馭群臣;其集大成人物為韓非,主張法術勢並用。墨家主張兼愛、尚同,尚賢、節用、節葬、明鬼非樂,均是為了實現其主旨的辦法。名家出於孔子『正名』一語,為近世邏輯學派的鼻祖,代表人物為荀子、尹文,強調循名責實;而惠施、公孫龍則流入詭辯。至於縱橫家、雜家、小說(指街談巷議、道聽途說)家與農家,因有的其學自廢(如縱橫家在國家統一後無所施其計,流派自亡),有的則因無自己的獨特主張(如雜家系集各派所長而成)或本派主張各家亦兼及之(如農家),故章先生不具論。
  最後,講【文學略說】。
  這兒的『文學』,與現在的概念迥異,而與『文章』的內涵大致相當。章先生在此講中開宗明義地指出,要談三個問題:一、論著作之文與獨行之文有別;二、論駢體、散體各有所施,不可是丹非素;三、論周秦以來文章之盛衰。
  第一個問題,如果一部前後關聯之書,即謂『著作之文』;而獨行之文,則指一部書各篇內容互不相干。譬如【春秋】、【周禮】為著作之文,【詩】、【書】則為獨行之文。著作之文以史類為主,諸子之文亦屬此類。
  第二個問題,章先生以為駢體與散體各有短長,言宜單者,不能使之偶;語合偶者,不能使之單。辭尚體要,單、偶由文章內容需要決定。駢散各有所宜,二者本難偏廢。
  第三個問題,章先生以為周代為文章起源時期,戰國文體大體具備;六朝時則漸於細密。章先生以為無論在說理、抒情方面,均以周秦文為高;而敘事則以漢文為上。文章優劣,以氣骨為主,而不以駢散劃分。國勢強、尚武時期則文章氣骨健,多散文;國勢弱、崇儒尚文時期則多駢文。後世無秦漢風骨,故說理、抒情、敘事文達不到秦漢文高度,章先生之見如此。章先生又以為『雅健』為文章入門要訣,明於雅健始可與之言文。
  於此三項有關者是文章分類問題。前人於文章分類不盡相同,蓋由作者見解不同、一代有一代之文章(前代有而後代消亡、前代無而後代出現者)、分類有粗有細的結果。章先生以為惟能文之士能論文,否則必是皮傅之論。因而先臚列劉勰的【文心雕龍】、陸機的【文賦】與姚鼐的【古文辭類纂】分類情況,再說依【文賦】為準繩研討各種文體的原因。然後簡要分析了詩、賦,碑、誄,銘、箴,頌、論,奏、說十類文章的特點、源流、各類之間的同異、擅長十類文章某體的作者及其代表作。先生以為,【文賦】語語諦當,如補充以『祭文准誄,傳狀准史……記惟遊記可作』這幾條則完善了。先生自信其論文章分類,較姚鼐明白而收束這一講。
  章先生作古已七十多年,其著述亦在百年前至七十年前,局限、小疵自是難免,善於學習者,從這位大師書中自可學到別處學不到的知識。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文學院)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