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蘇語言文字網 漢語方塊字的好處是統一了文字,方塊字不至於像拼音文字那樣,會因地方方言語音的差別,而分裂成多種文字。但是,由於各地方言的語音差別很大,宋人也在追求一個標準語音。因爲宋朝建都開封,故北宋人往往以開封和洛陽方言作爲當時的標準語音。人稱『鄉音是處不同,惟京師,天朝得其正』。陸遊說:『中原惟洛陽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但是,他又認爲即使是洛陽方言的讀音亦並非純正,如洛陽語『謂弦爲玄,謂玄爲弦,謂犬爲遣,謂遣爲犬之類,亦自不少』。北宋前期,大臣寇準和丁謂在政事堂上,『閒論及天下語音何處爲正』。寇準說:『唯西洛人得天下之中。』丁謂說:『不然,四遠各有方言,唯讀書人然後爲正。』①宋時讀書人與洛陽語之間的差別,類似於現在普通話與北京土話之間的差別。南宋初,大批中原人遷居在作爲政治中心的臨安,時至今日,杭州官話在某種程度上仍保留著北方語音。 宋代的漢人到底有多少種方言,目今已缺乏較完整的記錄。但從某些片斷的記載,也可看出一些方言的特色。陸遊說:『四方之音有訛者,則一韻盡訛。如閩人訛高字,則謂高爲歌,謂勞爲羅;秦人訛青字,則謂青爲萋,謂經爲稽;蜀人訛登字,則一韻皆合口;吳人訛點字,則一韻皆開口。』周密說:『浙之東言語,黃王不辨,自昔而然。』現今的一些江浙方言也同樣是黃王不辨。『閩人以高爲歌,荊楚人以南爲難』。②
各地的方言中必然有一些特殊的詞彙。如開封方言『謂不循理爲乖角』,『作事無據者爲沒雕當』,『淮人謂歲飢爲年歲攬減』,『越人以嬰兒爲嘔鴉』。③『閩人謂子爲囝,謂父爲郎罷』。『嶺南風俗,相呼不以行第,唯以各人所生男女呼其父母』。如『韋庶女名睡娘,即呼韋庶作父睡,妻作嬸睡』。④
任何時代總有一些穢言和詈語。例如宋時『謂賤丈夫曰漢子』,秦檜學生時代,人稱『長腳漢』,秦檜懼內,即使升任高官,其妻稱他『老漢』。施全行刺秦檜不成,有人譏他爲『不了事漢』,但『丈夫漢』當時仍是褒詞。⑤
①【耆舊續聞】卷7,【老學庵筆記】卷6,【說郛】卷5【選談】。②【老學庵筆記】卷6,【癸辛雜識】續集下【黃王不辨】,【耆舊續聞】卷7。③【萍洲可談】卷1,【江湖長翁文集】卷11【送學生歸赴秋試因省別業三首】。④【宋朝事實類苑】卷60【嶺南人相呼】,【閩人稱呼】。⑤【老學庵筆記】卷2,卷3,【朝野遺記】,【鄂國金佗B續編】卷25【楊麼事跡】。
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關係,自然是源和流的關係,但兩者又各有其繼承性。宋代的書面語言,仍大致沿用秦漢以降的古文和後來的駢體文。自春秋、戰國時出現漢語史上第一次白話運動以後,經歷了千餘年的演變,秦漢古文與口頭語言的差別愈來愈大。
【說郛】卷7【軒渠錄】記載,北宋開封『有營婦,其夫出戍』,其子名窟賴兒,她『托一教學秀才寫書寄夫云:窟賴兒娘傳語窟賴兒爺,窟賴兒自爺去後,直是 憎兒,每日根特特地笑,勃騰騰地跳。天色汪囊,不要吃溫吞蠖ǖ孜鍤隆薄D歉魴悴盼薹ㄗ獎剩只能退回她數十錢。書面語言表達口語固然困難,而文化水平較低的人往往不易聽懂書面語言,更不論自己作文了。因此,就出現了書面語言的白話文傾向。
宋代不少民間語言逐漸滲透到書面語言之中。例如宋代的『勾當』、『管勾』等詞,就是常用口語,意爲管理之類。當時的官名有管勾賣鹽官、勾當御藥院、①管勾文字、勾當公事、管勾帳司②等。又如『詭名』一詞,也屬民間口語,指假冒姓名之類。此詞在宋代官方文獻中使用也非常普遍,如詭名挾戶、詭名挾佃、③詭名子戶、詭名隱寄、④詭名走寄、詭名冒請⑤等,都是指假冒姓名立戶,分戶,偽稱佃戶,隱瞞田產,請佃官田之類。
今存宋人文獻中,保留了不少使用民間口語談話記錄。北宋時,登州婦人阿云『用刀斫傷』丈夫韋阿大,『縣尉令弓手勾到阿雲,問:是你斫傷本夫,實道來,不打你』。⑥宋金通使時,宋人記錄金人譯語,也間或用白話文。如金將完顏粘罕對馬擴說:『見皇帝說:射得煞好,南使射中,我心上快活。』金人蕭褐祿問宋使魏良臣等人說:『秦中丞(檜)安樂麼?此人元在自家軍中,煞是好人。』⑦在著名民族英雄岳飛的震驚千古的冤獄中,最初是由其部將王俊的一紙誣告狀爲藉口。王俊誣告岳飛的愛將張憲企圖謀反,其狀詞全用白話文。這反映了王俊本人的文化水平,他顯然沒有能力寫標準古文式的書面語言,故文士們稱其『甚爲鄙俚之言』。如『自家懣都出岳相公門下』,『他懣有事,都不能管得』,『大段煩惱』之類,都是宋時常用的口語。『懣』相當於現今的『們』。『大段』意爲大大地,戰場上立功,可稱『大段立功』。⑧在這次冤獄中,秦檜蠻橫無理地回答韓世忠『莫須有』三字是很有名的,這也是宋時的口語,意爲『豈不須有』。⑨
民間口語雖有鄙俚不雅之詞,但也不乏生動的語言。如『嫁得雞,逐雞飛;嫁得狗,逐狗走』。南宋初的諺語說:『仕途捷徑無過賊,上將奇謀只是招。』又說:『欲得官,殺人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趕著行在賣酒醋。』又說:『要高官,受招安;欲得富,鬚鬍做。』⑩這些諺語辛辣地諷刺了時政。
①【宋會要】職官44之40,【司馬文正公傳家集】卷39【言王中正札子】。②【長編】卷367元ぴ年二月戊子。③【歷代名臣奏議】卷45余應求奏,【長編】卷249熙寧七年正月丙寅。④【宋會要】食貨5之24,38之21。⑤【歷代名臣奏議】卷258虞儔奏,【朱文公文集】卷99【曉諭逃移人戶】。⑥【司馬文正公傳家集】卷40【議謀殺已傷案問欲舉而自首狀】。⑦【會編】卷4【茅齋自敘】,【會編】卷162【紹興甲寅通和錄】。⑧【揮麈錄餘話】卷2,【長編】卷341元豐六年十二月癸酉。⑨宋時『莫』或可作『豈不』解。如【永樂大典】卷19735【曾公遺錄】載宋哲宗說:『府界莫可先行?』【宋史】卷192【兵志】作『府界豈不可先行』。⑩【雞肋編】卷中,卷下,【會編】卷140。
一些民間口語也文士們被吸收到詩詞之中。如蘇軾詩說:『三杯軟飽後,一枕黑甜餘。』就是吸取了『諺語』。『巧媳婦做不得沒面 』,『遠井不救近渴』,『瓦罐終須井上破』等諺語,也被陳師道改爲七言詩,『巧手莫爲無麵餅,誰能留渴須遠井』,『瓶懸 間終一碎。』①
詞是宋時的歌曲,吸收口語的成分更多。例如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聲聲慢】詞,"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宋理宗時,福建興化人陳彥章"往參大學,時方新娶",其妻作【沁園春】詞,"記得爺爺,說與奴奴,陳郎俊哉"!"那孤燈只硯,郎君珍重,離愁別恨,奴自推排","早歸則個,免待相催"。南宋太學生"有采俗語作耍"說:"湖女艷,莫嬌他,平日爲人吃 拿,烏龜猶自可,虔婆似那吒。早辰起來七般事,油鹽醬豉姜椒茶,冬要綾羅夏要紗。君不見,湖州張八仔,賣了良田千萬頃,而今卻去釣蝦蟆,兩片骨臀不奈遮。"②這些全屬當時的口語。
①【雞肋編】卷中,卷下,【後山集】卷3【送杜侍御純陝西轉運】,【次韻蘇公西湖徙魚三首】。②【湖海新聞夷堅續志】前集卷1【俗謔試題】,後集卷2【送夫入學】。
洪邁【夷堅志】是一部神鬼怪異小說,用文言書寫,但其中也有口語。如【夷堅丁志】卷10【建康頭陀】記載一個"頭陀道人"見到建康一批學生,便說:"異事!異事!八坐貴人都著一屋關了,兩府直如許多,便沒興不唧溜底,也是從官。"學生范同輕薄綽號爲"秦長腳"的秦檜,說:"這長腳漢也會做兩府?"即是一例。如前所述,"長腳漢"也是蔑稱。
【朱子語類】是著名大思想家朱熹的談話記錄,經後人編次成書,但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使用白話的原貌。因此,此書不僅是宋代理學的重要著作,也保存了十分豐富的宋代白話資料。這裡不妨摘錄兩段。此書卷3說:"鬼神事自是第二著。那個無形影,是難理會底,未消去理會,且就日用緊切處做工夫。"此書卷10說:"莫說道見得了便休。而今看一千遍,見得又別;看一萬遍,看得又別。須是無這冊子時,許多節目次第都恁地歷歷落落,在自家肚裡,方好。"
從上引的一些實例看,宋時的口語與現代口語有很大的差別,故今人讀【朱子語類】等白話文,反而比讀宋時的標準古文更加困難。降及元代,漢文中的白話成分更大。明清時又出現逆轉,唯有小說之類使用白話。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方實現了漢語史上的第二次革命,以白話文取代了文言文。
二、其他民族的文字
在遼宋金代,現今中國疆域內既然存在著多種民族,也必然存在著多種語言和文字。除漢人使用漢語外,存在著另外多種語言和文字。
一、契丹文:契丹族作爲遼朝的統治民族,其語言接近於蒙古族語和滿洲通古斯族語。遼的一支被統治民族奚族,"契丹與奚言語相通,實一國也"。據宋使彭汝礪詩描寫說:"禿鬢奚奴色如玉,頰拳突起深其目。鼻頭穹隆腳心曲,被裘騎馬追鴻鵠。"①似乎像白種人。
契丹語的語法結構顯然與漢語不同。宋人記載說,"契丹小兒初讀書,先以俗語顛倒其文句而習之,至有一字用兩、三字者"。例如漢語中"鳥宿池中樹,僧敲月下門"的詩句,契丹兒童便念成"月明里和尚門子打,水底里樹上老鴉坐"。②
宋人記載保存了一些契丹語的音譯。"刁約使契丹,戲爲四句詩"說:"押燕移離畢,看房賀跋支,餞行三匹裂,密賜十貔狸。"移離畢是官名,相當於宋朝僅次於宰相的執政。"賀跋支,如執衣防 "。匹裂是"小木罌,以色綾木爲之,如黃漆"。貔狸"如鼠而大,穴居,食果谷,嗜肉狄人爲珍膳"。宋人余靖懂契丹語,他使遼時曾寫一詩說:"夜宴設邏臣拜洗,兩朝厥荷情感勤。微臣雅魯祝若統,聖壽鐵擺俱可忒。"其注說,設邏,"厚盛也";拜洗,即"受賜";厥荷,即"通好";感勤,即"厚重";雅魯,即"拜舞";若統,即"福佑";鐵擺,即"嵩高";可忒,即"無極"。③由於契丹語的傳世資料十分稀缺,上述的片斷音譯記錄就彌足珍貴。
契丹人仿效漢字,創製契丹文。遼太祖神冊五年(920),"始制契丹大字"。④稍後又有皇族耶律迭剌"制契丹小字,數少而該貫"。⑤契丹字分大字和小字。大字是類似於漢字的方塊字,大體上是增減漢字筆劃而成。小字大體上是表音文字,但其拼音結構類似於朝鮮文,仍形似方塊字。拼音小字按先左後右,兩兩下移的原則,拼湊成方塊字形。據統計,契丹小字的原字計378個,每個單詞由一至七個不等的原字排列組合而成。 契丹文和漢文同作爲遼朝的官方文字。遼朝滅亡後,契丹文繼續行用,直到金朝中期章宗明昌二年(1191),"詔罷契丹字"。但是,因遼亡時皇族耶律大石率部西遷,另建西遼,故契丹文仍行用於西遼社會上層。後來契丹人遺裔耶律楚材隨蒙古軍西征,"遇西遼前郡王李世昌於西域",便"學遼字於李公"。⑥
契丹文如今已成死文字。由於傳世資料頗少,近代對契丹文的研究工作雖有所進展,仍存在相當大的困難。⑦
①【遼史】卷73【耶律曷魯傳】,【鄱陽集】卷2【奚奴】。②【夷堅丙志】卷18【契丹誦詩】。③【夢溪筆談】卷25,【中山詩話】。④【遼史】卷2【太祖紀】,卷75【突呂不傳】,卷76【耶律魯不古傳】。⑤【遼史】卷64【皇子表】。⑥【金史】卷9【章宗紀】,【湛然居士文集】卷8【醉義歌】序。⑦關於契丹文,參見【內蒙古大學學報】1977年4期契丹小字研究專號,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編【中國民族古文字】賈敬顏【契丹文】,【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劉鳳翥、於寶林【契丹字研究概況】,【大陸雜誌】84卷5期劉鳳翥【略論契丹語的語系歸屬與特點】,【大陸雜誌】87卷1期劉鳳翥【契丹文字與漢字和女真字的關係】。
二、西夏文:人們一般認爲,党項語屬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族。西夏文由夏景宗元昊建國後創製,史稱"元昊自製蕃書,命野利仁榮演繹之,成十二卷,字形體方整類八分,而畫頗重複"。①西夏文成爲當時西夏境內的流行文字。西夏滅亡後,西夏文最遲行用到明朝中期,但如今也成爲一種死文字。西夏文的傳世文獻遠比契丹文獻豐富,特別是今存有一批西夏文的辭典和韻書,如【番漢合時掌中珠】、【音同】、【文海】等,使人們對西夏文的語音、語彙、語法等有了較多的知識。
西夏文的借詞數量很大,主要是借自漢語。西夏字是仿造漢字的方塊字,兩種文字的形體近似,但西夏字形比漢字更爲繁複,其書法也有楷書、行書、草書、 書等區分。
儘管夏景宗元昊一度強調尊崇本民族文字,以加強對宋的獨立性,但漢語和漢文在西夏境內畢竟有深厚的基礎和影響。實際上,漢文和西夏文同時在西夏社會中流行。②
三、女真文:金代女真人是現代滿人的祖先。女真語和滿語的語彙約有十分之七相同,卻先後出現了女真文和滿文兩種不同的文字。
金太祖天輔三年(1119),"頒女直字"。女真人稱"葉魯、穀神二賢創製女直文字"。女真文字"乃依仿漢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國語"而創製,時稱"女直大字"。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另"頒女直小字"。③女真大字和小字顯然是仿效契丹大字和小字。女真文一直沿用到明朝。明朝前期所編的【女真譯語】,成爲今存研究女真文的工具書。此後女真文字成爲死文字。滿人在明朝後期勃興後,又仿照蒙古文字母,另外創製滿文。
女真族原先畢竟是個落後民族,其文化程度較低,語彙也不豐富。即以姓名而論,女真人有幾十個姓,連同當時的契丹人、奚人等,都分別確定了相應的漢姓。例如完顏的"漢姓曰王,烏古論曰商",契丹人姓耶律(移剌)的漢姓爲劉,契丹人和奚人姓石抹的漢姓爲蕭。女真人的名字"或以賤,或以疾,猶有古人尚質之風"。如金初大將完顏粘罕,粘罕的女真語意是心,完顏兀朮,兀朮的女真語意是頭,完顏 母, 母的女真語意是釜。④但後來女真貴族也感到其名不雅,又另取漢名。如完顏粘罕的漢名爲宗翰,完顏兀朮的漢名爲宗弼。今人往往沿用古代演義小說的慣例,稱完顏兀朮爲金兀朮,這自然是不確切的。其實,完顏兀朮的漢姓漢名就可叫王宗弼。
女真人作爲一個落後民族,其語言的語彙和表達能力,自然與漢語有相當差距。金朝滅遼破宋,占領華北廣大地域後,漢人又成爲人口的主體。故在金朝境內,漢語和漢文事實上比女真語和女真文更爲流行。唯有留在東北的少量女真人,直到元代,還是"各仍舊俗",⑤最後發展成爲今日的滿人。
①【宋史】卷485【夏國傳】。②關於西夏文,參見吳天墀【西夏史稿】(增訂本)第四章264----282頁,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編【中國民族古文字】白濱【西夏文】,【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史金波【西夏文概述】。③【金史】卷2【太祖紀】,卷4【熙宗紀】,卷35【禮志】,卷73【完顏希尹傳】。④【金史】卷135【金國語解】,【會編】卷3,陳述【金史拾補五種】。⑤【元史】卷59【地理志】。
遷入中原的大多數女真人卻很快漢化。到金朝中期,儘管金世宗大力提倡保持女真舊俗,而他的皇子完顏胡土瓦(漢名允恭)卻"頗未熟本朝語"。完顏胡土瓦的兒子金宣宗和金章宗"就學","每日先教漢字,至申時漢字課畢,教女直小字,習國朝語"。①由此可見,女真人的漢化是當時不可逆轉的潮流。金朝滅亡後,中原的女真文便很快消亡了。②
四、回鶻文和黑汗(喀喇汗)國文:回鶻語屬突厥語系,最初使用古突厥文,爲拼音文字。回茸遄蘊瞥後期西遷前後,開始依照粟特文字母創製回鶻文。自九世紀中期到十五世紀,回鶻文在中亞、新疆等地廣泛使用,即使在西遼統治時期,回鶻文仍是當地的主要文字。據金朝後期出使蒙古的吾古孫(烏古孫)仲端說,西遼亡後,"其國人(契丹人)無幾,衣服悉回紇也"。"其書契、約束並回紇字,筆葦其管,言語不與中國通"。③
受回鶻文影響最大的,是蒙古文。蒙古人"肇基朔方,俗尚簡古,未遑製作,凡施用文字,因用漢楷及畏吾字,以達本朝之言"。塔塔統阿是"畏兀人","深通本國文字"。成吉思汗西征時,塔塔統阿"就擒","遂命教太子諸王以畏兀字書國言"。④回鶻、回紇、畏吾、畏兀等都是同音岐譯,如今即稱維吾爾。直到明代,還編錄了【高昌館來文】和【高昌館雜字】,實際上是回鶻、漢文辭典。⑤
黑汗(喀喇汗)國是五代至南宋,由操突厥語的民族在今新疆、中亞等地所建立的國家,也是今中國境內第一個接受伊斯蘭教的國家。在黑汗王國統治時期,以阿拉伯字母爲基礎,創製了一種新的文字,今人稱之爲喀喇汗國文或阿拉伯字母式的突厥文。這種拼音文字將阿拉伯二十八個字母刪存二十一個,又另增三個,並在元音和輔音的讀法的附加符號也作些改變。
喀喇汗國文的傳世文獻主要有【突厥語詞典】、敘事長詩【福樂智慧】等。這種文字在新疆等地與回任牟⒋嬖加興摹⑽灝倌輟"
①【金史】卷19【世紀補】,卷98【完顏匡傳】。②關於女真文,參見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編【中國民族古文字】顏華【女真文】,【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金啟 【女真文字研究概況】。③【歸潛志】卷13。④【元史】卷202【八思巴傳】,卷124【塔塔統阿傳】。⑤關於回任模參見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編【中國民族古文字】黃潤華、胡振華【回任摹罰【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耿世民【回任摹貳"薰賾誑喇汗國文,參見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編【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陳宗振【從〖突厥語詞典〗看喀喇汗王朝的文字】。
五、古藏文:吐蕃人除居今西藏外,在今甘肅、青海等地則與漢人、党項人、回鶻人等雜居。吐蕃人即今藏族祖先,其所用文字,今稱古藏文。據有的說法,系參考古梵文字母,按藏語語音略有增減而成。古藏文演變到現代藏文,曾進行過三次厘定工作。傳世的古藏文文獻其數量十分豐富。①
在邈川一帶的吐蕃族g廝政權,受宋朝官封,與西夏相抗。但其與宋往來文字,仍用"蕃書",即古藏文,需要由宋人譯成漢文,轉告朝廷。②
六、白文的出現:唐宋時期南詔和大理的通行文字是漢文,"言語書數","略本於漢"。③宋人記載說:"大理國間有文書至南邊,及商人持其國佛經,題識猶有用 字, ,武后所作國字也。【唐書】稱大理國,今其國止用理字。"④從今存的若干碑文看,大理也有個別漢字略異,如乾坤的干字,大理作 字,股肱的肱字,大理作 字。⑤
在南詔後期,白族民間開始用漢字記錄白語,創造了一種用增損漢字筆劃構成的白文。白文此後也逐漸流行。⑥
綜上所述,在遼宋金代,今中國境內有著豐富多彩的語言和文字。其中漢文源遠流長,事實上占據著主導地位。其他多種文字經歷了滄桑變遷,雖也流行一時,但大多成了死文字。各種語言和文字必然互相影響和滲透。例如回"婦人戴油帽,謂之蘇幕遮",⑦或稱回任璧肝蘇幕遮,成爲宋詞的一個詞牌。但其中以漢語和漢文對其他各族的影響最大。例如在金朝的黃龍府,"凡聚會處,諸國人語言不能相通曉,則各以漢語爲證,方能辨之"。⑧漢語事實上是各族的通用語言。
①關於古藏文,參見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編【中國民族古文字】羅秉芬【藏文】,【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王堯【吐蕃文獻敘錄】。②【宋會要】蕃夷6之18,【長編】卷306元豐三年七月壬申,卷341元豐六年十二月癸酉。③【大理行記】。④【桂海虞衡志】,【賓退錄】卷5。⑤【金石萃編】卷160【護法明公德運碑贊】。⑥關於白文,參見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編【中國民族古文字】趙衍蓀【白文】。⑦【揮麈錄】卷4。⑧【靖康稗史箋證・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
作者:王曾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