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64|回覆: 0

[史學] 古代反腐講究『軟硬兼施』(1)

[複製連結]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1-11-15 09: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人民網
歷朝歷代都有貪官,如何懲治貪官是個歷久彌新的話題。中國古代社會在政治制度上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設置了一整套完備的官僚體系。爲了保證這套龐大的官僚機器正常運轉,歷代統治者總是從文武兩方面入手加以整治,來防止各級官員因受賄貪污、巧取豪奪而吃得太飽。  


  讓貪官們膽戰心驚的『皮場廟』  


  武的一手起源很早。據說在舜時創立的五刑中就有『鞭作官刑』。從雲夢出土的【秦律】來看,對貪贓枉法的官吏處置也極嚴。顧炎武【日知錄】卷五總結了歷代懲貪的法律:兩漢對貪官贓十金以上均處以『棄市』刑,即在鬧市中執行死刑後將犯人暴屍街頭,並規定其子孫不得爲官。魏晉南北朝時北魏太武帝規定『貪贓三匹者皆死』。唐時贓吏,『多於朝堂決殺』。宋朝發誓不殺士大夫,可是對貪官贓吏仍處以『棄市』。元朝也對贓吏『輕者杖決,重者處死』。  


  歷史上懲治貪官最有名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出身寒微,深知貪官贓吏欺壓百姓、激起人民強烈反抗的道理,因而對贓官處罰極其嚴酷。據元末明初人葉子奇寫的【草木子】記載:『凡守令貪酷者,許民赴京陳訴,贓至六十兩以上者梟首示眾,仍剝皮實草。府、州、縣衙之左,特立一廟以祀土地,爲剝皮之場,名曰「皮場廟」。官府公座旁,高懸一剝皮實草之袋,使之觸目驚心。』葉子奇本人就曾被牽連下獄過,對這場面有親身經歷,大概不會吹牛。如此看來,明初官府是一文一武、一德一威,雙管齊下,官吏們膽戰心驚,政治還算比較清明。  


  明朝陸容寫的【菽園雜記】中說到一個太倉老和尚智┨該鞽醯骸昂槲淠曇洌秀才做官,吃多少辛苦、受多少驚怕,與朝廷出多少心力,到頭來小有過犯,輕則充軍,重則刑戮,善終者十二三耳!』清趙翼在【廿二史記】中認爲,明初『崇尚循良,小廉大法,幾乎兩漢之遺風,且駕唐宋而上哉』!他認爲洪武時期簡直比得上『文景之治』,比『貞觀之治』還要好很多。  


  戒石銘成了各級衙門的點綴  


  在文的方面,一個主要的舉措就是頒布種種『官箴』,告誡官員要廉潔自律。  


  對官吏頒布種種勸慰、勉勵的箴文,其由來很早。【尚書・商書・伊訓】就有『儆於有位』的說法。據考古發現,湖北雲夢出土的秦始皇時期的竹簡中,就有一篇叫『爲吏之道』,告誡官員要做到『忠信敬上』、『清廉毋謗』、『舉事審當』、『喜爲善行』、『恭敬多讓』這『五善』。清代史學家趙翼【陔余叢考】卷二七考證了漢代以後一些著名官箴文本,比如漢代揚雄寫的【卿尹州牧箴】二十五篇,以後崔S、胡廣增寫的【百官箴】。而隋初隋文帝的寵臣何孚,在龍州當刺史的時候,寫過【刺史箴】,刻在州衙大門外的石碑上。  


  後世流傳時間最長、傳播地域最廣的就是所謂『戒石銘』了。它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後蜀主孟昶(934―965在位)所撰寫的,頒發給各地州府,要求刻寫在衙門裡樹立的石碑上。當時全文共二十四句,九十六個字:『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長,撫養惠綏。政存三異,道在七絲。驅雞爲理,留犢爲規。寬猛得所,風俗所移。無令侵削,無使瘡痍。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與是切,軍國是資。朕之賞罰,固不逾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爲民父母,莫不仁慈。勉爲爾戒,體朕深思。』  


  以後北宋滅了後蜀,宋太宗趙匡義又從這個戒石銘里選了四句十六個字:『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親自抄寫並頒給地方官吏。到了南宋高宗時,又再次命令詩人黃庭堅書寫這個戒石銘,頒發到各州縣,要求刻石後放置在『座右』。  


  從此這十六字銘文就被一直沿用,經歷了宋、元、明、清四朝,長達七八百年。明太祖朱元璋又命令將刻寫了戒石銘的石碑,樹立在各級衙門大堂院落的中央,讓長官在坐堂審案時抬頭就會看見這塊戒石。以後這塊石碑就一直是各級衙門大堂的主要點綴。  


      爲何封建時代懲治貪官總是雷聲大雨點小  


  古代朝廷用這軟勸硬逼的兩手整頓吏治的目的,一是要官吏們依法守法,不要過度剝削、超越朝廷尺度,避免出現『土崩』的現象,防止迅速激化階級矛盾。二是要避免官員腐化墮落,使封建官僚行政體制不能正常運轉,造成上下隔絕、尾大不掉之勢。第三是爲了欺騙人民群眾,造成『天子聖明』的思想,傳播『好皇帝』的理想。第四,也是『家天下』的守財心理,就是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裡說的『利不欲其遺於下,福必欲其斂於上』。宋代筆記【北夢瑣言】記載,後唐明宗李嗣源審理一個贓官,有個侍衛在旁邊爲那個贓官說好話,李嗣源說:『食我廩祿,盜我倉儲,蘇秦復生,說我不得。』於是不由分說,連贓官帶說客一起砍了頭。  


  然而,封建帝王、官僚都是依靠壓榨農民來維持寄生生活,他們沒有根本衝突。封建帝王的第一要務是防止有人篡奪天下,而吏治的貪與廉並不馬上影響到統治。因此封建時代懲治貪官總是前緊後松,雷聲大雨點小,最多只是在建朝之初大張旗鼓地搞上幾年,以後很快就以『道德感化』爲主了。如東漢雖然規定贓官要禁錮其子孫,才過了五六十年,到了安帝時,劉愷援引『【春秋】之義』,『吾善善及子孫,惡惡止其身』,要求停止禁錮。以後就因陳忠的建議廢除了這一條。唐宋訂立『棄市』之法,但實際很少實行,一般都得以特敕解除。宋朝建立三十多年後就停止實行棄市法,改爲流放。而殺貪官最起勁的朱元璋一死,『皮場廟』、『皮囊袋』之類就聽不見了,貪贓官僅僅流放而已。到了六十多年後的宣德年間,又改爲出錢贖罪,等於宣告無罪了。  


  另外,作爲『道德感化』、勸慰勉勵的戒石銘,也遭到了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猛烈抨擊。王夫之在他的【宋論】一書中認爲,這個戒石銘是『儒術不明,申韓雜進』的雜種學術產物。他說戒石銘短短的四句話,是要滅絕人間最重要的天道,蔑視士大夫君子的情操,引導百姓喪失固有的忠厚和平的人性,使得老百姓一個個交相爭奪、互相怨恨,簡直就是一個充滿『負面作用』的宣示。首先,戒石銘說官吏的俸祿是民膏民脂,『則天子受萬方之貢賦,愈不忍言矣』,那就是將皇帝是最大的吸血鬼這個秘密給說穿了,王夫之說,這簡直就是滅絕了人倫天道。其次,戒石銘宣示皇帝『取民之膏脂以奉汝』,就是公開宣稱朝廷剝削了人民的血肉膏脂來豢養官吏,那不是在侮辱士大夫嗎?『是以謂毀君子之風操也』。再次,這個說法推而廣之,小官認爲大官和自己一樣是吸血鬼,而兒子也可以說老子是吃他的膏脂了,這樣就動搖了整套倫常道德,於是民間都要『趨利棄義,互相怨怒』,而人類社會也就變成禽獸群體了。又次,戒石銘又公開了『下民』與官吏誰養活誰的道理,這不是在給『亂民』辱罵攻擊官府提供藉口嗎?這樣會導致百姓喪失天生的善良性情,丟掉忠厚和平的性格,都要起來和官府爭論。這在王夫之看來是最大逆不道的了。最後,『上天難欺』四個字,正說明皇帝無法控制貪官,而只能恐嚇官吏。而且『敬天,而念天之所鑒者,惟予一人而已,非群工庶尹之得分其責也』,與天打交道的只能是天子一人,怎麼可以把這個權力下放呢?因此,王夫之認爲,『君天下者,人心風化之所宗也,而可揭此以告天下乎』?可惜他只是個『在野派』,否則一定要將戒石砸爛而後快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