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國孔子網 反思姜太公
中國兵家之父應是姜太公。司馬遷說:」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謀,皆宗太公為本謀」,又說,滅紂前,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計謀居多」。
胡魚研究姜太公,發現他是中國政治軍事謀略的典型代表,反思其思想言行,獲益頗多。
姜太公,名望,字子牙,其祖先在堯舜時做過大官,因與大禹一起治水有功,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因此部族又以呂為姓。姜太公年輕時在殷商朝廷做官,因屢次勸諫帝紂不聽,反被忌恨,於是他逃到東海之濱,垂釣於尚湖(以他的名字命名,位於江蘇常熟縣境內)之畔。後來,姜太公又回到中原,尋訪有為明君。在這期間,為生活所迫,他先在商都朝歌屠牛賣肉,後又到孟津開鋪賣食。直到七十二歲時,姜太公聽說周文王為仁德之君,他便西奔到達歧山腳下。不久後得知,周文王經常到渭河北岸打獵,姜太公於是天天到渭河釣魚,等待着遇到文王的機會。這是一個類於守株待兔、相千里馬的故事。一天,文王的車馬果然浩浩蕩蕩地驅馳而來,此時,姜太公不但不起身拜謁迎送,反而故意看也不看一眼,此舉引得周文王下車主動與他攀談。文王問道:」你樂於釣魚嗎?」姜太公答道:」臣聞君子樂得其志,小人樂得其事。今天,我垂竿而釣,與此十分相似,並非樂於釣魚」。文王又問:」釣魚與志趣有什麼相似之處?」太公答道:」操釣在手,有三種權謀變化:有以厚祿竭人才智的權謀,有以視死如歸精神鼓勵士兵的權謀,有以高官顯位降服能人的權謀」。姜太公一邊說,一邊觀察文王,見文王正洗耳恭聽,態度謙虛,並且對陌生人的高談闊論毫不介意,他便繼續侃侃而談:」只要魚吞食誘餌,就會受到魚線的牽制;同樣的道理,只要給大臣以厚祿,他就會屈服於君主。所以說,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國,國可報;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一席話,打動了文王的內心。倆人越談越深,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從此,年屆古稀的姜太公得以施展抱負,運籌其經天緯地的韜略。
姜太公真不愧為中國謀略之先祖!他以高官、厚祿、精神三者籠絡使用人才,充分利用了國人人性DD世俗、迷戀官祿的弱點,攖得了人心。不過,他以及歷代統治者的所謂」愛才」都太過功利主義,都是為了達到統治天下的目的,並不是真心的,因此,他也時常流露出對英雄豪傑的殺戮思想。
在【六韜】一書中,太公認為王者應做到韜光養晦,威而不猛,胸懷天下,清靜無為,他說:」夫王者之道,如龍首,高居而遠望,深視而審聽。示其形,隱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極也,若淵之深不可測也」,又說:」大智不智,大謀不謀,大勇不勇,大利不利」,」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猛獸將博,弭耳俯伏;聖人將動,必有愚色」。這是多麼富有中國特色的高深謀略呀!帝王要象龍,高高在上,變幻莫測,讓人感到神秘、恐懼,情不自禁頂禮膜拜;中國從古至今的統治者不正像紅衣主教一樣言行詭秘、心狠手辣嗎?中國人運用智謀、心計之爐火純青,竟達到了」不智」(看不出運用了智慧)、」不謀」(用謀於無形之中)DD即不留痕跡的最高境界;並且善於運用」卑」、」伏」、」愚」欺騙對手。
姜太公還推崇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柔武戰略,提出了分化瓦解打擊敵人的許多具體措施以及戰術。他說:」善戰者,不待張軍;善除患者,理於未生;善勝敵者,勝於無形。上戰無與戰!」他指出應」親其所愛,以分其威」(拉攏對方的愛臣以瓦解他的威權),」收其內,間其外」(收買敵人朝內大臣,離間敵人朝外將帥),」外亂而內整,示飢而實飽,內精而外鈍。一合一離,一聚一散,陰其謀,密其機,高其壘,伏其銳」,」欲其西,襲其東」。這些謀略之高明,在現代西方兵書中也幾乎無出其右者!讓人感嘆中國人之聰明!只是但願國人不要把」陰其謀」全都用到了社會生活中。
胡林翼說:在傳說為姜太公所作的【三略】一書中,太公闡述了重用賢才的思想DD」夫主將之法,務攬英雄之心」,」羅其英雄,則敵國窮」,」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但是,他也表達了對有才幹之士的抑制甚至殺戮的思想,如」豪傑低首,國乃可久」,」敵國滅,謀臣亡」,這些可以說是富有中國特色的屠戮功臣的謀略,劉邦、朱元璋按此教導幾乎殺盡了開國文官武將!
蔡鄂說:【三略】重視運用獎賞和懲罰兩手,所謂」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夫」,」軍以賞為表,以罰為里」。我總覺得這種」賞」也是利用了人性弱點的陰謀,這種」罰」也是」殺貴大,賞貴小」的權宜之計,而不是尊重人、尊重軍法。姜太公雲」非陰謀無以成功」,看來中國人做每一件事都充滿了陰謀詭計。
姜太公不愧為中國人的導師!
柯林斯等論孫子
美國國防部召開」孫子的戰略思想」研討會,與會的有:艾奇遜,謝偉思,文森特,戴維斯,馬歇爾,麥克阿瑟,史迪威,赫爾利,魏德邁,顧維鈞,胡適,艾森豪威爾,威斯特摩蘭,科林斯等,杜魯門總統發來賀電,電文稱:」孫武不僅是東方兵聖,而且是世界軍事思想的先驅代表人物,他影響了古代,將更長久地為未來的人們提供思想依據」。
研討會開始後,科林斯首先發言,稱:「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今天,沒有一個人對戰略的思考比他更深刻」。
顧維鈞說:」有一個」孫子練兵」的故事,對後人啟示很大。孫子原是中國春秋末期陳國公子陳完的後代,因陳國內亂,陳完逃到了齊國,改姓田;孫武的祖父田書又被齊國國君賜姓為孫。一次,齊國發生內亂,孫武逃到了吳國,經大臣伍子胥的推薦,以【兵法】十三篇晉見吳王闔閭。吳王讀罷兵法,雖讚不絕口,但也懷疑作者是否只是一個理論天才,於是,他召宮女一百八十人,令孫武操練。孫子將宮女分成左右二隊,命吳王的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稱為左姬、右姬;又設一人為執法,二人為軍吏,主傳令之事;二人值鼓,力士數人,充為牙將,執斧鐮刀戟,列於陣前,以壯軍威。宮女們一個個身披甲冑,頭戴兜鍪,右手操劍,左手握盾,嬉笑不止。孫武於是當眾宣布軍法:一不許行列不整,二不許言語喧譁,三不許違背軍令;然後他親自教習了」前」、」後」、」左」、」右」、」坐」、」起」等項」約束」,並三令五申之。演練開始,擊鼓宣令」右」,宮女們掩口嬉笑,行列參差不齊,孫武說:」紀律不明,軍令不熟,是我為將的責任」。於是他再申前令。鼓吏又擊鼓宣令」左」,二姬及宮女無不笑者。孫武大怒,叫道:」執法者何在?」執法者前跪,孫武大聲說:」紀律不明,軍令不熟,是我為將的責任,但現已三令五申,士兵仍不聽從,這是士兵的罪過。按軍法當如何處置?」執法者答:」當斬!」孫子喝令:」士不盡誅,罪在隊長,將左右二姬斬首示眾!」力士們不敢違令,便將二姬綁縛。吳王在台上觀看操演,忽見斬愛姬,大為驚駭,讓大臣持符馳救。孫子說:」軍中無戲言。臣已受命為將,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遂斬隊長二人於軍前。宮女們見狀,無不大驚失色。孫武於隊中再取二人為隊長,並申令擊鼓,女卒們左右進退,迴旋往來,皆毫髮不差,寂然無聲。於是,孫子向吳王匯報道:」兵已整齊,願王觀之,唯王所用,雖使赴湯蹈火,亦不敢退避矣」;這就是孫子練兵的故事,它說明,任何組織,沒有嚴格的紀律,不能做到令行禁止,它就會失去凝聚力和行動力;只有紀律嚴明,訓練有素,才能破堅克難,無往而不勝。孫武連被中國古人污為」小人」的女子都可練成」赴湯蹈火」的士兵,更何況男子漢呢!吳王不得不承認其」通天御地之才」;孫子於是被封為上將軍,號為軍師,責成伐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