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炎黃春秋 作者:張國華 包拯的『退化』
包拯在仁宗朝從政20餘年,當時改革之聲到處充溢,包拯對社會改革的基本觀點與范仲淹、歐陽修等『君子之黨』基本是一致的,但也存在一些重要差異,並不時爭鬥一番。改革派與保守派是客觀存在的兩種政治力量,兩派鬥爭錯綜複雜。包拯雖同保守派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但他卻從不追隨保守派或摻入派別活動,以自己的清心直道爲處世原則,對政治的觀點採取『是則是,非則非』的態度,在行動上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念行事。
在仁宗一代以范仲淹爲代表的改革派因條件的限制,沒有把政治改革正式鋪開。真正在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實際工作的,包拯是一個代表人物,他能敏銳地看到社會存在的弊端,有針對性進行改革,講求實效,穩步推進。他從不把自己的想法過度張揚,更不喜歡發洋洋大論,他注重的是務實,把自己的改革思想融化在實際工作中。另外,包拯同其他改革派人士比較,他明顯地具有同情貧苦百姓的色彩,他一生爲安民、救民做了一定的努力。實事求是講,包拯與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等人相比,在宏觀分析及把握上確實不及,但在求真務實方面則更勝一籌。過去評論包拯,只是停留在他敢於諍諫上,這是必要的,但忽略了他以實幹家身份促進改革的特點。
包拯一生實際受到仁宗的嚴重影響。仁宗對於台諫官的態度,時有變化,甚至採取壓抑限制,這自然會給包拯帶來制約。包拯在爲官的後期,直諫精神是有所減弱的,他也擔心過於得罪仁宗皇帝,過於得罪同朝的臣僚們,使自己處於風口浪尖之上。據顏中其先生在【包公傳】一書中轉引陳無己的【後山談叢】記載:在包拯升任樞密副使後,參知政事空缺,仁宗問誰可任此職。御史韓縝非常直率地說:『包拯可以。』仁宗笑著說:『包拯,非昔之包拯矣。』這說明在仁宗的心目中,包拯已經發生了變化,同過去有所不同。也可能多年官場生涯,使得包拯保全自身成分逐漸增長,這也可以講是諫官包拯的退化。
事實上,在封建專制的社會裡,朕即天下,皇帝個人的喜怒哀樂從終極上大於制度,任何個人的進諫都難以始終如一,如果把握不好節奏和火候,常常是難以保全其身。可以說,好的制度最終也難以突破皇權的制約。這不只是包拯退化,而是整個諫官隊伍的異化,包拯不能把諍諫彈劾精神堅持到底,核心在於體制上的專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