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95|回覆: 0

[史學] 論明代前期史學之衰落(1)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1-6-22 08: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鳳凰網歷史
在明代不同的時期,史學有着不同的表現和特點。以明代發展百餘年為界,分前(洪武 至正德朝)、後(嘉靖以後)兩個時期來描述明代的史學狀況是比較可行的,這種說法已 為史學界所公認。正如德國學者傅吾康先生在其【明代的歷史著述】一書中所指出的, 『明代統治近300年,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時期,其間的變化也影響到了歷史編纂學』 ,『雖然革新是在一個長時期內逐漸發展的,但整個來說,明朝最後100年的歷史著述 與最初100年的區別相當大,區別明顯地表現在質量和數量上』[1](P777)。而目前史學 界對明代前期史學的研究,多集中於其中某一方面的問題(註:如朱仲玉【宋濂和王t的史學成就】(【史學史研究】1983年第4期);吳振清【洪武朝編輯史鑑書述論】 (【史學史研究】1993年第1期);向燕南【史學與明初政治】(【浙江學刊】2002年第2 期)等。),整體性的論述並不多見(註:綜合性的研究文章主要為錢茂偉【明代前期史學特點初探】(【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一文,該文從『理學籠罩史壇』、 『當代史編撰衰弱不振』、『西洋史地學異軍突起』、『反理學史學初露端倪』四個方 面探討了明代前期史學的特點。),本文意在從政治影響、思想因素、修史制度等方面 探討明代前期史學衰落的原因及表現。
  明代前期即洪武至正德年間,史學仍很活躍,仍可看到一系列大規模的修史活動。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太祖朱元璋的大軍攻陷元大都,將『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子孫 驅進漠北,統治秩序剛剛確立,官方就立刻本着『國亡史存』的修史原則着手編修前朝 正史――【元史】。在不足一年的時間內兩開史局,神速地將210卷【元史】纂輯完畢 ,成書之速,居歷代正史之首。永樂元年(1403)至五年,明廷動用了二千餘人的力量, 經過兩次修訂,完成了22937卷的【永樂大典】,為中國古代類書之最;永樂十四年(14 16),翰林院儒臣黃淮、楊士奇等奉敕編成【歷代名臣奏議】350卷,自商周迄宋元,分 類有64門之多;弘治十年(1495),明孝宗宸衷獨斷,命令設館修纂【大明會典】,記述 有明一代的典章制度,經過正德年間的增修續訂,這部會典已經有了180卷的規模。這一時期,實錄、方志的編修也貫穿不斷(註:關於明代前期纂修的方志,有洪武時期的 【大明志書】、【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寰宇通衢】,永樂年間的【天下郡縣誌書】,景泰年間的【寰宇通志】和天順年間的【大明一統志】等。)。因而,言明代前 期的史學走向衰落,並不意味着指此時期的史學活動停滯不前,而是從史學發展的整體 意義上來講,在這一系列大規模史學活動的背後,已經透視出了封建史學走向衰落的信息。  

    一、 對史學功能的強制與利用  

  中國古代的史學和政治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史書可以彰善癉惡,可以考論得失,可 以遺鑒將來,由於它對政治統治發揮着重要作用,歷代統治者對史學都非常重視。這種重視一方面促進了史學的發展與興盛,另一方面卻不可避免地導致了統治者對史學的干 涉。
  從明初官修的【元史】中可看到一個迥異於其他各部正史的現象,那就是【元史】紀 傳均不作論贊,其纂修凡例云:『據事直書,具文見意,使其善惡俱見,准【春秋】及 欽奉聖旨事意。』[2](P4676)從中我們可以窺見,【元史】不作論贊的因由很大程度上 是出於明太祖的『御斷』,這亦是政權干涉史學的一個例子。反映在明初史學上,對史 學強制利用最為明顯的體現是大規模『史鑑』類書籍的編纂。從吳元年(1364)十一月,一部『集古之奸惡事實,以恆詞直解之』[3](卷21,丙午十一月丙辰),勸戒公卿子弟的【公子書】編成,這類書籍的編寫可謂綿延不斷。吳振清先生曾羅列出洪武年間『以 古今史事教誨和儆戒世人』的書籍,共計有二十餘部(註:參見吳振清【洪武朝編輯史 鑒書論述】,(【史學史研究】1993年第1期),其中所列從龍鳳十一年至洪武二十八年 ,間有簡要解題。),這種潮流直至宣德朝而不衰(註:如永樂二年的【文化寶鑑】、永 樂五年的【內訓】、永樂十七年的【為善陰騭】;宣德年間的【外戚事鑒】、【歷代臣 鑒】等。)。分析這些『史鑑』類書籍,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其中的三大特點:
  其一,訓誡對象廣泛。上層統治者的目的是要為各個階層的人們都樹立應當遵循的規 范和準則,於是有了『采漢唐以來藩王善惡可勸戒者為書』[3](卷80,六年三月癸卯) ,訓誡藩王的【昭鑒錄】,就有『采輯秦漢唐宋為臣悖者百有餘事,賜群臣及都官諸生 講授,使知所鑑戒』[3](卷179,十九年十月辛亥),這類訓誡大臣的【志戒錄】;有了 『稽考漢唐宋功臣封爵食邑多寡名號虛實為書』[3](卷226,二十六年三月甲戌),頒示 功臣,以遏其奢侈的【稽制錄】,就有警告外戚的【外戚事鑒】;有了災異應於帝王的 【存心錄】,就有『漢唐以來災異之應於臣下者』[3](卷177,十九年三月壬午)的【省 躬錄】。針對丞相的有【相鑒】,針對武臣的有【武士訓戒錄】,針對後宮的有【女戒 】、【內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上自君主、皇后,下至功臣、文官、武將,親如太子、諸王、外戚,疏如庶民、工商,無不陷入這些書籍布置的訓誡網羅。這些書籍或 者通過歷史人物的實際例子,或者通過因果報應史料的匯集(如【存心錄】、【省躬錄 】、【為善陰騭】)來達到正人心、勵風俗的教化目的。明太祖在接受【精誠錄】的進書時說:『朕閱古聖賢書,其垂訓立教大要有三:曰敬天、曰忠君、曰孝親。君能敬天 ,臣能忠君,子能孝親,則人道立矣』[3](卷15,十六年二月乙丑),考察這些史鑑書籍,它們的修撰宗旨皆不能脫出這三個方面。
  其二,與當代政治密切相連。我們可以看出,一些史鑑書完全是應時而生的,洪武十 二年【臣戒錄】、洪武十三年【相鑒】的成書是因為宰相胡惟庸謀反事敗而起,洪武二十二年的【昭示奸黨錄】與李善長獲罪賜死有關,洪武二十六年的【逆臣錄】與藍玉謀 反相連,這說明史學的鑑戒功能已經得到了政府的強化利用。
  其三,這類史鑑書大部分都屬史抄性質,根據需要,選取切合政治口味的資料匯編成書,或者『集古之忠良奸惡事實』,或者『纂錄歷代諸王宗戚宦官之屬悖逆不道者』, 很難說有什麼史學價值,難怪李晉華先生於【明代敕撰書考】自序中將這些勸懲之作斥為『皆甚無聊』。
  宣德以後,這類史鑑書的編纂有削弱的趨勢,但仍有陸續的編輯。景泰四年(1453), 景帝飭令大臣修成【歷代君鑒】。成化十八年(1482),明憲宗又編輯成【文華大訓】一書,並於上諭中說:『朕惟古昔帝王之有天下,必立言垂訓以貽子孫,……肆我高皇帝【儲君昭鑒錄】、太宗文皇帝【文華寶鑑】及【聖學心法】,宣宗章皇帝【帝訓】四書垂示炳若日星,……乃與萬機之暇,博閱載籍,自孔、孟、濂、洛諸儒之論述,伏羲、 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以及漢、唐、宋諸賢君之蹈覆與我祖宗之謨烈, 皇考之戒飭,凡有切於儲副今日之所學,與夫異日之所行,采匯為編,名曰【文華大訓 】以授太子。』[4](卷235,十八年十二月庚午)依然可見洪武、宣德時期纂輯史鑑書的影響與遺緒。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