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鳳凰網歷史 商業繁華與遭受衝擊
秦漢時期,商業貿易受到國家和人民的重視。司馬遷說:『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依市門,此言末業,貧者之資也。』(【史記】卷129【貨殖列傳】)
漢初,政府實行『與民無禁』的政策,進一步帶動了商業的繁榮。當時的太原爲交通要衝,四方商貨集散,流通貿易繁榮。
自『白登之圍』後,漢與匈奴建立了『和親』關係。山西商人經常用絲織品、酒和其他手工業品與匈奴人交換牲畜與毛皮製品。由於雙方貿易是互利的,都能得到自己所希望的東西,所以邊貿長盛不衰。
晉陽是各地物資集散之地。晉陽地區貿易主要是以馬匹爲主的畜產品及金銀珠寶等物。
晉陽地處交通要衝,是北方馬匹輸入中原的必經之地,也是河西馬匹進入中原的中轉站。河西馬匹進入中原以前,必需在晉陽一帶馴養,以適應中原的氣候環境。
北齊晉陽城商業繁榮,商賈雲集,且有外國商人出現。太原南郊的北齊婁睿墓壁畫中的載物駝隊畫,爲首一人頭頂光禿,前額與腦後、鬢間仍烏髮如墨,鼻子肥碩高聳,濃眉環眼,好似大食人形象。右後一駝上馱個大軟包,兩駝間的一人高大修長,高鼻短胡,濃眉深目,似爲波斯人。後一駝馱大軟包、虎皮垂囊與絲綢等物。這些畫面反映了當時晉陽與境外商人的貿易情況。
西晉至北魏統一北方前,戰亂頻繁,游牧民族相繼入侵。他們肆意搶掠,衝擊農耕,使工業凋敝,商業停滯,社會經濟衰落。北魏統一北方後,直到太和初年,仍然『錢貨無所周流』。
城市建設與繁榮盛況
城市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發展,而商業的發展又促進了城市繁榮。縱觀這八百年間的太原城,規模擴大,建築增多,人口增加,消費上升,佛教迅速傳入,並很快進入社會生活各個層面。
公元前248年,秦將蒙驁攻占晉陽城設太原郡。漢初,劉邦爲防禦匈奴南侵,派韓王信鎮守晉陽,改太原郡爲韓國,以晉陽爲國都。公元前196年,西漢爲鞏固邊防,並雁門、太原郡爲代國,封其子劉恆爲代王,都晉陽城。從此,晉陽城一直作爲山西中部政治、經濟、軍事中心,也是漢族與北方各少數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西晉末,經過『八王之亂』,晉陽城遭到嚴重破壞。公元307年,劉琨任并州刺史,大力招納流民,『翦除荊棘,收葬枯骸,造府朝,建市獄』,發展生產,晉陽城再度重建。
十六國時期,戰亂頻繁,晉陽城以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與堅固的城池,成爲群雄逐鹿交替控制的地方。在以後的70餘年間,晉陽先後爲前趙、後趙、前秦、西燕後燕占據。其中,公元385年,前秦苻堅子苻丕曾在晉陽稱帝,改年號『太安』。
北魏皇始元年(396年),拓跋圭發兵40萬從平城攻入晉陽,晉陽成爲北魏南下中原、東出河北的交通樞紐與軍事基地。北魏皇帝拓跋圭、拓跋嗣與拓跋宏都曾親臨晉陽巡視,其後百年,晉陽局勢相對穩定,城市得到恢復發展。
公元500年,秀容部酋長爾朱榮盤踞晉陽,以太原王的身份操縱北魏政權。公元532年,爾朱榮部將高歡進據晉陽。高歡深知晉陽的地理形勢與軍事地位之重要,在晉陽建起『大丞相府』。後北魏分裂爲東、西魏,高歡以大丞相身份獨攬東魏大權,常年坐鎮晉陽,公元550年高歡子高洋奪東魏政權而立北齊。東魏、北齊兩朝,晉陽雖爲別都,但其政治、軍事地位實比都城鄴城(今河南安陽北)更重要。
高歡不僅於晉陽建立了大丞相府,而且創建了周長27里的『晉陽宮城』。後來,北齊武成帝又在晉陽修築了周長4里的『大明宮城』,超過了北齊都城鄴城的宮殿。同時,還於當時的汾河東建立了晉陽東城。
高歡還將晉陽郊區的唐叔虞祠修葺一新,由當時著名的文學家祖鴻勛作【晉祠記】,『晉祠』之名從此著稱於世,被酈道元稱爲『晉川之中最爲勝處』。天保(550~559年)年間,高洋在晉祠大起樓觀,穿鑿池塘,飛橋架水,興建涼亭水榭,命名『難老』、『善利』二泉,建『望川亭』於懸瓮山,頗具『別都之勝』。齊後主高緯在晉陽西山廣建佛寺,著名的有童子寺、定國寺、開化寺、聖壽寺、法華寺、天龍寺等。這些佛寺僧尼眾多,一夜燃油萬盆,光照晉陽宮內。又開鑿石窟,鐫刻佛像,這就是今天的天龍山石窟。
東魏、北齊時,商賈聚集晉陽,他們除進行商品貿易之外,與權要人士的交往也非常密切。商人憑藉其雄厚的經濟實力,滲透政治領域。『富商大賈朝夕填門』(【北齊書】卷50【和士開】載)。當時晉陽城內顯官貴婦聚居,外國使節和商人往來不斷,各方珍奇異寶薈萃於此。高歡依附爾朱榮時,『因劉貴貨榮下要人,盡得其意』,被任命爲晉州刺史。因此,晉州等地的金銀珠寶湧入晉陽城,再通過這些『要人』及其命婦,流到市場。
當時晉陽城內還集中了大量其他財物。後主在『晉陽起十二院,壯麗逾於鄴下』,宮女『一裙直萬匹,鏡台直千金』。
總之,秦漢魏晉時期,晉陽一直以區域政治、軍事、經濟中心的地位,成爲群雄競相爭奪的地方。到了東魏北齊時,晉陽則是實際上的都城,城市建設、商業、手工業空前發展,是這個時期山西城市發展的典型。
道路修建與交通運輸
太原主要交通大道形成較早,這是太原在古代中國北方所處的政治、軍事和經濟的地位所決定的。
一、陸路
秦統一中國後,『墜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消除了戰國時期區域間的交通阻隔。公元前220年,秦治馳道,『高出地面,用鐵椎築土』,道茬堅實。道寬50步,每隔3丈樹青松爲志,寬闊平坦,森嚴蔚然。秦代馳道貫通全國,縱橫輻射。其中一條爲河東幹線,由陝西咸陽東北起,越河過蒲津橋,經平陽、晉陽,塹山湮谷出長城直通雲中。此外,由太原至石家莊市東有一條大道與河北馳道連接。公元前228年,秦始皇由邯鄲至太原,由太原西至上郡(今陝西省榆林市南)巡遊,說明邯鄲至太原、太原至上郡也有大道。秦始皇於公元前210年出遊途中病死沙丘(今河北省平鄉縣東北)。當時秘不發喪,大車隊繼續由井徑口(今平定舊關)入晉,由太原而北出雁門(今右玉縣境)至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再由直道至咸陽。說明太原至雁門有大道。
漢代恪守秦制。凡馳道通過的縣,一律令其隨時修繕保養。東漢以後,隨著驛站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汾河谷地交通要道上的驛亭分布日廣。
東魏時,平陽太守封子會曾修築了從平陽北出汾州達太原的大道,取名千里徑。
秦漢時期繼續開發太原通往晉東南的大道。由晉陽至祁縣東觀,順胡甲水(今子洪水)過屯留、長治、高平到晉城。又一路由太原至榆次、榆社、左權,出黃澤關(今左權縣東南界),達鄴(今河北省磁縣南)。
太原以北道路主要修建於秦漢時期,郡治與郡治之間有車馬大道相聯。此路由太原、廣武(今代縣)直至平城(今大同市)。
北魏統一北方,由平城遷都洛陽。高歡自立爲北魏大丞相,仍居晉陽遙控洛陽,政事往來以晉陽爲中心。東魏、北齊時期,霸府晉陽與都城和其他主要城市的交通甚爲便利。主要大道路有:晉陽至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鄴鎮村)、晉陽至洛陽、晉陽至長安、晉陽至平城(今大同市)等。
二、水路
西漢時期,大力發展水路交通,解決漕運砥柱之險,進一步勾通了山西與陝西關中水上交通。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武帝曾乘樓船從長安出發,沿渭河入黃河北上,到萬榮廟前村入汾河,留下著名的【秋風辭】:『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漢宣帝五風四年(前54年),河東、太原、上黨地區『歲數豐穰,穀賤傷農,石谷五錢』。於是漕運這些地區的糧食供應京師長安。當時汾河漕運能上溯到太原盆地。(【資治通鑑】卷27【漢紀十九】)。
魏晉時期,戰亂不斷,汾河漕運受到影響。北魏後,東魏政權占據了山西地區,興和二年(541年),高歡令各州於濱河地方和津梁所在地建倉廩,積儲糧食,以備轉漕運供應軍需、賑濟災荒。在并州,他繼續利用並發展了太原與羊腸坂之間的漕運。因爲并州爲東魏北齊立國之根本,『轉漕太原,以供軍需,以固根本』,是十分必要的。(作者:溫國強 宋文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