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00|回覆: 0

[史學] 戰國秦漢農官制度研究(3)

[複製連結]
偷月 發表於 2011-6-21 09: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歷史千年
國君、皇帝重視農業,各級官吏亦以發展農業為首要政務。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推行變法改革。魏相國李悝主持變法,主張『盡地力之教』,發展農業生產。並且根據當時農業生產的經驗,要求『必雜五種,以備災害』;『力耕數耘,收穫如寇盜之至』;『還廬樹桑,菜茹有畦,瓜瓠果窳,殖於疆場』。李悝制定平衡糧價的平糴法,限制商人對糧食的投機活動,制止糧價的暴跌,在一定程度上『使民無傷而農益勸』。吳起為楚令尹,根據楚國地廣人稀的特點,『(令)貴人往實廣虛之地』[9](【貴卒】),裁汰不急之官,使楚國『南收揚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國勢迅速強盛起來。商鞅為秦左庶長,大良造(相當於相國兼將軍),開阡陌封疆,教民耕戰,重農抑商,促進了秦農業發展,『為秦開帝業』[10](【書解】)。秦莊襄王至始皇初年,呂不韋為相國,集門客編著【呂氏春秋】,其中上農、任地、辨土、審時四篇專論重農政策與農業理論、科技,反映出對農業問題的重視。秦始皇滅六國後,丞相李斯就提出『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並建議將『上農除末』作為一種指導方針公佈全國。他是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農抑商』基本國策的重要推行與貫徹者。劉邦入關中,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籍藏之』。其內容涉及『天下扼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等,成為了解全國形勢、戶籍的重要資料。秦漢丞相除有選用、劾案、朝議、封駁諸權外,另有主管郡國上計與考課之權,其中以民情、農事、賦稅、災異等為主要考課內容。曹參、陳平、周勃等在擔任丞相期間,『一遵蕭何約束』,無為而治,有效地貫徹了『與民休息』政策。他們『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賦稅收入歲不過數十萬石。徵發徭投一般均利用農閒時間,年不過30天,故惠帝時建長安城斷續歷6載方成。這些措施對於穩定社會秩序,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無疑是有積極作用的。漢武帝晚年『悔遠征伐』,於征和四年(前89)封丞相田千秋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養民也』[7](【西域傳】),表明了由崇尚武功到重視農耕的政策轉變。西漢昭、宣兩朝,大將軍霍光秉政,領尚書事主持中朝事務。『知時務之要,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使『民安其業』[7](【宣帝紀】),忠實地執行了武帝死前制定的政策。東漢光武以後,『尚書令主贊奏,總典綱紀,無所不統』。尚書諸曹、郎,或『掌天下歲盡集課州郡』,『主繕功作、監池苑囿』;或『主天下戶口土田墾作』、『錢帛貢獻委輸』。時多有大司農為三公、錄尚書事者,由農官直接進入國家政務中樞。秦、漢行政上僅次於丞相的官吏為御史大夫,負責皇帝制詔轉承及百官的考課、監察、彈劾。農事是御史大夫及其屬官關注的內容之一。晁錯曾為御史大夫,堅持重本抑末,主張納粟拜爵,建議募民實邊,為西漢早期著名重農思想家與政治家之一。漢宣帝黃龍元年詔曰:『上計簿,具文而已。務為欺謾以避其課,三公不以為意,朕將何任。御史察計簿疑非實者按之,使真偽毋相亂。』御史大夫屬官有監郡御史。【漢書・嚴助傳】載秦『使監祿鑿渠通道』,注引張晏曰,『監郡御史也,名祿』,領導建成著名的靈渠工程,在世界航運工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為適應中央集權政治需要,漢武帝元封年間將全國劃分為十三州部,『初置部刺史』。刺史以六條問事,其中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二千石侵漁百姓、聚斂為奸等為重點監察內容。  
  戰國、秦、漢郡縣制逐漸發展完善,成為中央集權國家的地方行政組織。郡之稱,『以所得戎翟地遠,使人守之,為戎翟民君長,故名曰郡』[11](襄公四年),郡守縣有比較濃郁的軍事長官色彩。雖然如此,李悝為上地守、李冰為蜀守、內史騰為南郡守皆以重農事、興水利而聞名。秦統一後,隨着邊境的開發和郡治的調整,郡數增加。秦郡設置,除政治、軍事目的之外,『在富庶地區設郡則是為了加強對經濟地區的管理』[12](P107),四十六郡分別成為不同的經濟中心。當時中原一帶及巴、蜀地區都是經濟較為發達的農業富庶區,秦郡設置最為密集。齊、薛、琅邪、邯鄲、河東諸郡因為富庶的緣故,分別設置東海、濟北、膠東、恆山、河內數郡。郡守上則執行朝廷命令,下則監領所屬各縣。舉凡政治、經濟乃至民情、風俗皆在管轄範圍,然富民興農始終是郡守最基本職責之一。雲夢秦簡【南郡守騰文書】謂郡書『修法律令、田令』,表明直接過問農業生產。【後漢書・百官志】將勸農賑貧、興利除害、戶口墾田、錢穀出入、招撫荒散、蠲復徭役等作為考課郡守政績的重要內容。論及郡守作用,漢宣帝曰:『庶民所以安其田裏,而無嘆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訟理也。與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  
  戰國、秦、漢、縣、鄉諸基層行政單位直接參與農業生產管理,其作用可歸納為:組織生產、管理戶籍、徵收賦稅、攤派徭役、維持正常社會秩序等。戰國秦漢設縣基本上以所轄民戶為準,『萬戶以上為令,減萬戶為長』[7](【百官公卿表】)。戶口多少關乎賦稅收入、徭役徵調,這是設縣的基礎與前提。戰國、秦、漢推行縣制並且成為地方政權的基本組織形式,在客觀上有利於摧毀殘存的地方特權和割據勢力,破壞了貴族領主經濟賴以存在的社會條件,促進了新興地主經濟的鞏固與發展。商鞅變法,在『集小鄉邑聚為縣』之同時,『為田開阡陌封疆』,將基層政權建設與土地制度改革配套進行,有力地保障了變法令的實施。秦漢時期又實行徙民設縣辦法,有效地調整了戰國以來的人口佈局,削弱了六國豪富的政治經濟實力,推動了先進生產關係的地域性拓展,促進了周邊地區的農牧業開發。縣令、長乃基層親民之官,是國家重農政策的執行、落實者。東漢明帝曾謂群臣曰,縣令長『出宰百裏,苟非其人,則民受其殃』[4](【明帝紀】)。【史記】、【漢書】、【後漢書】皆設【循吏傳】、【酷吏傳】,入傳人物多為秦漢郡、縣守令。他們或秦職循理、法情咸順;或據法守正、摧折豪強,均為當時比較知名的郡、縣守令。郡縣守、令良吏較多時期,也是秦、漢國家治理的較好時期。文景時有『河南守吳公、蜀守文翁之屬,皆謹身率先,居以廉平,不至於嚴,而民從化』[7](【循吏傳】);宣帝時,『王成、黃霸、朱邑、龔遂、鄭弘、召信臣等,所居民富,所去見思,生有榮號,死見奉祀』[7](【循吏傳】);東漢光武時期,『杜詩守南陽,號為杜母;任延、錫光,移變邊俗,斯其績用最章章者也;又第五倫、宋均之徒,亦足有可稱談』[7](【循吏傳】)。歷史上所謂『文景之治』、『昭宣中興』、『光武中興』,在某種程度上得力於這些盡職盡守的地方官員。重視農業、致力於農業生產發展,是郡縣良吏的共同特徵之一,在農田水利建設,鐵器牛耕推廣,邊疆地域開發諸方面皆可見其政績。農田水利方面可以稱道者,戰國時代有蜀守李冰,鄴令西門豹、史起。李冰主持完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我國古代無壩引水工程的典型範例,馳名中外。其兼具灌溉、防洪、運輸綜合功能,成都平原緣此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世號陸海天府。引漳溉鄴,『西門溉其前,史起灌其後』[13]。使自古以來的鹽鹼地成為膏腴畝鍾之田,對魏在戰國初期之富強起了重大作用。西漢文帝時,蜀郡太守文翁穿湔江口,灌溉繁田『千七百頃』[14](【蜀志】)。漢武帝元鼎六年,左內史兒寬主持鑿六輔渠,灌溉面積擴大到鄭國渠附近的高仰之地,並『定水令,以廣溉田』。其首次制定灌溉用水制度,促進合理用水。西漢昭帝時,召信臣為南陽太守,十分重視農田水利建設,主持興建的農田水利工程多至數十處,『以廣溉灌,歲歲增加,多至三萬頃。民得其利,蓄積有餘』[7](【召信臣傳】)。東漢建武中,杜詩為南陽太守,復修召信臣故業,『修治陂池,廣拓土田,郡內比室殷號』[4](【杜詩傳】),史有『召父』、『杜母』之譽。和南陽相鄰的汝南郡,亦以郡守重視而成為農田水利發達地區。【水利論】謂:『鄧晨鴻卻陂四百裏,殷饒它郡;鮑昱方梁石恤,歲省費三千餘萬金;何敞銅陽舊渠,墾田三萬頃。』王景為廬江郡太守,領導吏民修治芍陂,恢復灌溉之利;馬棱為廣陵郡太守,致力興復陂湖,溉田二萬餘頃;張堪為漁陽太守,『於狐奴開稻田八千餘頃,勸民耕種,以致殷富』;馬臻為會稽郡太守,領導人民修建鑑湖,灌田九千餘頃,『所以無凶年』。秦、漢邊郡地區農田水利事業也有相當發展,【漢書・溝洫志】載,『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後漢書・西南夷傳】記載,新莽時期益州太守文齊在滇池地區『造起陂池,開通灌溉,墾田二千餘頃』,開創了雲南地區的水利事業。東漢光武時,馬援任隴西太守,在金城破羌以後,『繕城郭,起塢候,開導水田,勸以耕牧,郡中樂業』[4](【馬援傳】)。任延任武威太守,亦『為置水官吏,修理溝渠,皆蒙其利』[4](【循吏傳】)。戰國、秦、漢鐵製農具的普及、牛耕的推廣,與許多地方官吏注重農業發展有關。西漢『徙民屯田』,皆由政府提供犁、牛。趙過推行代田法,『使教田太常、三輔,大農置工巧奴與從事,為作田器。二千石遣令長、三老、力田及裏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學耕種養苗狀』[7](【食貨志】)。光武時杜詩任南陽太守,『造作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4](【杜詩傳】)。東漢初,九真地區『不知牛耕』,太守任延在此推廣牛犁,『田疇歲歲開廣,百姓充給』。第五倫為會稽太守時破除當地落後風俗,禁民殺牛以發展農業生產,『有妄屠牛者,吏輒行罰』,百姓以安。王景任廬江太守教民犁耕,提高了耕作效率,因而墾闢倍多,境內豐給。  
  注重農業是中國古代國家的主要經濟職能之一。戰國、秦、漢時期逐漸形成中央集權國家政治制度,從中央到地方構成嚴密的、統一的、有效的管理體系。國家以重農為基本國策,各級官吏以農事為首要政務,通過各種政策、措施鼓勵農民發展生產,是戰國秦漢時期農業取得重大進步的關鍵因素之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