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65|回复: 0

[史学] 泰山:秦汉的文化制高点(一)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0-12-29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中国孔子网
      

  编者的话
    泰山,有“天下第一名山”之称。几千年来,泰山以它固有的雄伟壮丽和特殊的政治、历史、文化地位成为齐鲁文化的中心、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11月5日至7日,由泰安市委与本报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首届“泰山论坛”在泰安举行,全国文化历史等领域专家学者、产业代表和大中城市的宣传部长等200余人聚集一堂,就泰山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文化产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其中,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王子今演讲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孟宪实演讲的“泰山的祭祀与封禅”,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刊撷取他们讲稿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秦汉时期是在中国文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阶段。在 当时的社会意识中,山川崇拜有重要的地位。而泰山具有特殊的文化象征的意义,成为社会上下共同尊崇的对象。比如《淮南子》说,“太山之容,巍巍然高。”还写道:“登泰山,履石封,以望八荒,视天都若盖,江、河若带。”王充《论衡》也写道:“泰山之高巍然。”又说:“夫天之高下,犹人之察太山也。”都赞美泰山的高伟。言之极端者甚至以为可以与“天”相比。这种文化影响延续至今。一座山峰的文化作用,能够如此稳重,如此长久,这样的情形,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从文化史视角分析相关现象,对于认识秦汉社会意识史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益于说明泰山文化生成与演进的若干特征。
     齐鲁先进文化的象征
     秦汉时期,齐鲁文化以儒学深沉的内涵和雄大的气象,具有先进文化的地位。儒学由齐鲁西渐,在各地普及,后来又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
     《论语・八佾》中可以看到孔子有关泰山(太山)的感叹,体现出这座东方名山在儒学思想领袖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泰山,又被看作圣人之学宏大高远的象征。孟子又有“太山之高,参天入云”的说法,可以看作孔子“登太山而小天下”的一种解说。《韩诗外传》卷三写道:“夫太山不让砾石,江海不辞小流,所以成其大也。”也说泰山伟大崇高。在齐鲁地区,人们又习惯用泰山来比类文化行为和精神境界的高尚。比如子贡和有若讨论孔子的文化地位,说“圣人之于民”类同于“太山之于丘垤”,“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在齐鲁文化深厚的基底上,泰山正是这样象征着圣德大智,同时也具有了神性。
     回顾历史,在秦汉时期这一文化高地上,儒学曾经是顶峰。汉武帝和董仲舒“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文化政策,使得儒学逐渐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正统。泰山自上古传说时代即作为正统政治权力之符号的地位,也因为儒学的传布而扩展了影响。
     古人说,“岱为山宗”,泰山“为五岳之长”。泰山在五岳中领导地位的形成,也是与齐鲁文化的先进性有关的。
     《史记・货殖列传》说:“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泰山于是兼有齐、鲁不同风格的文化优势。然而,泰山在秦汉时期具有神秘主义特色的信仰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又使得其文化影响远远超过了齐鲁地域,而成为华夏文化共同体公认的尊崇对象。
     “泰山”和“大海”的组合
     立足于西部和中部的秦汉帝王东望泰山,在他们看来,泰山的高大,是以神秘浩瀚的海洋作为背景的。
     立足于西部和中部的秦汉帝王东望泰山,在他们看来,泰山的高大,是以神秘浩瀚的海洋作为背景的。
     齐地由于海洋资源的早期开发得以富足。《管子》于是曾经提出“海王之国”的设计。秦始皇多次东巡海上,即使部分因素在于寻海上仙山,求长生之药,主要动机还在于强化行政实力,实现与秦统一时代最为接近的法家名著《韩非子》中所谓“明照四海之内”,“富有四海之内”,“独制四海之内”,表露的对极端权力的追求。汉武帝类似的行动,也在宣示“天子以四海为家”的政治意识。他们海上行旅的辛劳,也表现出对海外世界的求知热忱。燕齐海上方士作为探索海洋文化和海洋学的先行者,在秦皇汉武身边形成影响,不是偶然的。
     秦汉帝王对海洋的关注,往往和对泰山的尊崇相关。他们的海上之行往往同时礼祀泰山。秦始皇、汉武帝都是如此。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出巡,宣告“会大海气,以合泰山”,显示出在他们的意念中“泰山”和“大海”的神圣组合。
    《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单独和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又写道,既已封泰山,无风雨灾,而方士又宣传蓬莱诸神若将可得,于是汉武帝欣然期待,希望“东至海上望”时可以相遇。然而奉车子侯意外暴病,一天就去世了。汉武帝于是立即放弃了海上之行,踏上了归途。在泰山得到的神异征兆决定了汉武帝“蓬莱之神”追求的行动。钱锺书先生指出:“秦始皇封禅,而不死之方术则别求之海上三山;……汉武乃二而一之”,然而有人说,泰山封禅,就可以实现长生理想。“是泰岱之效,不减蓬瀛,东封即可,无须浮海。”由此可以体会到,在汉武帝的意识中,“泰岱”与“蓬瀛”,“封禅”与“浮海”,山海之间是存在着特殊的神秘联系的。
    《淮南子・地形》论述四方形势,其中说到东方、东南方、南方、西南方、西方、西北方、北方、东北方各地物产之美。最后又写道:“中央之美者,有岱岳,以生五谷桑麻,鱼盐出焉。”其中对于“鱼盐”的强调值得重视。以泰山为“中央”,是齐鲁之地渊源久远的观念。其“东方”之山称“医毋闾”,位于辽东。可知以泰山为“中央”的地理观,很可能是将海域包括在内的。
东方神学体系的重心
     西汉帝国全面继承了秦的神祀系统。秦地和齐地,在当时正统礼祀体系中,形成了一西一东两个宗教文化的信仰重心。
    《汉书・地理志》中所记录分布各地的国家正式的祀所,共计352处,然而仅右扶风雍县就有“太昊、黄帝以下祠三百三所”。滨海郡国有24所,占全国总数的6.82%。如果不计右扶风雍县的祀所,那么滨海郡国占到48.98%之多。全国列有正式祀所的县,共37个,滨海郡国有15个,占40.54%,比重也是相当大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