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文史參考 各國譯本都帶有本國特色
1755年,法國文豪伏爾泰在讀了馬約瑟的法譯本【趙氏孤兒】之後,以此為藍本創作了一部名為【中國孤兒】的悲劇,並在同年被搬上舞台。
劇本為了符合三一律的要求,僅寫了搜孤和救孤的情節,別具匠心的添加了一段愛情故事:成吉思汗年輕時愛慕的漢族姑娘伊達梅拒絕了他的愛情,嫁給了宋朝官員尚德,為此成吉思汗便發誓要征服全世界。成吉思汗入京,欲追索前朝遺孤,以斬草除根。尚德為救孤而以子代之,伊達梅不忍讓親子去死,便向成吉思汗求情。成吉思汗以娶伊達梅為妻的條件答應赦免,但伊達梅寧死不從。成吉思汗深為尚德夫婦的忠義行為所感動,最後決定一律免於追究,善待前朝遺孤和尚德一家。
伏爾泰的【中國孤兒】在主題上與【趙氏孤兒】復仇的主題截然不同,他提倡從人性的角度諒解過去的冤讎。
1756年4月,英國劇作家謀飛讀到了伏爾泰的【中國孤兒】,決定重新改編。這一版劇本特別突出了民族矛盾。前朝遺孤報了國恨家仇,忠心愛國的臧蒂夫婦赴義就死,征服者鐵木真也得到應有的下場。
當時正值英法七年戰爭的緊張狀態,英國人迫切需要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謀飛的改編正迎合了當時英國政治潮流與民眾心理。該劇1759年4月底起在倫敦的德魯裏蘭劇院連續公演九場,劇院為它的演出特別製作了名貴的中國佈景和服裝,舞台上的中國色彩令英國觀眾大開眼界,賞心悅目的同時精神也大受鼓舞。作者因此紅極一時,被尊為愛國主義大師。
1748年,意大利著名詩人梅達斯塔蘇根據【趙氏孤兒】創作了歌劇【中國英雄】。1752年,該劇在奧地利維也納皇宮演出,獲得巨大成功。【趙氏孤兒】是第一部被翻譯為外國文字的中國戲劇作品。正是通過這個被稱為東方哈姆雷特的孤兒復仇的故事,中國文化開始在歐洲備受追捧。時至今日,這個忠肝義膽,盪氣迴腸的故事,還在不斷被改編,被呈現,人們從中挖掘出越來越多的文化內涵,批評它愚忠也好,讚揚它忠烈也好,如此動人的故事縱使超越了真實的歷史,人們依然願意銘記它的每一個犧牲。正如影片主演葛優所說,演完了程嬰,他整個人都被『洗禮』了。
歷史偏差之 1
屠岸賈人物或為虛構
除了【史記・趙世家】,在【左傳】和【史記・晉世家】中都沒有關於屠岸賈的任何記載。
歷史偏差之 2
趙氏滿門被誅或源於莊姬通姦
【左傳】中記載,景公要誅趙氏,與趙氏的專橫以及趙氏與其他各卿之間的矛盾是分不開的,但直接導火線還是莊姬關於趙氏作亂的讒言。莊姬或許不是【趙世家】中所說的賢婦人,而是一心報復禍及趙家的罪魁,是她直接導致了趙氏的滅亡。
歷史偏差之 3
孤兒趙武並非趙氏遺腹子
【左傳】和【晉世家】均未提到趙武是趙朔的遺腹子。 『下宮之難』的時間是公元前583 年,而趙朔是死在公元前589年齊晉鞍之戰以前。
歷史偏差之 4
孤兒成為屠岸賈義子
【史記】中孤兒被藏匿在山中長大,電影則改為由屠岸賈和程嬰共同撫養,成為屠岸賈的義子。
歷史偏差之 5
程嬰主動『獻子』或為杜撰
【左傳】中並沒有記載『程嬰獻子』的情節。【史記】中程嬰和公孫杵臼『謀取』『他人嬰兒』慷慨交給了屠岸賈。而在後來的各個版本以及電影【趙氏孤兒】中,程嬰獻子是一個重要的情節,電影中『獻子』被演繹為『被迫』更符合人性的訴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