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94|回覆: 0

[史學] 甲午戰爭史研究綜述(三)

[複製連結]
南丘 發表於 2010-11-29 13: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北洋水師
在此期間,由江澤民總書記親筆題寫館名的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在甲午戰爭的主要戰跡地山東威海創建。該博物館不僅成為專門集中展示甲午戰爭歷史的一處重要場所;而且成為全國甲午戰爭研究的一個中心,每年都舉辦甲午戰爭與北洋海軍的學術討論會,在海內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山東省社會科學院將"甲午戰爭研究中心"設在該館;該館自建有甲午戰爭資料收藏中心,編輯出版有【中日甲午戰爭研究論著索引(1894-1993)】(齊魯書社1994年出版)、【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山東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丁汝昌集】(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北洋海軍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等。


四、甲午戰爭史重要問題的研討情況

隨着歷史資料的不斷整理出版和研究工作的不斷拓展,甲午戰爭的研究已經越來越細緻地深入到這場戰爭的每一個環節,並取得了明顯的成果。甲午戰爭史重要問題的學術研討情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關於甲午戰爭的戰略問題

莊維民【論甲午戰爭中的清軍戰略】(【東嶽論叢】1984年第4期)一文指出:清廷採取以京畿為軸心,京津、奉天並重的防禦體系,消極地把旅順口、威海衛視為海軍避風港,忽視其對渤海的鉗形屏障作用。因而在兵力部署上本末倒置,不是加強兩翼,拱衛京津,策應東線戰場,而是消極地集兵力於京畿,候敵來攻,乃是自取其敗。吳如嵩和王兆春【試談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的使用問題】(【中日關係史論叢】第1輯)一文,專門探討了清朝海軍的戰略運用問題。他們不贊成某些論者關於清軍在戰爭初期,應通過海上主力決戰以爭奪黃海制海權的主張,認為正確的方針應該是:北洋海軍以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為依託,以旅大、威海的海岸炮台和水雷等既設障礙為掩護,控制渤海海峽,尋求有利戰機對敵實施奇襲和突擊,打破日軍速戰速決的計劃,待力量優劣易勢,然後轉入反攻,尋求海上決戰,控制黃海制海權。丁名楠【略論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背景、過程及其影響】一文,就日本軍部、內閣關於戰爭的戰略分歧、戰略的形成與修正過程作了詳細介紹。楊志本和許華【北洋海軍覆滅原因再探討】(【歷史研究】1992年第4期)一文專門探討了甲午戰爭的海軍制勝戰略與李鴻章對北洋海軍的作戰指導問題,認為中日兩國海軍對黃海與渤海制海權的爭奪,直接關係到戰爭的全局,對於中日雙方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他們認為:清朝政府在戰略上缺乏對戰爭的全盤策籌和部署;對於戰爭的可能情況未做過分析和判斷,更沒有制定出應付各種可能情況的作戰預案;對於海上戰場和陸上戰場的戰略方向,戰略戰役的協同配合等,一切均屬心中無數;沒有置海上戰場制海權的爭奪及得失於高度重視之中,甚至對於使用南洋海軍兵力與北洋海軍聯合作戰這麼一個十分必要而舉措應屬自如的問題,也根本未做過認真的考慮。因此中國方面在戰爭中陷入被動的不利戰略局勢之中是必然的。

一些研究者還將研究的着眼點投向近代中國的海軍海防問題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來研究甲午戰爭與北洋海軍的失敗。楊志本、許華在【從甲午海戰北洋海軍的覆滅看中華海權思想】(【甲午海戰與中國近代海軍】,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出版)一文中,分析了中日雙方的作戰指導思想及其海上戰爭實踐,首次提出了中華海權思想衰落是造成甲午海戰失敗的深刻原因。該文指出:中國清朝政府創辦的近代海軍雖然擁有在遠東居於較強地位的作戰實力,但它缺乏戰略理論,缺乏在戰略理論指導下的戰略戰役指揮藝術,一言以蔽之,就是它缺乏的是海權思想;這樣一支海軍艦隊,先敗於東海、再敗於黃海的悲劇命運,是難以避免的。許華在【近代中國海權問題的歷史反思】(【光明日報】1999年11月19日)一文中,結合海權理論,對中國海軍在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進行了深刻的總結概括:中國近代海軍的起步並不遲於日本,中國當時完全具有與日本同等的在亞洲崛起的歷史機遇。可惜的是,中國的封建統治者們缺乏那個時代所必需的海權意識,沒有為爭奪海權而積極發展海軍的意識,而是企圖將一個產生並服務於資本主義的新軍種納入封建主義的陳腐軌道,企圖用代表和體現着資本主義先進生產力的堅船利炮去維護和拯救已經瀕臨死亡的封建主義生產關係。不論19世紀下半葉中日兩國的執政者們對海權的重大戰略價值是否有共同的認知,但他們在海軍戰略方面的實踐,特別是甲午戰爭及其結局,已經最終充分證實並檢驗出海權的重大作用與意義。

2、關於北洋海軍暨近代海軍的陣法問題

對於甲午戰爭中清軍戰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軍方面。在有關甲午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接敵陣形問題的爭鳴中,產生了一大批有關北洋海軍暨近代海軍戰術與陣法的研究成果。戚其章【北洋艦隊佈陣舉要】(【中日甲午戰爭史論叢】,1983年),有感於1884年天津水師學堂編譯出版的【船陣圖說】陣式繁雜,使人難得要領;遂將其歸納為魚貫、雁行、鷹揚、燕翦、糜角等五種基本陣式,並分別加以圖說。楊志本、許華的【近代海軍作戰的陣法與戰法述論】(【歷史檔案】1988年第2期)一文,採用現代海軍軍語。將北洋海軍暨近代海軍的陣法概括為縱隊(魚貫陣)、橫隊(雁行陣)和各種梯次隊形(斜列陣)。上述兩篇文章,是對北洋海軍暨近代海軍陣法的全面考察之研究成果,使甲午海戰的研究者們可以較方便地了解有關甲午黃海的陣法即隊形問題。兩篇文章對於近代海軍的陣法也有一些分歧意見,特別是對犄角陣:前文認為犄角陣是可以靈活排列的;後文則認為犄角陣必須是由三艘軍艦為基本的排列單位,否則就不能成其為犄角陣。後文還對於世界海軍戰術的發展與演變,進行了系統的概括,給甲午海戰的研究者們提供了必要的海軍戰術參照系。這種注意運用過去被學界忽略的近代兵學著作的情況,是近代軍事史研究領域裏亟缺並需要倡行的一種現象。

3、關於黃海海戰問題。

以"海軍制勝"為顯著特徵的甲午戰爭擁有各自相對獨立的海上戰場和陸上戰場;黃海海戰是戰爭期間中日雙方海軍的一次主力決戰。黃海海戰,既是甲午戰爭史研究領域的一大熱門課題,同時也堪稱為中國近代軍事史方面研究得最為深入、分歧意見最大一個熱點問題。由於中日雙方史料記載不同,海戰過程又錯綜複雜,因此對北洋海軍以何種隊形接敵的問題也有不同的意見:范文瀾【中國近代史】認為北洋海軍排列的是橫列隊形或"一字形陣勢";吳如嵩【談談中日甲午黃海海戰北洋艦隊的戰鬥隊形】(【江蘇師院學報】1979年第2期)認為是二列橫隊的一種交錯配置;郭毅生、唐池安【論甲午黃海大戰與中國北洋海軍】(【文史哲】1957年第6期)認為是"後翼梯陣";戚其章【英人泰勒質疑】(【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認為北洋海軍接敵的陣形接近於"人"字形,外國人稱之為凸梯陣;楊志本、許華【論丁汝昌海上戰役指揮失誤問題】(【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1期)認為北洋海軍在黃海海戰中是"由啟航後的五疊雁行陣改列為一字雁行陣"。姜鳴【關於黃海海戰中國艦隊接戰隊形問題】(【華東師大學報】1989年第5期)分階段對北洋海軍隊形變換進行了詳細說明,指出其以啟航隊形五疊梯隊到丁汝昌下令變化的擬定隊形(五列梯隊),最後實際走成了渙散的"人"字隊形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