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62|回复: 0

[史学] 试论中国传统史学在中国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二)

[复制链接]
酒满茶半 发表于 2010-11-22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唐初李世民在诏书中说:“前代史书,彰善痒恶,足为将来之戒。……将欲览前王之得失,为自身之龟镜。”他把历史视为治国者的教材。至清代,龚自珍更进一步说:“史存而周存,史亡周亡。”“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仿,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夹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这更加认为史学直接关系到天下兴亡、民族存灭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同于西方的法治,中国更重视德治,历代史书的人物传中都有表扬节妇贞烈的《列女传》,有推孝义的《孝行传》,忠义的《忠义传》,夸耀“清官”的《良吏传》,统治者正是用忠、孝、节、烈、义、礼等道德规范,编织了一条精神绳索,来维护父权、夫权、族权、君权。  
  各史中的《食货志》《地理志》《河渠志》《职官志》记载了个区域的水利工程、自然气候、山川、风俗、物产等,这是为当时政府对国情、省情、区情的基本把握,主要是出于治理地方的需要,为征收贡物和赋税的依据,也有出于改造自然面貌、发展地方经济的考虑,因为地方的安宁和丰饶自然也有利于封建统治,各史记载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改道之事,又记前人的治河经验,如“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砒磺,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奎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回注”(《后汉书・王景传》),对这类历史经验的总结,有助于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  
    各史之《职官志》《刑法志》分别展现了历代行政机构、文武百官的配置和历代法律条文的制订、施行状况,这些无疑对后世的宫制和法律提供切实具体的参照物。杜佑作《通典》把经济放在首位,即在九大门类中,“是以食货为首”,“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他从经世出发,将“足衣食”放在“行教化”之先,曾自述作《通典》有目的:“所纂《通典》,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夫学不知经世非学也”。”  
    随着史学的发展,之后的历代史家作史无不贯穿这一思想,顾炎武作《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作《读史方舆纪要》等,从其治史目的上来看,都明显贯穿着经世致用的思想。  
    四、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1.对文化的保存上:历代史书所记的内容广博,纵的方面,贯通古今往来:横的方面,包罗人间万事。政治、经济、军事、典章制度、学术文化、大小人物、天文地理、医药卜笼、河渠工程以至民族渊源、中外往来等,无所不备。  
    2提供了创新发展的平台:我们知道各种学科的发展不是凭空的,而是在前人己有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而这些知识或技术,大多可以在历代的史书中找到它们的影踪。  
    3.理论与方法与其他科学结合产生了新的学科,如历史地理学、经济学等。  
    4.可以作为人们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媒介:正是通过历史知识,使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们可以互相了解,互相体谅,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史学能扩充人们“记忆”中的时空,能使人视野开阔,眼光敏锐,襟怀博大,谈吐文雅不俗。身着皂隶之装而不卑,位居庙堂之高而不亢鞠躬尽瘁,平易近人,以义为利,以德报怨,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既能与人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又能当仁不让或舍己为人;既能以文会友,又能以友辅仁。  
    从以上四个方面来看,史学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人类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不断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以求不断改善生存条件,优化生活环境,提高文明程度的历史。要想使文明成果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就必须不断总结历史。所谓“总结历史”,就是史学研究,就是“治史”。治史不仅可以保证文明成果的传承,而且有利于形成共同的认识,从而促进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因此,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大力倡导治史,弘扬中华文明,仍然具有卜分重要的意义。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