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32|回覆: 0

[史學] 讀【資治通鑑】:荀子的選擇(2)

[複製連結]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0-11-3 14: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天涯
同孟子對待『性善論』的態度一樣,荀子也將自己的『性惡論』視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原始本能:『今人之性,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見長而不敢先食者,將有所讓也;勞而不敢求息者,將有所代也。夫子之讓乎父,弟之讓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於性而悖於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禮義之文理也。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於情性矣。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既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又何以出現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呢?在這個問題上,荀子的解釋和孟子恰恰相反,孟子認爲是人的『善』被物慾所蒙蔽,所以才出現了君子和小人的區別。所以要人恢復人的善的本性,就要擺脫物慾對人心的蒙蔽,正所謂『求其放心而已』。而荀子的解釋恰好反過來,那些保持人的本性的人恰恰是小人,凡是失去本性,接受後天教化的人,反倒成爲了君子。這就是荀子『性惡善偽』的全部含義。正如荀子所說:『堯舜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於變故,成乎修修之爲也。人之生固小人,無師無法則唯利之見耳!』所謂學問之道,並不是要還原什麼人的真心,恢復人的什麼本能,而恰恰是通過『禮教』(禮的教育),使之從惡人變爲善人,從原始人變成文明的人。『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安知禮之爲是也。』
在荀子這裡,儘管『內聖』和『外王』是一體的事情,但他的模式和孟子不同,孟子採取的是『內聖』向『外王』的外化模式,而荀子遵循的是『外王』向『內聖』的內化模式。但相對而言,他那套建立在『性惡論』基礎上的哲學思想,更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在社會關係的整合上,而對個體心性的修養卻缺乏執著的、形而上的追求。正因爲此,注重人格踐履的宋明理學,一般都把孔孟看作儒家精神的傳人,強調正心、誠意、格物、致知,而對荀子的隆禮、尊賢之術,卻常常不以爲然。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