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02|回復: 0

[史學] 读《资治通鉴》:刎颈之交何以反目成仇?(1)

[複製鏈接]
济世 發表於 2010-11-3 13: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天涯
我们这一代人是看着《霍元甲》和《上海滩》长大的一代,从前者,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民族大义,从后者,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生死之交。
  
  什么是生死之交?生死之交也许是桃园三结义般的“不愿同年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日死”的山盟海誓,也许是丁力和许文强那样的“两个人一颗烟”的形影不离。但是,更具有震撼力的还是古龙的那句话:“如果他在你后面,你永远不用担心后面发生了什么事情,除非他已经死了”。
  
  死亡是人生之大限,把生命当作“本钱”押进去所成全的东西,肯定是最宝贵的。有时候,在一些价值选择面前,死亡成了一件最微不足道的事情,甚至是最容易的事情。
  
  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
  
  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
  
  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这是《史记》描写“赵氏孤儿”的一段对话。读到这段话的时候,真不由得热血沸腾,被一种气节和血性所感动。终于明白,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死更难的事情。在这里,先行去死简直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因为你把最沉重的事情推给了别人,而自己却是两眼一闭,一了百了。
  
  斯宾诺莎说:“自由的人最少想到死;所以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关于生的沉思。”套用斯宾诺莎的话,公孙杵臼和程婴好像并没有想到死,哈姆雷特式的选择对他们来仅仅是“容易”和“艰难”区别,而没有泾渭分明的界线。生与死的界限模糊了,打成了一片,或者说,他们的选择已经超越了生死,生与死对他们来说还没有成为问题。
  
  “生还是死”成为一个问题,在于对“生”和“死”的一番比较。死亡的意识一旦进入头脑,以何种名义让人去“死”,无论是道义的还是情感的,都显得那么脆弱无力,因为“死亡”已经是底线,这是最后的砝码,也是无法倒退的地方。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之间差别顿然间化为虚无。
  
  想当初,同为魏国人的陈余和张耳约为“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我想,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在那个随时都可能丧失生命的时期,这种“约定”是真诚的,而且是能够付诸行动的。生命如草芥,生还是死都由不得你,生命意识自然淡薄。其实不止是张耳和陈余,历史上大部分“刎颈之交”都诞生在朝不保夕的年代,还没有听说过哪两个人能在太平盛世,整天吃肉喝汤的年代结为“刎颈之交”!苛刻的外在条件、紧张的局势使得生与死的界限模糊起来,生死之交才成为可能。
  
  而后来呢?兄弟二人并肩作战,先是跟随陈涉、吴广反秦,经过一番出生入死之后,都当上了官,成了将领。特别是在跟随武臣北伐以后,二人的地位逐步提高。后来,武臣自封为赵王,二人的地位一步登天:陈馀被封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一旦起事成功,二人很可能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武臣死后,二人拥护原来赵国国君的后裔赵歇为王,重新恢复了赵国。其实,赵歇不过是个傀儡或者幌子,真正的实权其实牢牢控制在了张耳、陈余二人手中。之所以抬一个傀儡上台,是为了好拉拢势力,壮大力量,一旦条件成熟,就会马上废之而自立。这时候,二人的“事业”达到了人生的顶峰,该来的都来了,没有来的也会很快就来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