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77|回復: 0

[史學] 读《资治通鉴》:对比商鞅和百里奚(1)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0-11-3 13: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新浪
“内圣”关乎个体,“外王”着重群体,个体和类的冲突导致了“内圣”和“外王”的断裂和相离。虽说“内圣”和“外王”是一体的,但在历史的演进中却是有所偏重,不可同时兼得。因此,所谓“内圣”和“外王”的和谐统一永远作为一种理想而存在于历史的前方,而在现实中却总是隔膜和背反。
  
  百里奚辅佐穆公内修品质,外施仁政,从而秦朝上下政通人和,奠定了秦朝强盛的基础和根基。在这里,其选择的是一条社会土壤改良的渐进道路。这条路虽然缓慢,但却是稳扎稳打,没有半点虚招。在这条道路上,目的性不是那么强烈,功利性不是那么明显,就好比吃中药,病去如抽丝,但却是标本兼治,恢复的是人体的免疫力和健全的机能。而商鞅,信奉的是刑名之术,其出发点就把自己置于了和民众相对立的地位上了,“民不可以虑始,而可以乐成”,他的刑名之术就是在钻研如何“畜其民”,让国家达到富强。正因为此,商鞅对那些“乱法”的“刁民”一点也不客气,不是“迁之于边”,就是“渭水论囚”。据钱穆先生考据,商鞅变法,受影响最大的是李悝,而李悝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性恶论是他们的人性观,对人性的自我完善没有信心。法家的主要观点之一就是,社会的上下有序最终还要靠外在的强制,从荀子对“礼”的强调,到韩非子对“法”的重视,无不说明这一点。因此,他们对缓慢的社会改良没有信心,更没有那个耐心,追求的是立竿见影的外在效果。他们目的性很强,功利心很重,对如何“霸天下”、“帝王之业”、“富国”、“强国”颇感兴趣,而对“仁义”、“道德”这些东西却没有多少信心。就好比吃西药,吃了马上就会立竿见影,活蹦乱跳,但是却很难标本兼治。
  
  百里奚和商鞅在中国历史上代表了两条“路线”,有人称之为“王道”和“霸道”的区别。尽管他们在外在形式上都想达到“内圣”和“外王”的最终统一,个体和类的最终和谐(商鞅也不是不关心个体,而是强调:个体的命运,必须寄托于国家的大命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是由于历史的现实性,他们在操作层面上都陷入了难以摆脱的偏执。百里奚代表的是儒家 “内圣”向“外王”的外化模式,但对个体的过分强调,让他们在治国策略上往往捉襟见肘,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而商鞅所代表的“法家”遵循的则是“外王”向“内圣”的内化模式,在治国、平天下方面能够放开手脚,但对个体的道德修养和品质提高却是不那么关注。随着历史的演进,历朝历代都开始在历史中吸取教训,重视儒家和法家的有机结合,正所谓“内儒外法”,尽可能地将个体的“修身、齐家”和群体的“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从而在个体和类两个层面都有所照顾。但遗憾的是,“内儒外法”仅仅是一种理想和一厢情愿的对白,很难有真正结合者,因为二者在骨子里就不是一种东西,二者的结合也不是将二者揉捏在一起。纵观历史的风云变幻和朝代更替,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儒家”和“法家”都有所侧重,有时重视“儒”,有时重视“法”,这是时势的选择,是此一时,彼一时的“因时而化”,根本不存在一种固定的模式和僵死的路线。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