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新浪 楚昭奚恤為相。江乙言於楚王曰:『人有愛其狗者,狗嘗溺井,其鄰人見,欲入言之,狗當門而噬之。今昭奚恤常惡臣之見,亦猶是也。且人有好揚人之善者,王曰:『此君子也』近之;好揚人之惡者,王曰:『此小人也,』遠之。然則且有子弒其父、臣弒其主者,而王終己不知也。何者?以王好聞人之美而惡聞人之惡也。』王曰:『善,寡人願兩聞之。』
索引曰:江乙欲毀昭奚恤,故先設是言。也就是說,上面這段文字是江乙為了陷害昭昔恤而在楚王面前說的一段話。但拋開這段話的大背景不談,我們但就這段話本身,卻隱含着深意。矛盾無處不在,衝突時有發生,但問題是:我們是掩蓋矛盾,否認衝突,還是能將這種矛盾和衝突表面化,將其暴露在陽光下,讓這種矛盾和衝突成為解決問題的動力?【通鑑】中的這段文字說明的正是這個道理。個人非常喜歡他的狗,狗經常向井裡撒尿,鄰居看見了,想告訴它的主人,可是這條狗卻橫在門口,不讓這個信息到達自己的主人。主人既然對於惡狗向井中撒尿這樣一種不文明的行為無從知道,就談不上制止狗的這種不文明行為了。原來,歷史上的『惡狗當道』還有這樣一種解釋。江乙話鋒一轉,把矛頭指向了昭奚恤:今昭奚恤常惡臣之見,亦猶是也。意思是說,昭奚恤和惡狗沒有什麼區別,我每次想進見大王說點什麼,但他作為宰相卻橫加阻攔,使得我的信息無從到達大王的耳朵里。如此一來,傳到大王耳朵里的就只有一種聲音,而沒有了相互參照的意見。,這種聲音說誰好,大王自然就會覺得誰好,說誰壞,大王自然就會覺得誰壞。如此一來,大王哪裡還有辨別真偽的能力?即使存在着弒父之逆子,弒君之佞臣,大王都不會知道了。因為,你聽不到相反的聲音了。王曰:『善,寡人願兩聞之。』 楚王在此肯定了江乙的見解,『寡人願兩聞之』,意思是說,願意聽聽不同方面的聲音,即使是不和諧的。
這是按照我本人的理解對這段話的翻譯。其實,說解釋可能更恰當一些。這段文字揭示了一句俗語: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自己只有了解並掌握了各種不同的聲音和信息,才能去比較印證,得出正確的結論。這裡的信息和真假無關,儘管一個人說的話都是真的,也不能只聽他一個人的。因為,任何一種聲音都不會是空穴來風,後面肯定有原因。通過這些不同的信息,探究其背後造成這種聲音出現的根由,才算把問題揭露了出來,才能解決矛盾。
信息傳達的不一致,是衝突的一種表現。衝突、不和諧、不一致這些字眼在我們中國人看來很不詳,但在西方的結構功能主義學派看來衝突卻具有積極的功能。他們認為,沒有公開的衝突絕對不是一個社會和諧穩定的標誌,相反,分歧表現為衝突恰恰是一個社會團體具有生命力的徵兆。因為衝突不表現出來並不代表衝突就不存在了,而是在暗地地積累,凝聚,一旦爆發,就會使得社會失去了調解的能力,從而走向分裂或者崩潰。它帶來的代價是慘重的,致命性性的。話說回來,衝突只有公開化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才會去調解,從而使得衝突加以環節,使情緒得以釋放。從前者來看,衝突在社會生活中表現為消極的功能;而對後者來說,則是表現為積極的作用。
所謂兼聽則明,就是要讓這種衝突表面化,從而發揮其積極功能。楚王 『好聞人之美而惡聞人之惡也』,其實是把衝突掩蓋了,而不是緩解了這種衝突。正如文中所說:『然則且有子弒其父、臣弒其主者,而王終己不知也。』 這種衝突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以一種非理性的方式爆發出來,正如魯迅所說的:『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着名哲學家愛默生也說:『其實它早是一艘破亂不堪的小船,不過是後來所起的一陣風讓它顯示出了流浪的狀態』。壓抑衝突,否認矛盾,就會使得團體生活像這麼一隻蘊含着巨大危機的破船,一個小小的誘因就可能使其散架。着名衝突理論專家科瑟如是說: 在一個沒有或者不充分具備對衝突給予寬容及使之制度化的社會裡,衝突總是趨向於負功能。那些威脅到要撕裂社會,攻擊一社會系統中共同基礎的衝突的劇烈性,是與一個社會結構的僵化相關聯的。威脅到一個結構平衡的不是衝突本身,而是僵化。僵化使得敵對情緒積累,以至一旦爆發只能走上一條分裂的道路。
――摘自科瑟的【社會衝突的功能】
衝突的表面化是自由的表徵,正如喀爾諾說的那樣,『自由的國度里,怨言多,痛苦少;在專制的統治下,怨言少,痛苦多。』 還是科瑟說的對,問題不在於有沒有衝突,而是對待衝突的態度。如是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