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一元一 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一個普通的郎官肩負着一項特殊使命,開始了探索西域的征程。正是他的西行,開闢了一條千古傳頌的絲綢之路。司馬遷在【史記】稱他『鑿空西域』。什麼是『鑿空』?當世界還是一個混沌的雞蛋,盤古以肉為土,以血為水,開天闢地稱得上『鑿空』;上帝奮戰七天,壘山引水,開光造人,也是『鑿空』!他是誰?漢武帝為什麼要派他出使西域?他為什麼在身後贏得如此巨大的聲譽?
這個感動國人乃至全天下的偉丈夫,名叫張騫。
張騫本是一寂寂無名的郎官,皇帝侍從。
建元二年(前139),張騫的命運出現巨大轉折;繼位一年的漢武帝招募志願者出使月氏(zhī,汁)。堂堂大漢帝國,為何對『蠻夷之邦』,如此興師動眾,力主出使呢?
漢武大夢繞邊關
在西漢諸帝之中,漢武帝最具有戰略眼光,也是歷次對匈作戰的總指揮。一次,漢武帝從匈奴俘虜口中意外得知:讓漢朝吃盡苦頭的匈奴,有一個天敵――月氏。
匈奴和月氏緣何結下仇恨?
匈奴首領頭曼單于因為寵愛幼子,便想將太子冒頓(mò dú,莫毒)廢掉,立幼子為太子。當時秦朝已亡,匈奴剛剛擺脫秦的武力壓迫,正處在恢復期,不及月氏強盛。頭曼單于想出一招毒計:把太子冒頓作為人質送到月氏。月氏人以為這是頭曼單于示信的表示。不料,頭曼單于卻出兵襲擊月氏。頭曼單于預計:月氏定會殺掉人質冒頓。不巧,命不該絕的冒頓偷了一匹快馬,奇蹟般地逃回匈奴。於是,頭曼單于的行為不僅激怒了月氏,也激怒了冒頓。最終,冒頓弒父自立。
人質事件徹底改變了兩個民族的關係,匈奴與月氏成為仇家。
弒父自立的冒頓單于率領匈奴精銳,滅掉東胡,打敗月氏,迅速強大起來。
冒頓單于死後,他的兒子老上單于繼位,繼續征討月氏。老上單于不僅殺死月氏國王,還用他的頭顱作為飲酒的酒杯。月氏對匈奴恨之入骨,但勢單力薄,苦於沒有同盟軍,只能離開故地,逃往遠離匈奴的西邊。(是時天子問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無與共擊之。)
匈奴與月氏的怨仇,讓漢武帝看到一個潛在的同盟。因此想聯絡月氏,共同對付匈奴。(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因欲通使。)
西漢王朝剛建立時,版圖比秦王朝還小。當時,被秦朝擊敗北竄的匈奴人,利用西漢初建無暇他顧的機會,迅速佔領了河套地區。漢武帝繼位,定下的第一個外交戰略,就是征戰匈奴;而且,一直堅持了44年。
同時,西域、西南夷、兩越都進入了這位皇帝的視野。漢武帝熱衷擴張中國版圖,實現『大一統』的大國之夢。面對這些陌生而神往的廣袤地域,年輕帝王最看重的就是西域。
西域,包括今天我國新疆在內的廣大中亞地區。漢武帝時代,西域各國與匈奴族的生活習俗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大都屬於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他們在漢朝和匈奴兩大勢力之間徘徊,在雙方勢力的彼此消長中生存。
剛剛即位的漢武帝果斷派人出使月氏,就是着眼於對匈奴的戰略包圍。此時,漢匈之戰尚未開始,漢武帝已經未雨綢繆。
年輕的皇帝和年輕的帝國一樣,充滿勃勃的雄心和無盡的想像力。這次出使西域,他來了個『選秀』,讓最有才智,最能代表大漢形象的人來完成這一重要戰略任務。漢武帝為什麼出此奇招,確定使者呢?
第一,位置不明。
公元前2世紀,沒有精密地圖,沒有指南針,更沒有越野車和GPS全球定位系統,沒有人去過西域,月氏遠在天邊,如同傳說。出使一個未知國度,潛伏無窮變數,風險係數極高。不是立功封侯,更不是遊歷山河,因此,這絕不是人人搶着去的『肥缺』。漢武帝只能公開招聘,網羅天下有志者。
第二,要求很高。
出使月氏,一是路途遙遠,二是必經匈奴,隨時可能被扣留。所以,使者既要身體素質好、能吃苦耐勞,又要機智勇敢、百折不撓。這種高素質人才,僅僅在大漢皇宮中挑挑揀揀,顯然不夠;必須放眼天下,廣招賢能。郎官張騫躍躍欲試。他隻身離開漢中城固老家,到長安尋求『個人發展』已有好幾個年頭。當年,家裏集資捐了『郎』這個官位。一家人打着如意算盤:郎雖說只是殿廷侍從,並不起眼,但好歹是個鐵飯碗。而張騫不滿足,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一條大漢天子昭告全國的招聘啟事,讓張騫看到了轉機。
第三,優勝劣汰。
漢武帝朝是西漢歷史上第二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漢武帝不拘一格選拔人才,這次出使西域,必要遴選全國最優秀、最適合的人才,就一定要優勝劣汰。
張騫是一個徹底的理想主義者,天生的冒險家。在長安城裏蹉跎數載,無處立足。這次總算可以大展身手。
而這場舉國關注的『選秀』,不是紙上談兵,琴棋書畫,考察的是膽識和能力。
總決賽冠軍就是後世稱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張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