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北京晚报 潘家园旧货市场经过多年的风雨,今天在这个城市里已是一个鲜活的地标:我积十年工夫在这里淘到话剧史前五十年的文物过百什,终于斗胆为百年话剧做点宣传。今年七月,我把在潘家园等处收集的资料在朝阳文化馆举办了“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老照片展”,引起了很大反响,一些媒体竞相报道。
早期话剧辛亥时期和在港、台演出史料收藏难又加了个更字,可这两项又是中国话剧史不可分出的一支:在我话剧史料收藏中最有突破点的是辛亥时期和港、台这两部分,最值得“大书特书”。
抗战胜利后在香港活动着地下党领导的中原剧社,此剧社分别由(东江纵队鲁迅艺演队、艺专、艺联、新中国演剧四队部分成员组成)这个剧社常以票价低廉联系普通民众。曾演出过章泯、瞿白音导演的《升官图》和《以身作则》。
1948年夏,在夏衍、邵荃磷同志的倡议下,由在香港的建国剧社、中原剧社、中华音乐学院在香港联合演出歌剧《白毛女》。这是香港首次公演解放区的大型歌剧。当时香港政府由“华民政务司”审责剧本和发放准演证。为了争取审查通过,除派人打通内部关系外,并在送审时强调《白毛女》是描写“白毛仙姑”的神怪传奇歌剧而得以批准上演。上演后轰动港九连场爆满,有的观众从澳门、新加坡等地赶来看戏。由于影响太大,国民党曾派特务打手在演出时多次捣乱,国民党的报纸《国民日报》以醒目的大标题:“八路军军妓李露玲(饰喜儿的演员)潜入香港扰乱人心进行共党宣传……”但因当时的港督及其随员们曾看过演出。港府已批准公演,尤其是观众踊跃,港九各界人士支持《白毛女》的演出,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捣乱未能得逞,《白毛女》在港演出取得极大的成功。当时在香港的社会是弱肉强食,是冒险家的乐园:社会风气是有头有脸的人吃香。为了阻止反动派的非难,演员们找到了一位老太太出面帮助,此人就是连蒋、宋、孔、陈四大家族都害怕的何香凝先生。
《白毛女》演出后,何香凝先生为了庆祝演出,特邀请全体演员到九龙港浅水湾海滨吃海鲜晚餐联欢。
当时在港的郭沫若先生为《白毛女》演出而做了“悲剧的解放”一文指出:《白毛女》的故事,是在解放区中传播得很广的一件抗日战争中的事实。《白毛女》这个剧本的产生和演出也就毫无疑问,是标志着悲剧的解放。这是人民解放胜利的凯歌或凯歌的前奏曲。
在抗战期间1940年沪港粤少年青年随军服务团在香港公演了夏衍先生的抗战剧《一年间》(因便于香港政府审查通过剧名改为《花烛之夜》)。导演林蜚,演员巴鸿、鲍淑英(苏茵)、黄汉生等。
1946年“新中国剧社”(1941年皖南事变后在广西成立。此剧社付出了周恩来的心血,战时一直由我党南方局资助演出思想和艺术水准高的剧目)应台湾长官分别邀请赴台演出《郑成功》、《日出》、《牛郎织女》、《桃花扇》。面对祖国人民带来的话剧,台湾人民热烈欢迎新中国剧社。当时的“新中国剧社”一网打尽了当时中国话剧界的翘楚人物和全部俊才。
新中国剧社负责人是瞿白音
职员表包括:石联星、朱琳、李露玲、戴爱莲、苏茵、曹泯、尤梅、叶露西、许秉译、严恭、贾克、王逸、汪龚、特伟、查强磷、石炎、张友良、姚平、蒋柯夫、张凯、李巴鸿、岳勋烈等。
创艺人:田汉、洪深
特别演员:白杨、舒绣文、魏鹤龄、王人美、沙蒙、郑君里、金焰
特别导演:洪深、史东山、司徒慧敏、章泯、欧阳予倩、蔡楚生
特别编剧:田汉、曹禺、阳翰笙、夏衍、宋之的。
这些俊才在新中国成立后都是话剧或影视界的中坚力量。
作者: 贾俊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