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光明日報 【冊府元龜】是宋初四大書之一。其成書經過和此書的價值,周勛初先生在【校訂本・前言】中已作了詳細的說明。這裡我只想根據自己的實際工作,舉一些實例,談一下對此書的體會。【冊府元龜】的主要內容,是匯集唐五代以前有關歷代治政方面的資料,以供統治者借鑑。其中有不少史料今已失傳,賴【冊府元龜】記載得以保存,所以,此書的史料價值和文獻價值都很高。我在從事【唐刺史考】和【唐九卿考】撰寫的過程中,曾大量使用過其中的史料。如【冊府元龜】卷一六二:『[開元]八年五月,置十道按察使,八月,……宣州刺史霍廷玉充淮(江)南西道按察使。』又六二六:『玄宗開元十年,……又以江南道按察使、宣州刺史霍廷玉為右驍衛將軍。』這兩條材料說明,霍廷玉開元八年至十年在宣州刺史任。而兩【唐書】、【唐會要】及其他典籍皆未見記載。唯【全唐文】卷二六八武平一【東門頌並序】說:『東門者,前刺史平陽崔公庭玉、今長史京兆韋公先……所創構也。……使君名_,字庭玉。』按【唐御史台精舍題名】卷一有霍庭玉,勞格、趙鉞引武平一【東門頌】,以為『崔庭玉』為『霍庭玉』之訛誤,其說是。【東門頌】云:『閹茂歲太沖日,公將伏奏洛師。』按『閹茂歲』指太歲在戌,當指開元十年壬戌。【寶刻類編】卷三:『【修東門頌】,武平一撰、書並篆額,開元十一年立。宣。』與【冊府元龜】記載相符,證知『崔庭玉』必為『霍庭(廷)玉』之訛。可見【冊府元龜】此條材料既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又能訂正【全唐文】之誤,具有重要的文獻校勘價值。
【冊府元龜】具有重大的學術史料價值和文獻價值,但過去學術界對此認識不足,使用並不廣泛。一個重要原因是:【冊府元龜】中所收的資料都不標出處,查找不便,所以許多學者不願引用此書。此次校訂本最重大的貢獻,就是彌補了原書的缺憾,對其中的大部分條文都作了溯源工作,找出材料的本源,並對照比勘,力求恢復史料的原貌。眾所周知,周勛初教授歷來非常重視資料來源,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他接受中華書局委託撰寫的【唐語林校證】,就是非常認真地對該書每條材料的出處作了細緻的發掘,並對原書的情況及作者事跡都作了深入的考證。此次,他又帶領一班人馬,對【冊府元龜】中的資料出處做了大量細緻的溯源工作。現在我們翻閱校訂本每卷後面的『校勘記』,就可發現溯源工作做得非常精細,從【左傳】、【史記】到【舊五代史】的歷代史書,都被充分運用。【冊府元龜】的大部分條文,都找出材料的本源,並對照比勘,補、刪、改、乙,力求恢復史料的原貌。如卷二一五『閏位部・招懷』中『文襄初為東魏大將軍』一條,就據【北齊書・文襄帝紀】改、補、刪24個字、詞、語。說明此條出於【北齊書・文襄帝紀】。卷二二一『僭偽部三・勛伐』『後趙石勒』條,據【晉書・石勒載記】改、補、乙、刪達37個字、詞、語句,並指出【冊府元龜】有刪節不當之處。說明此條出於【晉書・石勒載記】。類似這樣的校勘兼資料溯源,全書皆是。反映出校點者工作態度非常認真、謹慎。校點者為此書的資料溯源付出了巨大的勞動。
前人對【冊府元龜】不太重視的另一個原因是:宋代原刻本早已亡逸,今天我們看到的是中華書局1959年影印的明刊本,其中文句誤、闕、衍、倒很多,沒有校點,閱讀很不便。此次校訂本以明本為底本,以宋本作為重要的參校本,對原書中的誤、闕、衍、倒都作了校改,這又彌補了原書的缺陷。這是校訂本作出的又一重大貢獻。筆者粗粗翻閱數卷,發現據宋本和各種文獻典籍校改者極多。如卷四十至四十五,據宋本改、補、刪、乙的即有250多個字、詞、句,卷五十六至六十,則有300多個字、詞、句。說明底本的訛、脫、衍、倒的文字確實很多。如卷四二『帝王部・仁慈』:『太(大)和元年四月,出宮女一百人。中人押送,權於兩街寺觀安置。』原來明本『寺』作『等』,顯然文意不通,現據宋本改正,意思清楚,文字也通暢了。校訂本在這方面做得非常規範,每卷都寫下了詳細的『校勘記』。校訂本對原書中明顯的錯誤,都據宋本或有關典籍予以改正。
必須特別指出的是,此校訂本不惜花費巨大勞動,編制了全書的人名索引,給廣大學人查稽【冊府元龜】中所需的歷史人物資料帶來了極大的方便,這也是本書的校點者為學術界作出的重大貢獻。
總之,【冊府元龜】校訂本是近年來少見的窮究史料本源、完全遵循學術規範的古籍整理巨著。可以說,這是一部古籍整理的典範之作。我們應當深切感謝25位校點者作出的重大貢獻。同時,我們也應當感謝鳳凰出版社,在當前出版事業不景氣的情況下,不惜經費來出版此書,顯示出出版社領導重視學術事業的魄力和決心。
作者: 郁賢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