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63|回覆: 0

[史學] 喜見點校本【冊府元龜】的問世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07-9-17 09: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光明日報
【冊府元龜】是北宋四部大書之一,收集的史料非常豐富,然而長期以來不大為人重視。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第一,這些文獻資料在當時都是比較常見的。宋代人袁的【楓窗小牘】曾說它:『開卷皆常目所見,無罕覯異聞,不為藝家所重。』這話在當時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北宋時許多史料檔案都還保存着,如唐五代的實錄和【舊五代史】等都有傳本,文臣學者還不難見到,所以有的學者就主張要多收一些雜傳、小說之類,但皇帝不允許。宋代某些學者對此書有所議論,就是由此而來的。可是現在不同了。【冊府元龜】裏所收的書陸續失傳了,許多史料只靠它的引用而保存下來,就非常珍貴了。
第二,此書所錄的資料,一概不註明出處。嚴謹的學者不願引用它作為依據。正因為它不說明史源,後來的讀者信從宋代人的評論,認為它引用的無非是常見的經、史、諸子,又何必去採用二次文獻呢?
第三,【冊府元龜】的刻印本不多,流傳不廣。在1960年中華書局據明刻本影印之前,很少學者能看到並研究此書,想加以利用就很難了。所以現在再出一個經過整理的點校本,還是很有必要的。
實際上,此書收錄了許多已經失傳和罕見的資料。例如中華書局版的點校本二十四史,就根據【冊府元龜】補出了今本【魏書】的三個缺頁,這是好幾位學者的新發現。
【冊府元龜】保存最多的是唐五代的史料。有一部分是從實錄和國史原稿採集的,不見於現存的新、舊【唐書】和新、舊【五代史】,都是值得特別重視的。我們在整理、研究唐五代的史書時,就必須利用這部分資料。黃永年先生在【唐代史料學】中指出:『修此書時實錄、國史以及唐令、詔敕奏疏、諸司吏牘等尚在,故這部分除本【舊唐書】、【舊五代史】外可直接採用這些較原始的史料,這些決不是目所常見。……至於典章制度方面,此書也多有【通典】、【唐會要】所不載者,即或相同,但文字詳略互有出入,可互相校補。故此書可稱最為充盈的唐史史料庫。』
這裏試舉一例,如【冊府元龜】卷七十八引有一條裴度的事跡,文字與【舊唐書・裴度傳】大體相同,但有幾句話卻很值得參考。原文如下:
初,度發太原中途,得朱克融、王廷湊復書,皆許退兵。度不敢發,以其書奏。穆宗喜,因遣使宣慰克融並廷湊,入深州取牛元翼,又令先於途中命度更發書與廷湊。度書因言:『朝謝後即歸守留務。』中使見書,慮廷湊知度東歸,無兵權,即背前約,遽請度易其即歸之辭,並上其書草。穆宗方憂深州之圍,得度前後書,喜甚。及度至,又自有以悟帝,恩待益至,故復得兵符。
再看【舊唐書・裴度傳】,敘事為:
時朱克融、王廷湊雖受朝廷節鋮,未解深州之圍。度初發太原,與二鎮書,喻以大義。克融解圍而去,廷湊亦退舍。有中使自深州來言之,穆宗甚喜,即日又遣中使往深州取牛元翼,更命度致書與廷湊。度沿路奉詔,中使得度書云:『朝謝後,即歸留務。恐廷湊知度無兵權,即背前約,請度易之。』中使乃進度書草具奏其事。及度至京師,進對明辯,帝方憂深州之圍,遂授度淮南節度使。
兩相比較,【冊府元龜】雖文字較簡,但寫明是中使見書,『遽請度易其即歸之辭』,不是裴度自己上書要求保留兵權。點校本【舊唐書】把下引號放到『請度易之』之後,顯然是錯了。【新唐書・裴度傳】只說:『或曰:「賊知度失兵柄,必背約顧望。」』並沒有說是中使,但也說明不是裴度自己的話。因此修訂點校本【舊唐書】的時候,就應該用【冊府元龜】來作他校。
即此一例,也可以說明【冊府元龜】在史料學、校勘學上的價值。至於五代史的部分,那就更重要了。由於【舊五代史】原書已失,清代四庫全書纂修官就根據【永樂大典】和【冊府元龜】來補輯,但是對【冊府元龜】的利用極為不足,另一方面,又有史源分辨不清的問題。所以最近陳尚君先生又有【舊五代史新輯會證】的力作,他在前言中強調說明重校重輯工作的『關鍵是充分利用【冊府元龜】』。他的確因此而做出了優異的成績。
當然,【冊府元龜】本身也有不少疏失,又需用其他史書來作校勘。現在周勛初先生他們對【冊府元龜】全書進行了精心的整理,作了認真的點校,又加上了人名索引,就使這部書的文獻價值更提高了。我們從每卷書後的校勘記,可以便於學者對史實做進一步的研究。我感到驚訝的是,從事本書整理的大多是專攻古典文學的教授,他們在繁重的教學工作之餘,竟不惜投入如此巨大的精力來點校這樣一部資料性的大書。他們為古籍整理的事業,坐了多年冷板凳,做了被人看作費力而不討好的點校工作,真使我敬佩不已。這樣一部千餘萬字的大書,點校工作只能成於眾手,偶有百密一疏之處,恐怕也是難免的。由於此書的文獻價值,問世之後必將引起學者的重視,今後必有繼續修訂重印的需要。我熱烈歡迎本書的出版,更希望像這樣精心整理的古籍越來越多。
作者:程毅中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