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華歷史網 不過,西漢時鐵農具和牛耕在全國各個地區的使用並不平衡。大體上說,這時北方牛耕已佔統治地位,在江南還處在火耕水耨的狀態。【鹽鐵論・通有】上說,荊、揚地區『燔萊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廣而饒財。』這種情況的存在大概有兩個原因。第一,中國的農業是在北方先發展起來的,北方人民有經營農業的豐富經驗和比較先進的技術。第二,北方的冶鐵業比較發達。比如西漢時候,江南只有三郡設有鐵官,江北卻有三十七郡。既然江南的冶鐵業不發達,鐵農具的使用自然也不及北方普遍,牛耕也無法推廣。
西漢時,隨着農具的改進,耕作技術也有很大提高,其中最著稱的是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發明的『代田法』。所謂『代田法』就是將每畝田分成六份――三壟 (壟台)三l(壟溝),每年壟l互換位置以休養地力。具體辦法是l寬一尺,深一尺,壟也寬一尺,壟l相間,把種子種在l裏。出苗後,除去壟邊雜草並翻土以培苗根。到夏天,則壟盡而根已深。次年,互換l和壟的位置,依樣種植。『代田法』的優點有三:第一,過去需要休耕一年或兩年的土地,現在變為畝內輪種,地盡其利。第二,可使苗根粗壯,能抗旱。第三,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用力少而得谷多』,每畝田地的產量,可超過一般耕種法的一斛,甚至兩斛(武帝時,兩漢一畝約當今制○・六九一六市畝,一斛當今二市斗 )。『代田法』最初實行於京師附近的公田,後來逐漸推廣到全國各地,直到西北邊疆。據說,趙過還在勞動人民創造的基礎上推廣了耬播技術。平陸棗園漢墓壁畫有一幅耬播圖,耬犁有三根耬足,一人駕車,一人挽犁。耬車一天可播種一頃(漢畝,下同),行距均勻,深淺一致,出苗整齊,是播種技術的一大進步。成帝時,農學家鍤ぶ又總結出一種『區種法』,把土地劃分成若干區,根據土地的肥瘠,決定區的大小和施肥的多少。這一耕作方法也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在農產品的加工方面,過去主要靠人工舂米或其它穀物。西漢至遲在武帝時,已經有了用畜力拉的大石磨。此外,腳踏的『踐碓』,利用水力的水碓和水碓磨,篩谷用的風車,在西漢也都已出現。桓譚 【新論】在談到糧食加工時說:『及後世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踐碓,而利十倍杵春,又復設機關,用驢、、牛、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河北滿城中山王陵墓曾出土過一件用畜力拉、帶有銅漏斗的大石磨。過去學術界一直認為扇谷用的風車到北宋時才出現。近年在河南洛陽和濟源漢墓中出土了兩件風車模型,從而也把風車的歷史提前到了西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