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18|回覆: 0

[論史] 漢代蘭州人是這樣過日子的

[複製鏈接]
濟世 發表於 2007-3-30 16: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蘭州晚報
200733016932536.jpg

漢陶狗

2007330161044404.jpg

永登漢長城□晚報記者王文元攝

2007330161123473.jpg

蘭州出土的漢紙

2007330161158396.jpg

漢博山爐

2007330161255727.jpg

漢陶樓

2007330161350627.jpg

東漢銅釜甑

2007330161428466.jpg

東漢墨跡紙

200733016157259.jpg

漢木馬

2007330161544703.jpg

東漢鎏金青蛙

程兆生先生歷時20年時間,編撰的【蘭州雜碎】即將與讀者見面,這本書中講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蘭州往事。其中有一篇【蘭州的兩漢文物】,通過解讀蘭州出土的漢代文物,給我們揭開了漢代蘭州居民的生活狀態。
最近50餘年間,在榆中、永登、七里河、城關等縣區出土的眾多兩漢文物(其中以東漢居多)。截至目前,蘭州出土的漢代文物,除鐵犁鏵、鐵犁鏡等農具和鐵斧頭、錢範外,大都是從漢墓中發掘的陪葬品。其中有陶器、銅器、玉器、石硯、磚瓦、漆器、白金瓶、錢幣,以及珍貴的墨跡紙、殘骨尺等。透過這些珍貴文物,我們能看到漢代蘭州居民是如何生活的。―――編者
1、農耕用上鐵犁鏵
秦漢時期,特別是西漢以來,隨着河西四郡的設立,中原漢族人口的大量西遷,以及屯田措施的實施,大大促進了蘭州一帶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加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中西經濟文化交往的開展,蘭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也慢慢繁榮起來。
榆中縣出土的鐵犁鏵和鐵犁鏡表明,在漢代時,蘭州一帶的農民耕地,不僅使用鐵犁鏵,而且還使用鐵犁鏡。所謂犁鏡,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套在小犁鏵外面的大犁鏵,古代也稱犁壁,是漢代出現的一種新型農具。它比歐洲出現犁鏡的時間要早一千多年。犁鏵再裝上犁鏡,既可增強犁的破土和翻土能力,又可提高耕作效率。這說明,蘭州當時的耕作技術已經相當先進。
2、絲綢之路上馬車奔馳
蘭州出土的漢代青銅器種類較多,有銅鼎、銅壺、銅釜甑、銅鏡、銅刀、銅弩機、銅編鐘、銅車馬等。 1982年11月,在城關區西北民族學院(即今西北民族大學)工地上,發掘清理了一座西漢墓,從中出土了一批青銅器。內有銅編鐘一套計12件,其形制與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墓主死於公元前 436年)出土的編鐘中的甬鍾頗為相似,唯體積較小,且不發聲。12件編鐘通高均為4.2厘米;但銑間大小略有差異: 3.9厘米的8件, 4.2厘米的兩件, 4.4厘米的兩件。每件編鐘的鼓面都有小圓枚,內壁的調音槽與鈴鐺的敲錘相似,但各不相同,且下端全都鑄死在壁上,不能搖動。
在七里河區華林坪出土的一套漢代銅車馬俑,現在由甘肅省博物館收藏。車高 23.9厘米,長63厘米,寬 28.6厘米;車輿長方形,前面無門無欄,其他三面都有欄板;兩轅作帶刺樹枝狀,微微向上翹起;兩副車輪略高於車輿,每輪有16根輻條。馬高33.7厘米,長33厘米,寬 9.7厘米,馬尾高翹,昂首嘶嗚,煞是英武。這類大輪的銅車馬甬,甘肅各地多有出土。武威雷台漢墓出土的幾輛大輪銅車馬甬的車內,還留有糧食的痕跡,說明它是運載糧食的大車。甘肅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當時無論是頻繁的戰爭,還是繁忙的東西方貿易,都迫切要求解決輜重或物資的運輸問題。而大輪馬車便是當時重要的運輸工具之一。蘭州等地出土的眾多銅車馬甬,正是這一歷史事實的真實反映。
3、居民開始使用紙張
至於蘭州出土的漢陶器,大都是專門用於陪葬的冥器,如瓮、罐、盆、豆、尊、灶、倉、案、燭台、陶樓等。其中既有灰陶製品,也有釉陶製品。這些陶器雖無使用價值,卻給我們研究當時的社會狀況,提供了第一手的實物資料。
在這裡特別值得一說的是墨跡紙和殘骨尺,這是兩件極為罕見的漢代文物。
紙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也是對世界科學文化的一大貢獻。近70多年來的考古發掘證明,早在西漢時期,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發明了造紙技術。只是當時的紙還比較粗糙,不便於書寫。 1974年,在甘肅武威旱灘坡一處東漢晚期墓葬中,曾出土若干麻紙,質量細薄,柔軟平滑,纖維交織緊密。紙上留有文字墨跡,筆畫粗壯。但專家們認為,它還不一定是當時最好的紙。
1987年9月,蘭州市博物館清理伏龍坪一座保存極為完整的東漢晚期墓葬時,發現在一面銅鏡的鏡囊里,墊着3片直徑17厘米、被剪成圓形的墨跡紙,一片已經霉爛,另兩片基本完好。紙色已經發黃,但薄厚均勻,綿軟堅韌。經纖維結構顯微分析,所用原料含有麻、草、樹皮等;張光透視其背面,有明顯的『簾紋』痕跡;紙面光滑,似曾做過二次加工。兩塊紙片,一片上有毛筆墨跡字40多個;一片上有墨跡字60餘個。書體介於隸、楷之間,字跡清晰可辨,其中『婦悉履……奈何當奈何……』幾個字,一般人都能認出。根據科學分析,專家們認為,這兩片東漢紙很有可能就是『蔡倫紙』。因而將它們定為了國家一級文物。
4、骨尺見證商業繁榮
十進制的市尺,是我國獨創的長度計量工具。在漫長的歷史年代裡,其長度曾經經歷了由短而長的演變過程。蘭州出土的東漢殘骨尺,便是這一演變過程的實證之一。考古研究表明,市尺長度,商代時合 15.8厘米;周代時合 19.91厘米;戰國時,各國的尺度雖然不一,但差異不大,一般都在23厘米左右;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後,法定的尺長合 23.2厘米;漢襲秦制,尺長沒有變動。 1955年,考古工作者從七里河區蘭工坪的一處東漢磚室墓中,發掘出一把殘骨尺。殘尺兩端已經毀損,僅存原尺中段的3寸。尺面上只有寸度,沒有分度,每寸分界處的上下兩端各有一個星圈。經有關單位測定,這把尺的寸長相當於 0.9375英寸,全尺長應為9.375英寸,合 23.81厘米。這就是說,這把尺的長度不僅比漢朝法定的長度(合 23.2厘米)長,而且也比前漢的劉歆銅斛尺(合 23.07厘米)、牙尺(合 23.37厘米),後漢的建初銅尺(合 23.6厘米)、安徽合肥烏龜墩出土的東漢銅尺(合 23.75 厘米)長,只是比唐代的鏤牙尺(合30厘米)短 6.19厘米。由此推斷,這把殘骨尺有可能是東漢末期的遺物。它表明,當時蘭州的商業也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程兆生圖片由蘭州市博物館提供)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