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摘自《孔子家语通解》 作者:杨朝明;导读:文传君 《导读》 本部分记载孔子闲居在家时,子张、子贡、言游各自问礼,孔子分别给予回答,从而全方位地论述礼,并要求弟子具体实行。《礼记·曲礼》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美好的内在修养要通过相应的形式表现出来。周代以礼乐治天下,达到了文明的巅峰。“凡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再多的规章制度都要靠人表达,礼一定要做出来才算数。 本段中孔子还提出了“礼以制中”“礼以治事”的大用,中得以制则道和,事得以治则人和,人道和合,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能内诚敬,自然外合礼仪;能循礼仪而行,则心亦渐趋于诚敬矣;上下求索互促,臻于至诚、主敬、合礼,能而守中以贯通于道德仁义,乃成天地之心之大人乎? 《家语原文》 孔子闲居,子张、子贡、言游侍,论及于礼。孔子曰:“居!汝三人者,吾语汝,以礼周流,无不遍也。”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如何?”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子曰:“给夺慈仁。”子贡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礼者?”子曰:“礼乎!夫礼,所以制中也。”子贡退。 言游进曰:“敢问礼也,领恶而全好者与?”子曰:“然。”子贡问:“何也?”子曰:“郊社之礼,所以仁鬼神也;禘(dì)尝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飨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sì)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明乎郊社之义、禘尝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是故,居家有礼,故长幼辨;以之闺门有礼,故三族和;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是以宫室得其度,鼎俎得其象,物得其时,乐得其节,车得其轼,鬼神得其享,丧纪得其哀,辩说得其党,百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加于身而措于前,凡众之动,得其宜也。”言游退。 子张进曰:“敢问礼何谓也?”子曰:“礼者,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gǔ)之无相,伥(chāng)伥乎何所之?譬犹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以见?故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是故,以其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势,宫室失其度,鼎俎失其象,物失其时,乐失其节,车失其轼,鬼神失其享,丧纪失其哀,辩说失其党,百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措于前,凡动之众失其宜。如此,则无以祖洽四海。” 子曰:“慎听之,汝三人者!吾语汝:礼犹有九焉,大飨有四焉。苟知此矣,虽在畎(quǎn)亩之中,事之,圣人矣。两君相见,揖让而入门,入门而悬兴;揖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què);下管象舞,夏籥(yuè)序兴;陈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行中规,旋中矩,銮和中《采荠(jì)》,客出以《雍》,彻以《振羽》。是故,君子无物而不在于礼焉,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管象舞,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夫礼者,理也;乐者,节也。无礼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 子贡作而问曰:“然则夔(kuí)其穷与?”子曰:“古之人与!上古之人也,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偏。夫夔达于乐而不达于礼,是以传于此名也。古之人也。凡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三子者既得闻此论于夫子也,焕若发蒙焉。
《白话通解》 孔子在家闲居,子张、子贡、言游在旁边侍奉。谈到礼,孔子说:“坐下,你们三个,我告诉你们有关礼周转流行,无所不及的情况。”子贡离席而就此问道:“请问该怎么样呢?”孔子说:“表示敬意而不符合礼,叫做粗野;恭顺而不符合礼,叫做谄媚;好逞勇武而不符合礼,叫做逆乱。”孔子又说:“花言巧语,态度恭顺的人会破坏仁慈。”子贡说:“请问怎样才能符合礼?”孔子说:“礼啊!礼可以使一切恰到好处。”子贡退下。 言游上前问:“请问礼是治理坏的而保全好的吗?”孔子说:“是的。”子贡问:“为什么呢?”孔子说:“郊祭、社祭是为了对鬼神表示仁爱;禘礼和尝礼是为了对祖先表示仁爱;馈礼和奠礼是为了对死者表示仁爱;乡射礼和乡饮酒礼,是为了对同乡表示仁爱;食礼和飨礼,是为了对宾客表示仁爱。明白郊社的意义,禘尝等礼,治理国家就像在手掌上指划一样。因此,居家有礼,长幼关系就分辨清楚了;内室有礼,父、子、孙三代就和睦了;朝廷上有礼,官职爵位尊卑就井然有序了;田猎时有礼,战事上就娴熟;军队里有礼,作战时就能取得胜利。因此,公室的规模符合一定的制度,鼎俎等礼器大小符合一定的形制,万物能适时生长,音乐能符合节奏,车辆符合规格,鬼神得到供享,丧葬中能表达哀思,辩论中有拥护者,官吏们做事得体,政事就能够顺利施行。把礼施加于自身并放在最前面,各种举动都能恰到好处。”言游退到一旁。 子张上前问道:“请问什么是礼?”孔子说:“礼就是对事情的处理方法。君子做事,一定要有自己的方法。治理国家没有礼,就如同盲人没有了扶助之人,迷茫而不知向何处去?就像整夜在黑暗的屋子里求索,没有烛光能看见什么呢?因此,没有了礼,手脚都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耳和眼也不知听到什么、看到什么,进退揖让都没有了尺度。这样,居家处理日常事务,就会长辈、晚辈没有分别,家庭里父、子、孙三代不能和睦相处,朝廷上的官职爵位就失去了秩序,田猎和战事缺少谋策,军队作战失去了控制,公室规模不合制度,鼎俎等礼器不合制式,万物生长错过合适的时节,音乐不符合节奏,车辆不符合规格,鬼神得不到供享,丧葬不能表达哀思,辩说没有应和之人,官吏们做事不得体。不能把礼施加于自身并放在最前面,各种举动都不合时宜。这样就无法聚合天下的民众了。” 孔子说:“你们三个仔细听着!我告诉你们:礼还有九项,其中大飨就有四项。如果知道这些,即使是田里种田的农夫,只要按礼而行,也能成为圣人。两国国君相见,互行揖礼谦让而进入大门。进门时悬挂的钟磬开始演奏。互相拱手谦让着登上大堂,升堂后钟磬之声停止。堂下奏起管乐,跳起“象”这样的武舞,“夏”这样的文舞也伴随着籥声按照顺序出场;陈列进献的贡品,礼乐依次进行,官员安排齐备。这样一来,君子就能懂得仁爱。行动周旋合乎规矩,迎宾时,车上的铃声和着《采荠》之乐。宾客离开时奏《雍》,撤宴席时奏《振羽》。因此,君子没有什么事情不符合礼。进门时敲击乐器,表达彼此的友情;升堂时演唱《清庙》,以昭示德行;堂下奏管乐,跳武舞,为的是表现祖先的事功。所以,古代君子不必亲口交谈,用礼乐就可以相互传达情意。礼,就是道理。乐,就是节制。不合礼的事不做,不合节的事不干。不懂得《诗》,礼节上就会出错;不懂得乐,行礼时就显得单调。德行寡薄,行礼就变得虚伪。” 子贡站起来问道:“这么说,夔精通乐却不通礼吗?”孔子说:“夔是古时代的人啊!对于上古的人来说,精通礼而不通晓乐,叫做素;精通乐而不通晓礼,叫做偏。夔精通乐却不通晓礼,所以流传此名。他是古代的人呀!各种制度都存在于礼的规定之中,行为修饰在礼的规定之中,具体实行起来还是靠人自己吧。”三个弟子听到孔子这番话后,眼前一亮,如同盲人复明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