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白话译文 冉有退朝回来。孔子说:“怎么这么晚了?”冉有回答说:“因为有国政。”孔子说:“大概只是季氏的家事吧。如果有国政的话,即是朝廷不用我,我也会参与且知道。” 注释 退朝:指退于季氏之私朝。朱子:“冉有时为季氏宰。” 晏:晚,指比平时回来晚。钱穆:“古人之朝,天微明,辨色即入。冉有退朝晚,故孔子问之。” 有政:有国政讨论。政,国政。马融:“政者,有所改更匡正。” 事:家事、私事。按:孔子校正季氏之家事、私事不能称“政”,甚至事实上是政,由于议于季氏私朝也只能称作“事”。马融:“事者,凡行常事。” 虽:即使。 以:用。 与闻:参与而且知道。马融:“如有政,非常之事,我为大夫,虽不见任用,必当与闻之。”朱子:“礼:大夫虽不治事,犹得与闻国政。” 前贤注疏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子讽弟子以警权臣也。 《论语注疏》曰:此章明政、事之别也。(按《正义》:政、事有公私之别。) 李炳南曰:孔子辨别政与事,有正名定分的意思。 朱子曰:是时季氏专鲁,其于国政,盖有不与同列议于公朝,而独与家臣谋于私室者。故夫子为不知者而言,此必季氏之家事耳。若是国政,我尝为大夫,虽不见用,犹当与闻。今既不闻,则是非国政也。语意与魏征献陵之对略相似。其所以正名分,抑季氏,而教冉有之意深矣。(圣人辨之,亦是警之,亦是正名) 《四书近指》曰:鲁政逮于大夫四世矣,康子与冉子谋者固政也。曰“有政”,实对也,而不知失辞也。夫子尝曰:“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故一闻其言,而正其失曰“其事也”。 《四书训义》曰:上下之乱也,先窃其实而犹存其名。窃之已久,则并其名而窃之,至于并窃其名而不忌,而大乱遂不可解。君子欲正其所窃之非,必先急夺其名。一言而大法昭焉,此欲正其实必先正其名之大义也。 蔡节曰:今不得而与闻,必其事而已。味夫子之言,意不但辨政与事之不同,盖亦有所讥矣。 刘宗周曰:季氏无君,将公朝之政,视为一家私事矣,虽政亦事也。冉子受季氏笼络,堕其术中,自以为义,急国政而不之避也,亦愚矣。故夫子醒之。 钱穆曰:冉有仕于季氏而犹在孔门,退朝稍晏,孔子问之,师弟子亲如父子家人,固不独于颜子一人为然。此处当从公私言,尤见严正。 戴溪曰:君臣礼废已久,谀谄成俗,虽君子在习俗中浸淫不觉,语言亦不识轻重,如冉子有政之类是也。盖冉有不曾仕于公朝,今之退朝者是退季氏之朝也。谓季氏家事为政,是当时习俗之辞,不以为怪也。圣人不欲直言其非,为之隐其辞以警悟冉有之意。使冉有感悟圣人之言,他日旅泰山、伐颛臾之事,皆有以处矣。此圣人之微意也。 附录 郑康成曰:君之教令为政,臣之教令为事。 蔡节曰:卿大夫有家尔。季氏,鲁卿也,安得谓之朝邪?此必鲁君之朝也。案《左氏传》鲁哀公十一年齐伐鲁,季孙使冉求从于朝,俟于党氏之沟。冉有为季氏家臣,固无朝鲁君之理,然以此考之,乃从季氏自鲁朝而退也。观“有政”一言,其为公朝又可知矣。 《论语讲要》曰:冉子所议实是国政,不是家事,有政亦是据实而对,但季氏专于鲁政,不议于公朝,而独与家臣谋于私室,则虽政亦事也。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集释》《论语集说》《论语新解》《论语讲要》《论语学案》《论语正义》《石鼓论语答问》《四书训义》《四书解义》《四书近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