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99|回復: 0

[儒家学说]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9-7-7 14: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音sōu)哉?人焉廋哉?"

『所以』,指某人所抱有的动机。『所由』,指某人所采用的方法。『所安』,指某人所追求的志趣。『廋』,指隐藏,藏匿。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看他言行的目的和动机,观察他做事的方式和方法,考察他追求的志向和情趣,这个人还怎么能隐藏得住呢?这个人还怎么能隐藏得住呢?"

本章专论识人。孔子『识人』的智慧,集中体现在一个『观』字上。他曾说,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观,就是要观察他的行为。所谓『视其所以』,就是要观察他行为的目的和动机;所谓『观其所由』,就是要观察他行为的方式和方法;所谓『察其所安』,就是要观察他行为的志向和情趣。经过这样全面深入的观察,就能看清一个人的人品,这个人也就无法隐藏了。

〖论语〗中孔子论述知人、识人的内容很多。例如,樊迟问老师什么是智慧,孔子回答说:『知人。』(〖论语·颜渊〗)知人,也就是要善于了解人、识别人。为政之要,在于用人。而要用好人,前提是要善于识别人。在这方面,孔子有许多经验之谈。

一要通过观察某人的言谈去识别人。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不懂得分辨别人说的话,就不可能识别人。他看中那些诚实勤奋但不善言谈的人,认为『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要求君子要『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他反对那种花言巧语而不干实事的人,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并警告说:『巧言乱德』(〖论语·卫灵公〗),花言巧语可以败坏道德。他还反对那种说大话空话的人,认为『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论语·宪问〗)那些说话大言不惭的人,往往很难说到做到。

二要通过观察某人的行为去识别人。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这就是说,识别人最好的方法,是把他的言语和行动对照起来加以观察,不仅要看他说什么,更要看他做什么。孔子提出了一个识人用人的重要原则:『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一个人的品行如何,与他的言语没有必然联系。好人难免会说错话,坏人也可能讲几句好话。因此,既不能因为某人说几句好话,就举荐他、提拔他;又不能因为某人品行不端,就把他说的好话也弃之不用。关键是要看他的实际行动,看他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这就需要用人者出以公心,历史地、全面地、辩证地对每个人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要通过观察某人的过错去识别人。孔子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容易犯什么样的错误。因此,一个人的过错,各有其类型。观察他所犯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是个什么类型的人了。

四要通过观察众人的评价去识别人。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在实际生活中,有的人敢于为大义而冒天下之大不韪,或者为坚持真理而特立独行,往往因此而『众恶之』。有的人善于投其所好、巴结逢迎、沽名钓誉、八面琳珑,往往因此而『众好之』。这两种人的行为都超乎寻常,因而一定要仔细地考察、辨别。孔子告诉人们:『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对人对事才有是非标准,才敢于坚持原则,既能对符合道义的人和事表示支持,给予帮助;又能对违背道义的人和事表示反对,加以阻止。孔子把那种人人都说好的好好先生称为『乡愿』,并斥之为『德之贱也。』(〖论语·阳货〗)

五要通过观察某人的家庭道德去识别人。孔子认为,『孝』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行,也是一个人可以教化的依据。『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孝经〗特别强调,那种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他人的人,叫做违背道德;那种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他人的人,叫做违背礼法。这种人虽然有可能一时得志,但是君子却并不看重这种卑劣的行为。汉代采用举孝廉的办法考察、识别、任用官员,正是对孔子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弘扬。

综上所述,孔子『识人』的智慧有一个特点,就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它是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因而是切实可行的。我们的干部考核工作,也应借鉴孔子识人的智慧,克服实际工作中失之于大,失之于空,形式主义,走过场等顽症。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④哉?人焉廋哉?"

【注释】

①所以:所抱有的动机。②所由:所采用的方法。③所安:所追求的志趣。④(音sōu搜):隐藏,藏匿。

【译文】

孔子说:"看他言行的目的和动机,观察他做事的方式和方法,考察他追求的志向和情趣,这个人还怎么能隐藏得住呢?这个人还怎么能隐藏得住呢?"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