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723|回覆: 1

[醫藥臨床] 五苓散的功效與作用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7-8 10: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五苓散,只有5味藥:豬苓、澤瀉、白朮、桂枝、茯苓。有化氣利水,健脾祛濕的功效。主治脾運失健,氣化不行,水濕停滯。臨床上可見頭痛、發熱、煩渴、入水嘔吐、排尿困難、舌苔白膩、舌質淡胖、脈浮。又治吐利,泄瀉,水腫,身重。只要有上述症症者,皆可用五苓散適之。

泄瀉

患者張某,女,32歲。於2018年2月25日初診。因飲食不潔而致泄瀉1年半。經多次中西醫治療未愈,曾幾次去某省中醫院診治,服用中藥五六天腹瀉會好,但是隔幾天後仍腹瀉如故。望其所用中藥皆是健脾固澀之劑,西藥是治療慢性腸炎之類。刻診:大便每天少則三四次,多則七八次,每次便少但不成形。便前必小腹痛,有時痛不可忍,便後痛止,近日不欲飲食,怕食涼硬食物,時有頭痛以前額痛重,腰膝酸痛,小便正常,舌質淡白、苔薄膩色白,脈沉細無力。

病機:脾胃氣虛,寒濕內結。

治則:健脾和胃,利濕止瀉。

處方:炒白朮15g,茯苓15g,澤瀉20g,豬苓15g,桂枝12g,黨參15g,姜半夏10g,炮姜10g,菟絲子20g,巴戟天12g,補骨脂12g,車前子20g(布包)。7服,水煎服,日1服。

2018年3月4日複診:服上藥3天腹瀉即止,日便1次但便仍不成形,量增多,腹痛已明顯減輕,仍時有頭痛腰膝痛。舌脈同前,仍以原方巴戟天、補骨脂改15g。繼用14服。4月24日電話隨訪。張某說腹瀉已徹底好了,再未服用任何藥。

泄瀉之證屬脾胃氣虛、濕盛者為多,即【內經】所說:『濕盛則儒瀉。』此病即屬這個類型。前醫應用補脾方藥是正確的,但對這濕盛治療只是應用白朮、茯苓、半夏燥濕之類,只能暫時取效,所以會日後泄瀉復發。應用五苓散是利濕劑,使內濕之邪從小便排出,同時又應用了補脾氣的參術,本案病久多虛,已屬寒濕,所以又加了炮姜、菟絲子、補骨脂等助陽之藥,這樣濕濁去,脾氣健,故腹瀉自止。由此可見對內濕邪的治療,燥濕和利濕效果絕對不一,燥濕藥力緩且效果短暫、利濕藥力大專長,故而以利濕為主的五苓散治脾濕泄瀉效果良好。

焦慮症

張某,女,22歲。2017年9月4日初診時間。近1年來精神異常,性格脾氣急躁易怒,經常亂砸室內東西,並時發火打人,頭痛頭暈,時有心悸不安、緊張不寧、坐臥不安、少寐、月經兩個月未至、周身無力、飲食正常、大便日2次等,脈沉弦,舌質正常、舌苔白膩。體重131斤,身高1.45米。

病機:濕濁內蘊,阻滯清竅。

治則:利濕化濁,開竅醒神。

處方:澤瀉20g,豬苓15g,炒白朮15g,茯苓15g,桂枝10g,車前子20g(布包,香附15g,鬱金12g,丹參30g,紅花12g,薏苡仁20g,赤芍12g。水煎服,14服。

2017年9月22日二診:藥後急躁易怒已消除,其他症狀減輕,大便仍日2次、不成形,脈舌同前。再以前方加太子參15g。30服。

2017年11月30日三診:患者說服完在醫院買的30服後,在當時又按原處方買了15服,痊癒。

胖人多痰濕,舌苔白膩,脈弦,這是痰濕之徵。此病診為痰濕內盛是有道理的。所以應用五苓散治以利濕化濁、又加用車前子、鬱金、香附解郁利水,丹參、紅花、赤芍活血絡,這樣濕濁去、清竅開、血絡活,所以治療神志清、月經致、體重也相應的減輕。

疤痕疙瘩

焦某,男,42歲,2017年12月12日就診。訴8年前,前胸及後背出現不規則疙瘩,每年逐步增大,曾幾次去醫院診治皆未效果。診時觀其前胸及後背分佈不規則、大小不一或條形或圓形突出皮膚或淡紅,也有暗紅色的疙瘩斑塊。局部時時作癢或時有微痛,如食辣或飲酒會癢痛加劇,舌苔薄膩色白、脈沉。

病機:濕濁內蘊化熱,血絡阻滯成形。

治則:解郁利濕,活絡通經。

處方:澤瀉20g,豬苓15g,茯苓15g,炒白朮15g,桂枝8g,赤芍15g,車前子20g(布包),三葉青10g,五指毛桃10g,夏枯草20g,炒山藥20g,丹參30g,川芎15g。10服,水煎服。

2017年12月25日二診:藥後患處癢痛較前有減,望其疙瘩腫塊的色、形、大小沒有改變,脈舌苔同前。前方去三葉青、夏枯草,再加用白鮮皮15g,土茯苓15g,魚腥草15g,赤芍15g。20服,水煎服。

2018年1月25日三診:藥後癢減痛消失,疙瘩顏色變淺、腫塊變小。再以前方30服,水煎服。

2018年3月2日四診:藥後疙瘩腫塊明顯變小,顏色成淺淡紅色,其癢痛消失,舌脈同前。再以原處方30服,水煎服。

疤痕疙瘩臨床較為少見,中醫稱為蟹足腫、巨痕症。其形凹陷不平、大小不一,顏色呈紫暗色或不均勻紫紅色,看之極難看,會嚴重影響人體的外觀形象。本患者辨證屬於內濕鬱結於皮下、日久阻滯血絡所成。西醫認為是纖維結締組織過度增生所致。多因飲食不節或過度飲酒造成的內濕邪郁久所成。所以用解郁利濕的五苓散在配合利濕的車前子,祛濕熱的白鮮皮、土茯苓,通血絡的丹參、川芎,這樣濕熱得利下,血絡通暢,疙瘩自會消失。

酒精性肝炎

孔某,男,43歲。2018年4月18日就診:本月13日來診:口乾口苦,每天早起床後嚴重,不欲飲食、食後胃脘脹滿,小便黃,舌苔膩微黃,脈弦數。自述因工作應酬,差不多每日飲酒次。

病機:肝膽濕熱。

治則:清利肝膽濕熱。

處方:澤瀉20g,豬苓15g,茯苓15g,炒白朮15g,桂枝6g,鬱金12g,虎杖15g,半枝蓮30g,生地黃40g,赤芍15g,醋香附15g,車前子20g(布包),三葉青10g,炒枳殼12g。15服,水煎服。

2018年5月3日二診:藥後仍有口乾口苦,飲食正常,他症全消。再以上次處方繼服15服,並囑禁飲酒。

改患者因長期飲酒,造成濕熱內傷肝膽,以致造成肝膽的異常,而形成酒精肝。中醫辨證屬於肝膽濕熱。所以應用五苓散以利濕熱,又加虎杖、半枝蓮、車前子等清熱利濕之品。這樣,濕熱得清,故肝功正常。

脂肪肝

姜某,男,38歲,2017年1月6日就診:2016年12月24日來診:近半年來經常無精神,周身無力,食慾時好時壞,近十天來食慾差,有時候胃脘脹滿呃氣,大便日2~3次,量少,質稀,有時不成形。舌質正常,舌苔薄膩色白,脈沉緩無力,體重165斤,身高1.63米。

病機:濕濁內蘊。

治則:化濕健脾。

處方:澤瀉30g,豬苓20g,炒白朮20g,茯苓20g,桂枝10g,炒枳殼12g,炒山藥20g,蓮子20g,赤芍20g,丹參30g,車前子20g(布包),醋香附15g。10服,水煎服。代煎,每服煎2袋,每袋220ml,每日上午10點熱服1袋,晚睡前熱服1袋。並囑增加運動,忌酒及一切油膩大的食品。

2017年1月17日二診:服藥後食慾有增,精神有好轉,仍周身無力,大便仍每日2~3次,稀便減少,脈舌同前。再以前方加生薑10g,大棗15g。10服。仍代煎,方法及服藥方法如上。

2017年1月28日三診:藥後各症基本消失,大便日1~2次,舌苔薄白,脈沉。再以前方10服代煎,代煎方法及服藥方法同前。並囑:如無有其他症狀的出現,可以應用該處方,再繼續服用2~3個月,然後再作各項檢查。

2018年5月18日四診:患者自述,自從去年開始服藥至今,只是春節前後的5天停止了服藥,致現每日服藥,從未間斷,共服用了4個月。3天前抽血及B超檢查:脂肪肝及其他各項均已正常,體重已降15斤。

濕濁內蘊,侵入血分,傷及肝腎,造成了首診時各項指標的異常及不同症狀的出現,應用五苓散又加用化濕通絡之品,濕利脾健,血絡暢通,故症狀消除各項檢查指標正常。

體會

1.考五苓散系張仲景治療小便不利的蓄水證,五種藥物組成具有溫通化氣以利水之效。總結它不是化濕劑、不是燥濕劑、更不是祛濕劑,而是利濕劑,具有令濕氣從小便排出之意。

2.這種濕濁是指積存人體的內濕邪,可導致內科病中高脂血症、高血壓、肥胖症、脂肪肝等。皮膚科中的濕疹、牛皮癬、各種皮炎等。婦科中的白帶、陰道炎、陰癢、不孕症等。在惡性腫瘤中,也有不少是因濕濁混合毒形成的濕毒與血瘀結而成。從以上的五種案例也可以看到,濕可導致各科的疾病,所以總結為一句話:『濕可致多種疾。』

3.對這種內濕邪的蘊結,採取利濕劑,從小便排出,是比較快捷的辦法。臨床所見,應用五苓散後並沒有見到患者排尿的增多,但實際上這無形濕邪已從尿中排出。這藥後的實效即可證明這一點,所以我們總結一句話:『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由此可見,五苓散的功效和作用是很明顯的。

4.無論是什麼疾病,只是見到舌苔薄膩、厚膩,脈弦,或滑,或緩和無力,皆可診斷濕濁內蘊,但是濕濁內蘊也不可能構成一種病,也會常常潛伏在某些病之中。治療時必分清標本輕重緩急,或先治濕濁後治他病,或先治他病後治濕濁,或是標本同治。

5.在應用五苓散中,皆可加入車前子、炒山藥、薏苡仁,以增加利濕之功。如兼有熱象的桂枝量可用6g以下;如兼有氣虛、陽虛寒盛的,可用桂枝10g至15g;如兼有脾虛少食,可加入炒枳殼、陳皮、砂仁;如兼有脂肪肝,可加入香附、丹參、赤芍;如兼有腎氣虛腰膝痛,可加川斷、寄生、菟絲子;如有大便秘結,可加入大黃、枳實或火麻仁。(石朝順 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丁莊衛生院 邱奕霏 北京市弘醫堂中醫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遊客  發表於 2019-7-11 20:47
能治脂肪肝?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