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白話譯文 孔子說:『國家有道,應該正言正行;國家無道,應該正行但說話要卑遜。』
注釋 危言危行:正言正行。『危』有三義:1嚴厲,2高峻、高特,3方正、端正、正直。此處『危』當為第三義『正』義。【廣雅】:『危,正也。』錢穆:『高論時失於偏激,高行時亦失正。君子惟當正言正行,而世俗不免目之為厲,視之為高,君子不以高與厲為立言制行之準則。』 孫:即『遜』,謙遜、卑順。錢穆:『言孫非畏禍,但召禍而無益,亦君子所不為。』
前賢註疏 【論語註疏】曰:此章教人言行之法也。 尹氏曰:君子之持身不可變也,至於言則有時而不敢盡,以避禍也。然則為國者使士言孫,豈不殆哉? 鄭汝諧曰:邦雖無道,苟有言責,守死盡言可也。在我有不必言,言之而無所補,君子當孫其言焉。孫,非諛說詭隨之謂,不訐(jié)直以取禍也。 戴望曰:正行以善經,言孫以行權。 【四書詮義】曰:言孫非畏禍也,賈禍而無益,則君子不為矣。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亦時中之道也。 陳祥道曰:天下有道,其言足以興,故危言;天下無道,其默足以容,故言遜。舜戒禹以無若丹朱,周公戒成王以無若商王受。周昌比漢高以桀紂,劉毅比晉武以桓靈,所謂危言也;孔子諾陽貨以將仕,閔子告魯使以善辭,所謂言遜也。蓋行,所以行己;言,所以應物。行己者,君子所以立道,故施於治亂則同;應物者,所以趨時,故施於治亂則異。 洪氏曰:危言非矯激也,直道而已;孫言非阿諛也,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是也。危行所以潔身,孫言所以遠害。 東溪劉氏曰:有道之時,言不危則非所以憂治世而警明主,至於無道之時而危言以犯世之所忌則殆矣。 【論語正義】曰:漢明之末,學者知崇氣節,而持之過激,釀為黨禍,毋亦昧於遠害之旨哉。 【論語稽】曰:邦無道,則當留有用之身匡濟時變,故舉動雖不可苟,而要不宜高談以招禍也。漢之黨錮、宋之元祐黨、明之東林黨,皆邦無道而言不孫者也。以此章言之,豈聖人之所許哉! 劉宗周曰:言則顯晦隨時,合言與行,而各中其則,皆所以妙用世之權者也。危行易,危言難;危言易,孫言難。 唐文治曰:邦有道,當提倡天下之道德;邦無道,當自守其道德,而不隨風氣為轉移(守正)。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禍福隨之,故曰:『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論君子持身處世之法也。立躬行己,不因世運為轉移;而善世守身,自有經權之妙用。 附錄 張栻曰:危者,高特之意。君子非故欲危其言行也,介然守道不徇於世,自世人視之,見其高且特耳。行有一定之操,故不以世之有道無道而改。若夫言則可孫矣,孫言所以辟禍也。其孫也,亦豈枉其理哉?特含蓄而不敢盡耳。 藕益大師曰:言遜,不是避禍,正是挽回世運之妙用耳。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全解】【論語學案】【論語正義】【論語集釋】【論語集說】【論語大義】【論語新解】【論語札記】【論語點睛】【論語意原】【癸巳論語解】【論語稽】【論語注】【廣雅】【四書解義】【四書詮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