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43|回复: 0

[医药临床] 清肠开胃汤

[复制链接]
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于 2019-9-11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章浩军,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岩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十二五”国家重点中医专科——脾胃病专科学科带头人、福建省名中医。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30余载,善用经方治疗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胃痞(慢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疾病)、胃脘痛(胃溃疡)、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疑难杂症。主持并参与省、市科研课题8项,主编《伤寒心悟》《六经辨治脾胃病》等专著,并在国家级、省级公开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

组成:栀子5克,淡豆豉10克,姜厚朴10克,焦山楂10克,炒鸡内金10克,寒水石10克,石膏10克,琥珀6克,姜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干姜10克,茯苓20克,白术20克,桂枝10克,白芍20克,大枣10克,甘草10克。

功效:清利肠热,健脾开胃,调和营卫,平调寒热。

主治:厌食病,证属太阳表虚、阳明热盛。临证多以汗出、心烦不寐、胃脘痞闷、不思饮食、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白为主要表现。

用法:以上诸药,加水浸过药面,浸泡1小时,武火煎开,文火煎煮20~30分钟,倒出药液,加水如上述煎法再煎第二煎,混合两次药液,分早晚饭后1小时温服。

方解:本方由栀子豉汤、桂枝汤、半夏泻心汤加减化裁而来。伤寒大家柯琴谓栀子豉汤为治疗阳明病的起手三法之一。《伤寒论》第228条云:“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此乃无形邪热居于上焦,热扰胸膈而导致的心烦不得眠。予栀子、豆豉清宣胸中郁热。栀子苦寒,清透郁热,解郁除烦;豆豉气味清薄,既能解表宣热,载栀子于上,又能和降胃气于中。二药相伍,清中有宣,宣中有降。此类患者或出现腹满,虽有腹满,但尚未出现潮热、手足濈然汗出等症,非阳明腑实证,不可用下法,故予厚朴下气除满。同时予石膏、寒水石、琥珀三种矿物质药物,以清肠道积热。患者素体表虚,面色白,易汗出,易外感,予桂枝汤调和营卫,营卫和则阴阳合。此时再配以半夏泻心汤和胃消痞、平调寒热。正如《伤寒论》第154条所述:“伤寒五六日……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在本方中用半夏泻心汤可使中焦气机升降得以调畅,脾胃得运,再辅以焦山楂、炒鸡内金开胃消食,白术、茯苓健脾开胃,三方化裁,共奏清利肠热,健脾开胃,调和营卫,平调寒热。

临证加减:饮食积滞者,可加麦芽、山药;中焦气滞甚者,可加柴胡、砂仁;心烦不寐者,可加龙骨、牡蛎。

验案举证:张某,男,13岁。自幼食欲不佳,性格好动,无法集中注意力。平素食后易感胃脘部胀闷不适,大便次数较多,质稀溏,夜间无法安睡,舌红苔黄微腻,脉弦,诊断认为其肠道内有实热,外有脾寒,中焦外寒内热,气机升降失常,治以清肠健脾、消食开胃,予清肠开胃汤。

处方:淡豆豉10克,厚朴10克,栀子5克,炒鸡内金10克,焦山楂10克,石膏10克,寒水石10克,琥珀6克,柴胡10克,姜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干姜10克,大枣10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白芍20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山药10克,麦芽1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生姜10克。患者服药半月后,诸症基本缓解,故以前方制膏续服,以固其效。

(福建中医药大学杜思霖整理 章浩军指导)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