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44|回覆: 0

[醫藥臨床] 清腸開胃湯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章浩軍,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龍巖中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第二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十二五』國家重點中醫專科——脾胃病專科學科帶頭人、福建省名中醫。從事中醫教學、科研、臨床30餘載,善用經方治療久痢(潰瘍性結腸炎)、胃痞(慢性胃炎、功能性胃腸疾病)、胃脘痛(胃潰瘍)、頑痹(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疑難雜症。主持並參與省、市科研課題8項,主編【傷寒心悟】【六經辨治脾胃病】等專著,並在國家級、省級公開發表60餘篇學術論文。

組成:梔子5克,淡豆豉10克,姜厚朴10克,焦山楂10克,炒雞內金10克,寒水石10克,石膏10克,琥珀6克,姜半夏10克,黃芩10克,黃連3克,乾薑10克,茯苓20克,白朮20克,桂枝10克,白芍20克,大棗10克,甘草10克。

功效:清利腸熱,健脾開胃,調和營衛,平調寒熱。

主治:厭食病,證屬太陽表虛、陽明熱盛。臨證多以汗出、心煩不寐、胃脘痞悶、不思飲食、大便乾結,舌紅苔黃白為主要表現。

用法:以上諸藥,加水浸過藥面,浸泡1小時,武火煎開,文火煎煮20~30分鐘,倒出藥液,加水如上述煎法再煎第二煎,混合兩次藥液,分早晚飯後1小時溫服。

方解:本方由梔子豉湯、桂枝湯、半夏瀉心湯加減化裁而來。傷寒大家柯琴謂梔子豉湯為治療陽明病的起手三法之一。【傷寒論】第228條云:『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此乃無形邪熱居於上焦,熱擾胸膈而導致的心煩不得眠。予梔子、豆豉清宣胸中鬱熱。梔子苦寒,清透鬱熱,解郁除煩;豆豉氣味清薄,既能解表宣熱,載梔子於上,又能和降胃氣於中。二藥相伍,清中有宣,宣中有降。此類患者或出現腹滿,雖有腹滿,但尚未出現潮熱、手足濈然汗出等症,非陽明腑實證,不可用下法,故予厚朴下氣除滿。同時予石膏、寒水石、琥珀三種礦物質藥物,以清腸道積熱。患者素體表虛,面色白,易汗出,易外感,予桂枝湯調和營衛,營衛和則陰陽合。此時再配以半夏瀉心湯和胃消痞、平調寒熱。正如【傷寒論】第154條所述:『傷寒五六日……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在本方中用半夏瀉心湯可使中焦氣機升降得以調暢,脾胃得運,再輔以焦山楂、炒雞內金開胃消食,白朮、茯苓健脾開胃,三方化裁,共奏清利腸熱,健脾開胃,調和營衛,平調寒熱。

臨證加減:飲食積滯者,可加麥芽、山藥;中焦氣滯甚者,可加柴胡、砂仁;心煩不寐者,可加龍骨、牡蠣。

驗案舉證:張某,男,13歲。自幼食慾不佳,性格好動,無法集中注意力。平素食後易感胃脘部脹悶不適,大便次數較多,質稀溏,夜間無法安睡,舌紅苔黃微膩,脈弦,診斷認為其腸道內有實熱,外有脾寒,中焦外寒內熱,氣機升降失常,治以清腸健脾、消食開胃,予清腸開胃湯。

處方:淡豆豉10克,厚朴10克,梔子5克,炒雞內金10克,焦山楂10克,石膏10克,寒水石10克,琥珀6克,柴胡10克,姜半夏10克,黃芩10克,黃連3克,乾薑10克,大棗10克,白朮20克,茯苓20克,白芍20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山藥10克,麥芽10克,龍骨30克,牡蠣30克,生薑10克。患者服藥半月後,諸症基本緩解,故以前方制膏續服,以固其效。

(福建中醫藥大學杜思霖整理 章浩軍指導)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