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99|回覆: 0

[醫藥臨床] 中醫辨治心衰血瘀證經驗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醫學古代文獻中雖有心衰之名,但無專篇論述,心衰病名首見於宋·趙估編【聖濟總錄·心臟門】,其餘論述多散見於『心悸』『怔忡』『喘證』『水腫』『痰飲』『心水』等病證。東漢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中云:『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爲水,遲則爲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谷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水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爲血,血不利則爲水,名曰血分。』尤在涇注云:『曰血分者,謂雖病於水。而實於血也。』明確指出血瘀可致水腫的形成。楊思進教授從醫三十餘載,得之『血不利則爲水』這一著名論點,辨證論治心衰氣虛血瘀、陽虛血瘀、痰瘀互結證型,每多獲良效。

心衰瘀血證的致病因素

血證論】曰:『瘀血化水,亦發水腫,是血瘀而兼水也。』『水病而不離乎血,血病而不離乎水。』可見血水二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相互之間存在互用、互化、相互爲病的關係。心衰是一個緩慢的發生發展過程,歸結瘀血致心衰爲病的機制不外乎虛與實二端。即當血不利時,營氣不能化生氣血水谷精微,反而會使局部或全身血脈中的精液流溢於脈外,瀦留於組織臟腑之間,形成水液。其次亦可由於血不利阻滯脈道而導致津液的輸布失常,停留於局部或泛溢組織臟腑之間形成水液。因此無論何種原因而致的血不利,皆可阻塞脈絡,形成瘀血,使局部組織因缺氧而出現變性、水腫、滲出等病理改變,從而使患者出現心衰症狀。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大多數心衰患者均可見:①血液流變性異常,即血液濃、黏、凝、聚的狀態。②微循環障礙,即血流緩慢與瘀滯,微血管狹窄或閉塞等狀態。③血流動力學異常,即心臟射血功能降低,血管阻力增加等。中醫學認爲,此即是瘀血。現代醫學通過研究發現,活血化瘀藥物對心衰患者具有以下作用:改善血液流變性狀態;改善微循環;改善血流動力學;調節免疫功能;抗動脈粥樣硬化;提高過氧化物酶的活性。

治療方法

高注金匱要略】指出:『水在血分中,當以治血爲本,治水爲標。』擬從氣虛血瘀、久病必瘀和痰瘀互結的基礎上,創出以下治療方法。

益氣活血化瘀法:【素問】中有『血實者宜決之,氣虛宜引之。』『氣爲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的理論,以益氣活血法治療心衰,補益中氣,使元氣得復,活血化瘀使血脈通暢,則氣血調和,臨床症狀緩解。常用活血化瘀藥物有丹參、桃仁、紅花、川芎、赤芍、當歸、雞血藤、牛膝等。

溫陽活血化瘀法:患者久病,耗傷陽氣,導致心陽虛衰,陽虛則不能溫煦津液,水濕及血行受阻,津液流溢於脈外,瀦留於組織臟腑之間,形成水液。心陽虧虛是心衰發病的關鍵,並貫穿於心衰的整個病理過程。隨著病情的發展,病變臟腑由心而涉及脾、腎,多表現頭面全身浮腫、形寒肢冷、面浮晦暗、噁心納呆、舌淡黯、苔白滑、脈沉等。此時治宜振奮心腎陽氣、溫陽活血以利水。選用真武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活血化瘀藥以治之。常選用川芎、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藥物。

化痰活血化瘀法:【血證論】曰:『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血積日久,亦能化痰水。』瘀血痹阻,津液不能正常輸布,不歸正化,則變生水濕,聚而爲痰,而痰濁黏膩,壅滯脈絡不通,能加重瘀血。瘀血阻於脈道,血行不利,津液流溢於脈外,瀦留於組織臟腑之間形成水液。症見胸痞胸悶,咳嗽、咯痰,伴隨證見喘促氣短,不能平臥,唇舌青紫、心悸、動則喘甚、腹脹納呆,舌體胖大,質紫暗,苔白膩,脈滑或濡緩或兼促結代。對於瘀血而兼痰濁者,在治療上必須痰瘀並重,兼以行氣,可選用瓜蔞、川貝母、膽南星、半夏、陳皮、厚朴、桂枝等與活血化瘀藥聯用,常選用活血化瘀藥物有水蛭、䗪蟲等。

典型案例

患者陳某,女,68歲,因『反覆咳嗽、咯痰10餘年,心累氣促5餘年,復發加重1月』入院。患者於十多年前因受涼後出現咳嗽,咯白色黏液,量少,不易咯出,無潮熱、盜汗、胸痛及痰中帶血症狀,無發熱、咽痛及消瘦。5年前,受涼後上述症狀復發,3年前出現雙下肢凹陷性水腫,一個月前,不慎感冒後,上述症狀復發,入院時症見:神清,神稍差,納差,寐可,小便失調,大便自調。舌質瘀暗,苔白膩,脈滑。

診斷:心衰(痰瘀互結,陽氣虧虛)。

方藥:方選二陳湯加減:丹參15g,當歸12g,川芎12g,地龍15g,陳皮12g,法半夏10g,茯苓15g,瓜蔞殼15g,人參15g,黃芪30g,甘草5g,乾薑10g,制附子15g,桂枝10g,水蛭0.5g(沖服)。

上述藥物連服3劑,食納轉佳,精神好轉,水腫消退明顯。舌瘀黯,苔薄白,脈細澀。在原方基礎上加桃仁、紅花,再進5劑,咳喘心悸明顯好轉,能下床活動,水腫消退,病情已穩定,出院後門診以肺心膠囊(葶藶子、赤芍、淫羊藿、瓜蔞皮、紅參等)補肺健脾、溫腎納氣、瀉肺平喘,活血通瘀膠囊(黃芪、水蛭、大血藤、地龍等)以益氣活血化瘀,繼續治療,病癒久而未發。(潘洪 楊思進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