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某,男,1歲8個月,1989年11月10日初診:該患兒罹患腹瀉已有10天,蛋花樣便,1天20多次。先後用過乳酶生、氯黴素、慶大黴素、新黴素、四環素等以及補液,均不見好轉。患兒面色萎黃,精神萎靡不振,腹痛腸鳴,納差泛惡,大便1天20餘次,呈水樣便,帶有未消化的殘渣,有時帶有泡沫,氣味腐臭。大便鏡檢示:脂肪球(++),白細胞少許。舌苔薄膩,脈數。筆者以爲該患兒屬於食乳內停,損傷脾胃,運化失司所致。中醫辨證:脾虛暑濕挾滯阻於胃腸而使清濁升降失常,治以清腸助運,消導化滯。
處方:白頭翁6g,山楂炭6g,焦神曲6g,蒼朮炭5g,茯苓5g,香附4g,炙甘草1g,砂仁1g。每日1劑,水煎2次合併藥液,分2次服用。
二診:服藥2劑後,泄瀉即止,大便成形,腸鳴腹痛已除,飲食和精神狀態均有好轉。效不更方,囑其按上方再服3劑,服完後諸症皆除,隨訪1年,未見復發。(朱時祥 安徽省望江縣大北門中醫門診部)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