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夏天,筆者診治一名40多歲農村婦女,患者因『畏寒,手腳冰涼,一年四季身裹厚衣,食納不佳2年余』就診。
初診正值暑熱農曆六月,初見患者,一身厚厚棉衣裝備,時有惡寒感。2年前一個寒冷冬季,患者與丈夫激烈吵鬧後,暈厥過去,醒來便出現寒戰,並未引起足夠重視。從那以後,患者惡寒症狀逐漸加重,次年夏天來臨,依舊不能減衣。家人意識到病情嚴重性,隨即四處求醫,療效均不顯。從此,時輕時重,反反覆覆,諸醫診治,顯效不明。刻診見:時有惡寒、身裹厚衣、四肢冰涼、食納不佳、時有嘆氣、少氣懶言、舌淡、苔白、左手脈弦細、右手脈濡弱等。
辨證:肝鬱脾虛。
處方:麻黃絨6g,桂枝9g,人參12g,白朮10g,乾薑6g,柴胡6g,白芍9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劑,溫服。3劑。囑其調暢情志,樹立戰勝疾病信心。
二診:服用上方後,全身微微汗出,余證如前。適當將麻黃絨減量至5g,其餘藥量如前。5劑。
三診:惡寒有所減輕,偶爾有輕微熱感覺,飲食量稍微增加。繼續用前方加減治療。
四診:隨症加減治療20餘天后,患者明顯感覺『衣服穿厚了』,欲減厚衣,藥已中病,繼續用前方加減治療。
五診:2周後,患者前來複診,高興地講述自己病情『好了』,不再惡寒,身穿薄衣不覺冷,飲食量明顯增加,精神與常人一樣,診其舌脈,狀如常人,病告痊癒。囑其調暢情志,以防復發。
本例患者因平素情緒不良,肝氣鬱結,日久傷及脾胃,脾陽不足,『內寒』而生,正遇『外寒』季節,情緒波動激發『內寒』加劇,『內寒』與『外寒』對抗,故出現機體『不分春夏秋冬』,『六月寒』症狀隨即而來。
方用麻黃為主藥,取其性溫散寒之功,與桂枝配伍,加強散寒功效,同時借桂枝溫陽化氣,以防溫補過度;與人參、白朮配伍,防參、術補益脾胃而滯留邪氣;與乾薑配伍,增強溫中散寒功效。柴胡、白芍、甘草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立方遵循『治標在前,治本在後』思路,麻黃、桂枝、乾薑治寒;人參、白朮健脾、補氣『標本兼治』;柴胡、白芍疏肝解郁『治其本』;全方共奏疏肝解郁、溫陽健脾、溫胃散寒等功效,中病機而奏良效。
曾有同行認為,麻黃過於溫熱,『暑熱六月,應當禁用』。臨床觀察發現,有的病例並非絕對『六月禁用』。生麻黃髮汗之力較強,麻黃絨發汗之力稍弱,故宜用麻黃絨較為合適。(梅松政 四川省古藺縣觀文鎮梅松政中醫診所)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