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267|回覆: 0

[儒家學說] 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什麼意思

[複製連結]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10-20 17: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延章按:處人以德,則人亦德之。化人以德,則人示乎其德。

論語·憲問篇第二十六章·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原文

簡體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正體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白話譯文

蘧伯玉派人到孔子家。孔子請他坐,並詢問近況,說到:『老先生在做什麼呢?』使者回答說:『老先生想要減少自己的過錯,卻尚未能做到無過啊。』使者離去。孔子說:『使者啊!真是好使者啊!』

延章疏:蘧伯玉遣使某人到孔子訪問那裏。孔子給予使者坐座,然後問他:『蘧先生做些什麼?』使者對答:『先生總想減少他的過失,卻未曾能。』使者離開後,孔子說:『好使者啊!好使者啊!』此章非以示蘧伯玉之有德也,累文以敘者,蘧伯玉之有德,下於使者矣。孔子一生所之者,宣德化人也,使者之對答,一言一語,誠其心而已,然矣乎非常人歟。

注釋

蘧伯玉:名瑗,衛國大夫。【呂氏春秋】注認為他是蘧莊子無咎之子,諡號為『成子』。孔子適衛居其家,從【左傳】推之,當時蘧伯玉應該超過百歲了。東漢蔡邕說『蘧瑗保生』,可能就是其長壽之證。

使人:派遣使者。【正義】:『孔子於衛,主蘧伯玉。此時孔子去衛,伯玉使人來。』

與之坐:請使者坐。與,如同『授』。【正義】:『使雖微者,必與之坐,為賓主禮也。』朱子:『敬其主,以及其使也。』

夫子:此處指蘧伯玉。

何為:做什麼。

寡:少。

未能:欲寡其過而未能無過。錢穆:『不曰「欲無過」,而曰「欲寡過」,又曰「未能焉」。』

使乎:重言『使乎』,表示孔子認為使者回答得好,感慨使得其人。

先賢註疏

【論語註疏】曰:此章論衛大夫蘧瑗之德。(使者)言夫子常自修省,欲寡少其過,而未能無過也。孔子善其使得其人,故言『使乎』。所以善之者,顏回尚未能無過,況伯玉乎?而使者云『未能』,是伯玉之心不見欺也。

戴溪曰:應對得極好,不惟蘧伯玉能進德,使人亦能以進德矣。

朱子曰:言其但欲寡過而猶未能,則其省身克己常若不及之意可見矣。使者之言愈自卑約,而其主之賢益彰,亦可謂深知君子之心,而善於辭令者矣。故夫子再言『使乎』以重美之。按莊周稱『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又曰『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蓋其進德之功,老而不倦。是以踐履篤實,光輝宣著,不惟使者知之,而夫子亦信之也。

張栻曰:公明賈之稱文子,其言雖,而實則失之;伯玉之使,其言雖,而意義永,事情稱也。夫欲寡過而未能,非篤於進德修業者莫知此味也。則伯玉之賢可知矣,而其使之才亦可知矣。

胡致堂曰:欲寡過未能,乃伯玉心事,而使者知之。雖伯玉克己日新之符著見於外,而使者亦可謂知德而能言矣

伊藤仁齋曰:知道之無窮,而後識人之不能無過。有為己之實心,而後知過之不能寡。故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蓋言過之不可深咎,而至於不改,然後為實過也。又曰:後世之學甚過緊密,務制斯心,欲一毫不容人指摘,殊不知人非木石不能無過,但在能知其過,則速改以從善也

呂祖謙曰:人不克己,有過且不知,何由知其難改。若克己,自朝自暮,自頂自踵,無非過也。乃知寡之之難

【四書紹聞篇】曰:非向裏為己之人,必無心於欲寡其過。非篤志精進而省身克己常如不及之人,則必自謂其過之已寡。今伯玉以欲寡其過為心,則見其所以戒警於先,而不使至於有過;懲切於後,而不復容其貳過者,固已隨事用其力矣。而其心則常若有不及改之過、有未能遷之善,此其省身克己常若不及之意。

唐文治曰:先儒謂人不克己,不知過之難改。能用力克己,方知自朝至莫,自頂至踵,無非過失,乃知改過之難。故必時時有欲寡其過之心,而後能處於寡過之地。夫子言『五十學【易】,可以無大過』,亦即此意。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見聖賢相契不在離合之跡,而在學問之心也。蓋聖賢為己之學,原無可自足之時。寡過未能,乃伯玉日勵而不容自已之心也。

劉宗周曰:欲寡過未能,此聖學真血脈,日進無疆之道,庶其在於此。子曰『不善不能改』,又曰『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是也。伯玉之賢,夫子相許有素,至此更從使者發其一生精神,有獨契其好學之心者,故及其既出而讚嘆如此,其開示學者之心亦至矣。

又曰:近世如鄧文潔公,晚年學問有得,其兄問之,曰:『弟近日只查己過』。病革,謂子弟曰:『萬事萬念皆善都不算,只一事一念不善便算。』

蕅益大師曰:千古聖賢真學問真血脈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全解】【論語新解】【論語會箋】【癸巳論語解】【論語學案】【論語點睛】【論語古義】【論語大義】【論語集釋】【論語集說】【石鼓論語答問】【論語正義】【四書解義】【四書紹聞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