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章按:君子恒德,而止于致善。致善者,中其节则善,过而反恶。孔子自评未能不忧,未能不惑,未能不惧,此其心之止于致善也。满招损谦得益,孔子以自谦而不过,则不失德于弟子矣。 又,仁者,以天下之忧而忧,以天下之乐而乐,及其致也,无所以忧焉;知者,自知也,所以惑者,以其自明也是以惑,知者之致也,不自明矣;勇者,身先也,身先而不知所以先者,怯矣,勇之致者,凡事知其所以勇也。君子恒德,虽至而谓未致也,则人皆从其德。 论语·宪问篇第三十章·君子道者三原文简体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正体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口语解释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我都没能做到:仁者不忧虑,智者不迷惑,勇者不畏惧。”子贡说:“这是夫子自己说自己啊。” 延章疏:孔子说,“君子的三个为人处事之道,是我未能做到的:仁者之致,于事不忧;智者之致,处事不惑;勇者之致,临事不惧。”子贡说:“夫子先生这是自我评价。”君子之道岂止于三,人常疏之曰君子之道有三,谬矣。孔子深知满招损谦得益之理,常以自省,然则,孔子之自评,何以而诉之于子弟耶?以身作则而善导之也。 注释君子道:就是“君子之道”的意思。刘宗周:“君子之道者三,即君子所以成德也。” 我无能焉:无能,未能够。这不是孔子的自责,而其实是谦虚。胡氏说:“圣人责己,所以勉人也。”郑汝谐说:“此学而不厌之心也。” 知:同“智”。仁智勇为三达德。“知仁勇”又见9.29章。 自道:自我评价。道,说、讲。蔡节:“子贡云夫子自言其平日所能行者尔。” 先贤注疏伊藤仁斋曰:此言君子成德之目,以勉学者也。 《论语注疏》曰:此章论君子之道。君子之道有三,我皆不能也。仁者乐天知命,内省不疚,故不忧也;知者明于事,故不惑;勇者折冲御侮,故不惧。(按:知者明于事,故不惑乱;仁者知命,故无忧患;勇者果敢,故不恐惧。) 朱子曰:明足以烛理,故不惑;理足以胜私,故不忧;气足以配道义,故不惧。此学之序也。 刘宗周曰:(君子)成德之要,曰知仁勇。而君子之道,管于此矣。不忧之仁,仁之至也;不惑之知,知之至也;不惧之勇,勇之至也。于不忧、不惑、不惧中,见君子之心,粹然天理,渣滓尽浑化,非上达天德者不足以语此。 张栻曰:三者天下之达德,君子之所以成身也。不惑者,见理明也;不忧者,其乐深也;不惧者,守己固也。然固有不惑不惧而其乐未充者,涵养其德行未至也,不忧其深矣乎?又曰:君子之道,不越是三者而已矣。夫子言之而不居,郁乎其忠厚,而浩乎其无穷也。 尹氏曰:成德以仁为先,进学以知(智)为先。故夫子之言,其序有不同者以此。 钱穆曰:君子由此三者以成德。人之才性各异,斯其成德亦有不同,惟知、仁、勇为三达德,不忧、不惑、不惧,人人皆由以成德。自子贡视之,则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 蕅益大师曰:仁者、知者、勇者,三个“者”字,正与道者“者”字相应,所谓“一心三德”不是三件也。 成都范氏曰:圣人责己,所以勉人也。 陆氏曰:道体无尽,圣人未尝自见其有余,故子臣弟友,则曰“未能”;学不厌,诲不倦,则曰“何有于我”;此章则曰“我无能焉”,皆实见其分量之无穷,而有歉然不自足之心,非自见其能,而故为谦辞也。当日圣门高弟,闻夫子之言,亦无不思自勉也。 《四书解义》曰:盖道至圣人,而自视弥谦;学至贤者,而所见甚亲。学为君子者,惟常存此歉然不足之心,则其于道也庶几矣。 本章参考书目《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新解》《论语古义》《论语大义》《论语点睛》《论语集说》《癸巳论语解》《论语意原》《四书解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