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96|回复: 1

[文化热点] 古人冬天怎么取暖?智商亮瞎眼!

  [复制链接]
中央纪委监察部 发表于 2019-11-30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没有暖气的古代,古人是如何过冬的?火炕、火盆、手炉、纸衣,他们有好多取暖“神器”,遍及衣食住行,充满生活的智慧和趣味。了解一下吧。

火炕、火墙——这个热炕头,温暖了2000年

213919f93b6f67657baa4a6b5c78cca3.jpg
火炕、火墙构造示意图

火炕(也称地火龙)、火墙常见于北方。灶台与火炕相连,火炕与火墙相通,通过燃烧木柴,供给热量,让热气在墙内流动、散发,从而达到取暖的目的。

f70058bc17f4cfe57afd22690649302e.jpg
故宫中坤宁宫西暖阁后檐墙外的火墙、烟囱等设置

最早的火墙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在咸阳宫遗址、长安遗址中就发现了火墙等结构,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这种火墙一直沿用到紫禁城。紫禁城内的宫殿大多设有火炕,炕下有火道,可以直接通向各殿室,形成使整个宫殿温暖如春的“暖炕”与暖阁。

椒房——这麻麻的暖,是最热烈的爱

4058f3b3ffc3e60c3043b164592fced8.jpg

椒房里的“椒”指花椒,在古代被视为一种保温材料。用花椒和泥之后,覆抹在墙壁的表面,达到保温的作用,并且带有芳香的气息。其原理跟现在的建筑内外墙保温原理相似。平常百姓家,没有能力建椒房,便用土坯建房,掺杂一些谷壳、麦秸等,与此原理相近;不仅成本低廉,也能保温防寒。

8e1f93446c614efc809d13f87081a479.jpg
西汉未央宫椒房殿复原图

据汉代《西京杂记》记载,温室殿墙壁“以椒为泥涂室”做保温材料,然后墙上挂锦绣壁毯,设火齐屏风,用大雁羽毛做幔帐,地上铺西域毛毯,这样“内外兼修”,以提高室内温度。后来,未央宫的椒房殿专门由皇后居住,“椒房”几乎成了皇后的代称。

火盆——你是冬天里的一把火,熊熊火焰温暖我的心窝

cff2a79a0a977952ccd7cbfe34437842.jpg
清代掐丝珐琅火盆(故宫博物院)

单靠火炕等取暖不够直接,屋内热度不易升高,于是人们就发明了火盆。火盆可随时点燃和熄灭,自由控制“供暖”时间和热度,快速高效。聪明的古人还会玩二合一:在火盆里烧松枝,可为居室添香;在火盆上浇点水,秒变“加湿器”。史料记载,火盆起源于黑龙江,据说是在三国时期开始使用的,已近2000年。

手炉——把你捧在手心,好暖

9ebe3d11bc97013b9b419f5ea2fa9899.jpg
清代乾隆时画珐琅三阳开泰手炉(故宫博物院)

手炉,形制如小瓜,可随手提动,比火盆、火炕等方便。内胆多为铜制,放燃炭以产生热气;而外壳包裹内胆,既能保存内胆的热量,又能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传导,将热量由内胆口沿上的镂空炉盖散发出来。

c9b768caf230d4cd93ab2b10cf7d63c1.jpg
清代陈枚《月曼清游图》
(画中女子手持及桌上摆放的即为手炉)(故宫博物院藏)

手炉历史悠久,其起源说法不一。一说源于春秋时的楚国。楚地潮湿,楚人将香草放入带孔的熏炉中焚烧散气,继而发明手炉;另一说是源于隋代。隋炀帝南巡到江苏,天气寒冷,当地有人让铜匠做了一只小铜炉,内置火炭,献给隋炀帝取暖,隋炀帝称之为“手炉”。

足炉——这个冬天有你,知足

da84134aff2a7bdb7d161040d50acbb4.jpg
清代铜“汤婆子”(观复博物馆)

足炉,也称“脚婆”“汤婆子”“锡夫人”,宋代就有。它和热水袋的功能大同小异。足炉是一种铜质、锡质或瓷质的扁圆壶,上方开有一个带螺帽的口子,热水就从这个口子灌进去。宋代黄庭坚在《戏咏暖足瓶》中说:“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

裘衣——古人的“羽绒服”,有温度也有风度

2f628c1896aaca446b49727b8afb2a3f.jpg
元代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
(局部 画中骑乘黑马、身穿白裘者为元世祖)(台北故宫博物院)

裘衣是由羊、兔、狐、獭、貂等动物皮毛制成的皮衣。这种衣着与远古时代的披兽皮的习惯有联系。明朝以前棉花种植并不普遍,所以裘衣是御寒的最佳选择。毛面向外,且裘外再罩一层“裼衣”,这是古人穿裘衣的标配。裘衣代表着身份的尊贵,在诗词中屡见,如李白诗中“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如苏轼词中“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等。

纸衣——这“冲锋衣”,很平价

d71a99d7a4dc38ef3399a0d7f4351540.jpg
元代赵奕(赵孟𫖯之子)《行书梅花诗卷》
(左起第1行为“《恍》忽不知身是客,觉来纸帐亦清幽”)(上海博物馆)

唐宋时期,人们用较厚而坚的楮皮纸缝制纸衣,也称“纸裘”。其质地坚韧,揉皱之后耐穿,可以抵挡风寒,最主要的是价格便宜,所以称为贫民士子出门首选之物。据考证,这种纸应该比较像是“无纺布”,它们都是纤维做成的薄片,未经经纬线的织造。还可以制成“纸被”“纸帐”。陆游为感谢好友朱熹纸被相赠曾作诗:“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绵”。而纸帐,则是文人雅士喜欢的床具,印着梅花,所以又叫“梅帐”,既御寒,又风雅。

火锅——每次围坐,都是一场人间小团圆

036af6838b32cb5959332eb058c54d24.jpg
新石器时代“四足双层方陶鼎”(南京博物院)

火锅,古称“古董羹”,其源头大概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在南京朝墩头遗址出土的“四足双层方陶鼎”显示,先民们可能是在下一层点着火,上一层的锅中烹煮食物。在商周时期,又出现了一些上下分两层的“鼎”,上层盛放食物,下层托盘烧炭火。人们“击钟列鼎”,围坐而食。

85fe53e1faee9536fe932e0339a06ab6.jpg
辽代壁画中的涮火锅场景(摹本)
(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敖汉旗康营子辽代古墓)

宋代之前,火锅相关的记载大都是关于器皿的。目前可以看到最早的涮火锅场景,是在辽代契丹人的壁画中发现的。在内蒙古自治区一座辽墓壁画中,三个人围着一个三足火锅,席地而坐,中间一个人正在调拨着火锅,旁边盛着满满的肉等食材,桌上还有盛放佐料的小碗……一千多年前古人涮火锅的场景栩栩如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慕振东)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9-12-9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的智慧简直深不可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