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56|回覆: 1

[文化熱點] 古人冬天怎麼取暖?智商亮瞎眼!

  [複製鏈接]
中央紀委監察部 發表於 2019-11-30 16: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沒有暖氣的古代,古人是如何過冬的?火炕、火盆、手爐、紙衣,他們有好多取暖『神器』,遍及衣食住行,充滿生活的智慧和趣味。了解一下吧。

火炕、火牆——這個熱炕頭,溫暖了2000年

213919f93b6f67657baa4a6b5c78cca3.jpg
火炕、火牆構造示意圖

火炕(也稱地火龍)、火牆常見於北方。灶台與火炕相連,火炕與火牆相通,通過燃燒木柴,供給熱量,讓熱氣在牆內流動、散發,從而達到取暖的目的。

f70058bc17f4cfe57afd22690649302e.jpg
故宮中坤寧宮西暖閣後檐牆外的火牆、煙囪等設置

最早的火牆可以追溯至秦漢時期,在咸陽宮遺址、長安遺址中就發現了火牆等結構,距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這種火牆一直沿用到紫禁城。紫禁城內的宮殿大多設有火炕,炕下有火道,可以直接通向各殿室,形成使整個宮殿溫暖如春的『暖炕』與暖閣。

椒房——這麻麻的暖,是最熱烈的愛

4058f3b3ffc3e60c3043b164592fced8.jpg

椒房裡的『椒』指花椒,在古代被視為一種保溫材料。用花椒和泥之後,覆抹在牆壁的表面,達到保溫的作用,並且帶有芳香的氣息。其原理跟現在的建築內外牆保溫原理相似。平常百姓家,沒有能力建椒房,便用土坯建房,摻雜一些穀殼、麥秸等,與此原理相近;不僅成本低廉,也能保溫防寒。

8e1f93446c614efc809d13f87081a479.jpg
西漢未央宮椒房殿復原圖

據漢代【西京雜記】記載,溫室殿牆壁『以椒為泥塗室』做保溫材料,然後牆上掛錦繡壁毯,設火齊屏風,用大雁羽毛做幔帳,地上鋪西域毛毯,這樣『內外兼修』,以提高室內溫度。後來,未央宮的椒房殿專門由皇后居住,『椒房』幾乎成了皇后的代稱。

火盆——你是冬天裡的一把火,熊熊火焰溫暖我的心窩

cff2a79a0a977952ccd7cbfe34437842.jpg
清代掐絲琺瑯火盆(故宮博物院)

單靠火炕等取暖不夠直接,屋內熱度不易升高,於是人們就發明了火盆。火盆可隨時點燃和熄滅,自由控制『供暖』時間和熱度,快速高效。聰明的古人還會玩二合一:在火盆里燒松枝,可為居室添香;在火盆上澆點水,秒變『加濕器』。史料記載,火盆起源於黑龍江,據說是在三國時期開始使用的,已近2000年。

手爐——把你捧在手心,好暖

9ebe3d11bc97013b9b419f5ea2fa9899.jpg
清代乾隆時畫琺瑯三陽開泰手爐(故宮博物院)

手爐,形制如小瓜,可隨手提動,比火盆、火炕等方便。內膽多為銅製,放燃炭以產生熱氣;而外殼包裹內膽,既能保存內膽的熱量,又能通過內外兩層之間的空氣傳導,將熱量由內膽口沿上的鏤空爐蓋散發出來。

c9b768caf230d4cd93ab2b10cf7d63c1.jpg
清代陳枚【月曼清游圖】
(畫中女子手持及桌上擺放的即為手爐)(故宮博物院藏)

手爐歷史悠久,其起源說法不一。一說源於春秋時的楚國。楚地潮濕,楚人將香草放入帶孔的熏爐中焚燒散氣,繼而發明手爐;另一說是源於隋代。隋煬帝南巡到江蘇,天氣寒冷,當地有人讓銅匠做了一隻小銅爐,內置火炭,獻給隋煬帝取暖,隋煬帝稱之為『手爐』。

足爐——這個冬天有你,知足

da84134aff2a7bdb7d161040d50acbb4.jpg
清代銅『湯婆子』(觀復博物館)

足爐,也稱『腳婆』『湯婆子』『錫夫人』,宋代就有。它和熱水袋的功能大同小異。足爐是一種銅質、錫質或瓷質的扁圓壺,上方開有一個帶螺帽的口子,熱水就從這個口子灌進去。宋代黃庭堅在【戲詠暖足瓶】中說:『千錢買腳婆,夜夜睡到明。』

裘衣——古人的『羽絨服』,有溫度也有風度

2f628c1896aaca446b49727b8afb2a3f.jpg
元代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
(局部 畫中騎乘黑馬、身穿白裘者為元世祖)(台北故宮博物院)

裘衣是由羊、兔、狐、獺、貂等動物皮毛製成的皮衣。這種衣着與遠古時代的披獸皮的習慣有聯繫。明朝以前棉花種植並不普遍,所以裘衣是禦寒的最佳選擇。毛面向外,且裘外再罩一層『裼衣』,這是古人穿裘衣的標配。裘衣代表着身份的尊貴,在詩詞中屢見,如李白詩中『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如蘇軾詞中『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等。

紙衣——這『衝鋒衣』,很平價

d71a99d7a4dc38ef3399a0d7f4351540.jpg
元代趙奕(趙孟頫之子)【行書梅花詩卷】
(左起第1行為『【恍】忽不知身是客,覺來紙帳亦清幽』)(上海博物館)

唐宋時期,人們用較厚而堅的楮皮紙縫製紙衣,也稱『紙裘』。其質地堅韌,揉皺之後耐穿,可以抵擋風寒,最主要的是價格便宜,所以稱為貧民士子出門首選之物。據考證,這種紙應該比較像是『無紡布』,它們都是纖維做成的薄片,未經經緯線的織造。還可以製成『紙被』『紙帳』。陸游為感謝好友朱熹紙被相贈曾作詩:『紙被圍身度雪天,白於狐腋軟於綿』。而紙帳,則是文人雅士喜歡的床具,印着梅花,所以又叫『梅帳』,既禦寒,又風雅。

火鍋——每次圍坐,都是一場人間小團圓

036af6838b32cb5959332eb058c54d24.jpg
新石器時代『四足雙層方陶鼎』(南京博物院)

火鍋,古稱『古董羹』,其源頭大概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在南京朝墩頭遺址出土的『四足雙層方陶鼎』顯示,先民們可能是在下一層點着火,上一層的鍋中烹煮食物。在商周時期,又出現了一些上下分兩層的『鼎』,上層盛放食物,下層托盤燒炭火。人們『擊鐘列鼎』,圍坐而食。

85fe53e1faee9536fe932e0339a06ab6.jpg
遼代壁畫中的涮火鍋場景(摹本)
(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敖漢旗康營子遼代古墓)

宋代之前,火鍋相關的記載大都是關於器皿的。目前可以看到最早的涮火鍋場景,是在遼代契丹人的壁畫中發現的。在內蒙古自治區一座遼墓壁畫中,三個人圍着一個三足火鍋,席地而坐,中間一個人正在調撥着火鍋,旁邊盛着滿滿的肉等食材,桌上還有盛放佐料的小碗……一千多年前古人涮火鍋的場景栩栩如生。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慕振東)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9-12-9 22:18 | 顯示全部樓層
古人的智慧簡直深不可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