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疫情的到來和全球惡化,有一種觀點逐漸興起,認爲疫情將中斷全球化,甚至出現所謂的『逆全球化』。 這種觀點的早期版本實質上主要針對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國商務部長,他說疫情將有助於製造業回流美國,那時疫情的中心尚在中國。隨著疫情的全球化擴散,歐美國家沮喪地發現,主要的抗疫物資嚴重依賴中國,包括口罩、防護衣,到醫藥醫療器材。於是以美國爲代表的西方國家,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紛紛要求和鼓勵將相關的製造工廠搬回本土。 疫情之下,關閉邊境成爲世界之常態,給人的直觀感覺是,世界已經由開放重回封閉。然後就有人開始鼓譟全球化終止、逆全球化的觀點。 事實上,這些觀點都是臆斷,更準確地說,是一廂情願。典型的如美國、印度之流,他們眼紅、眼饞,甚至嫉妒中國在全球占有絕對優勢的製造業,然後世界一有風吹草動,就希望和幻想能夠打擊中國的製造業。 這些謬論之所以會出現和流行,根源於現代學術,尤其是經濟學此前對全球產業格局的錯誤解釋。事實上,包括經濟學在內的現代學術,是沒有能力解釋這一現象的。 此前,對美國將生產製造功能轉移到中國,給出的解釋是經濟學的,認爲完全是市場因素。同時這個過程,就是中國製造業迅速崛起和美國產業空心化的過程。 這種觀點認爲,生產製造屬於低端產業,利潤低,因此美國的去製造業化實際上淘汰低端產業,而集中發展和控制高端產業,譬如製造飛機、發展晶片軟體,使自己處在產業鏈的高端,獲取更多的利潤份額。中國則因爲,勞動力工資低,又沒錢沒技術,只能被迫發展低端產業,獲取很低的利潤。 基於這種觀點,此前大家一度一致認爲,通過發展全球化的產業鏈,或者讓產業鏈在全球重組,美國是最大的收益者,而中國收益最小,甚至還吃虧了。美國占據產業鏈的高端,拿走了大部分利潤,而中國只不過是一個賣苦力的打工者。 這種觀點顯然基於一個錯誤的假設,即所有的美國人都象高端產業的老闆一樣富有。美國將生產製造轉移出去,然後進行全球採購,這樣的決策實際上是由高端產業中的企業老闆決定的,也是對他們最有利,降低他們的成本。因爲美國人都是象高端產業的老闆們一樣富有,都覺得做製造業賺錢太少,於是只有讓貧窮的、工資低的中國人做。 事實上,高端產業的老闆,如比爾蓋茨,占美國總人口的0.01都不到,占據人口最大多數的,是中低收入人群,而且窮的離譜。據調查,現在60%左右的美國人,存款低於500美元。也就是說,美國的高端人口實際上是非常非常少的,絕大數人屬於低端人口。 製造業對比爾蓋茨一樣的高端人口,固然利潤低,是低端,但是,對於那些60%的存款不滿500美元的低端人口來說,依然是高端。爲什麼美國的窮人,不去積極地去承接這些製造業,而拱手讓給太平洋對岸的中國人? 事實上,美國內部也存在著一個規模龐大的低收入的第三世界,包括貧民窟和甚至眾多的無家可歸者。如果單純地是經濟因素、市場因素,美國的製造業應該首先轉移到其內部的第三世界那裡,轉移到貧民窟那裡,轉移到流浪漢群體那裡。然而沒有。 同時,就世界範圍內來說,第三世界也不獨有中國,各大洲到處都有,中南美洲有,非洲也,亞洲也有。爲何獨獨中國成爲製造業最大轉移目的地,而且中國還是西方極度反感的『社會主義』。 按理說,印度的條件與中國相當,甚至更好。帳面上,印度在人口規模和工資上優勢與中國相當,但是,他們是民主制度,而且被英國統治了200年,即被西方文化薰陶了200年,甚至官方語言都是英語。但是,世界上其他第三世界,與美國內部的第三世界一樣,都沒有積極承接美國所轉移出去的製造業,也當然沒有發展出可與中國等量齊觀的製造業。 所以,問題的實質是,同樣是低收入的第三世界,包括美國內部的第三世界,爲何會唯有中國承接和發展製造業的意願和能力最強? 其中的原因就不是什麼經濟因素、市場因素了!而是文化因素,更準確地說,在精神特質、人格特質。中國的基層民眾,主要是農民,天然地、根深蒂固地擁有一種獨立自主的精神,擁有的獨立人格和獨立的思維模式。由於這種獨立精神、獨立人格、獨立思維,在生產活動上,中國農民具備一種天然的獨立自主地經營的意願和能力。 歷史以來,中國的農民都是獨立自主的經營主體,都是老闆。 陳勝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是這種獨立精神的體現。『坑灰未冷山東亂,原來劉項不讀書』,劉邦、項羽,陳勝、吳廣都是不讀書的,他們的獨立精神都是來自社會風氣,來自固有傳統。 中國歷史上之所以會發生周期性的農民起義,根源就是農民獨立自主的生產經營活動無法維繫,都是在捍衛之。 在學術上,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倡導和維護心性獨立、人格獨立、思考獨立。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求放心』就是不讓心被外物牽制,保持獨立。心的獨立就是思考的獨立。 這種獨立自主的精神,其實就是熊彼特所說的企業家精神。在西方,企業家精神是稀缺的,僅僅作爲社會精英的企業家所擁有。但是,企業家精神在中國卻在基層民眾中普遍存在,歷史悠久、根深蒂固。 只是,歷史上的中國講『義利之辯』,以義爲本,以利爲末,以求義爲高尚,以逐利爲羞恥。歷史的中國是以道義、道德爲中心,而非以利益、經濟爲中心,所以,儘管擁有獨立自主的經營精神,但是並非發展出資本主義、工業主義。 改革開放所做的事,僅僅是消除農民對追求利益的羞恥感,建立對發財致富的榮譽感,這樣,中國以農民爲核心的普通民眾,便把獨立自主的精神充分發揮到發展經濟上來。 這種獨立自主的經營精神,使得中國的農民天生是老闆,更願意去做老闆,而不願被僱傭,而受制於人。 因此,中國的農民更願意發現可以獨立經營的機會,做一個老闆,哪怕這個老闆很小,很辛苦。 因此,中國人表現的很勤勞、能吃苦。現在很多人把勤勞、吃苦當成了中國人的特質,這是錯誤的。中國人吃苦耐勞的根源在獨立自主,爲了獨立自主,願意去吃苦耐勞。所謂的『不吃饅頭爭口氣』。 相形之下,中國之外的第三世界的人民,包括美國內部的第三世界,都顯得很懶惰,不能吃苦,根源在於他們缺乏獨立自主的精神,依附性比較強。當然也缺乏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考。 這種強烈的獨立自主的精神,使得中國形成獨特的行業形態,在零售業和製造業上表現的非常明顯。 中國零售業的主要業態是集市,後來發展成爲小商品城。小商品城市由千百萬的密密麻麻的小攤位組成,每一個攤位都是由一個小老闆所獨立經營。而美國零售的主要業態則是沃爾瑪式的大超市。大超市也有很多員工,但他們都是打工的。 網上零售也是實體零售的翻版。中國最大的網購平台是淘寶-天貓,不過是把小商品城搬到網上。而美國最大的網購平台則是亞馬遜,是把沃爾瑪搬到網上。 在製造業上,中國的獨特性在於無線肢解生產鏈,把本來在一個大企業中存在的生產鏈,無限肢解,然後分裂成諸多小企業、小作坊。這些小企業、小作坊可能僅僅生產其中的一個很簡單的零件,爲大企業供貨。這樣一個大企業就分裂成一個產業集群。 其具體的過程是這樣的。一個沒資金沒技術的農民到一家工廠打工,隨著對業務的熟悉他會發現,自己可以將某個環節,每個配件單獨加工。於是他就自己辦一個小廠,甚至小作坊,獨立生產配件,爲這家工廠供貨,同時也爲其他工廠供貨。這位工人就成爲老闆,成爲原廠的供貨商。 隨著這個過程推進和積累,中國在製造業上就形成分工和協作非常細密和精微的產業集群,最後形成整個製造業的非常發達的生態環境。任何服務、任何配件都是相關企業、人員來提供。這才是中國製造業的巨大優勢所在,最終大大降低中國的綜合製造成本。 總之,中國製造業核心優勢在由精密、細微的分工做形成的生態環境,而支撐這一生態環境的則是中國歷史悠久、根深蒂固的獨立自主精神,即獨特的中國文化。 是這種獨立精神,是獨特的中國文化,決定了中國的製造業模式,乃至整體的中國經濟模式。是精神、文化決定經濟,而非相反。 明白了這一層,就可以知道,中國製造業的優勢,是非常穩定的,除非全球的文化格局發生變化,即其他第三世界的人民學會了中國式的獨立精神,否則,中國的製造業優勢將繼續保持,以中國爲製造中心的全球產業格局將繼續存在。 全球疫情當然會引發深刻的反思,但是,全球的文化格局不會因此發生迅速的改變。因此,疫情無法撼動中國製造業的優勢。 實際上,中國是歡迎其他國家學習中國文化的,這就是傳統上說的『用夏變夷』。如果全世界都中國化,那麼就會全球『大同』、全球『太平』。這是中國人樂於見到的。中國傳統主張『不患寡而患不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