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02|回覆: 0

[中國正能量] 消除西方輿論責難,重建文化自信,需要第三次文化革命

[複製鏈接]
蔡氏意學 發表於 2020-5-15 05: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重建文化自信是當前中國急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次疫情也是顯示出來。中國在抗疫上做的最好,為全球獨一檔,迅速控制住了疫情,開始逐漸回歸正常生產。在這個情況下,中國為世界積極的提供援助。歐美國家,即以前的發達國家,在疫情面前是不堪一擊,只能採取所謂的群體免疫。

在中國的已經戰勝疫情的這種前提下,再提群體免疫顯然是沒有合法性,是得不到支持的,所以英國公開宣稱之後馬上改口。假如沒有中國在,沒有中國的先例在,顯然群體免疫將是西方國家的標準做法。在他們看來這合法合情合理,很自然很正常。

1d1674eaad964fe961f15d815993fbb0.jpg

但是因為中國已經戰勝了疫情,導致他們的這種做法是不具備合法性。但是對中國的抗議成就不僅不承認,而且在工作做得可以講非常爛的情況下,而沒有任何愧疚。

像美國已經死了8萬多人,感染130多萬,而且這只是一個報出來的數字,可能實際情況還比這嚴重的多。他們對這種老百姓大規模失去生命,沒有任何的愧疚,而是找藉口,推責,然後攻擊中國。

在這個情況下,反而出現西方國家集體地、組團地來攻擊中國這麼一個局面。甚至說很多人會擔心發生戰爭,我倒覺得發生戰爭是不太可能,因為他們是有心無力,他們即使想打仗,也沒有這種力量。在疫情的情況下,他們的經濟,他們的軍事,包括美國的航母軍艦都被感染,怎麼可能發生戰爭呢?

2e484b07d10a37e6d8fb66757bc42d53.jpg

所以他們也只能是玩玩嘴炮,這個『新八國聯軍』也唯有對中國打打輿論戰而已。不過,這說明他們有一種文化上的優越感,這個問題是需要解決的,是需要被打掉的。

那麼他們這種文化的優越感,其實和我們中國自身也有關係,是中國助長和縱容了他們,因為我們自己文化自信的喪失,或者說文化自信的問題沒有解決。

其實中國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們已經明確提出來要文化自信。但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在哪裡?在學術,在學術系統、在思想系統。

那麼我們可以想想看,就日本存不存在文化自信的問題,日本肯定不存,為什麼呢?

日本和中國在1840年左右同樣面對西方侵略,但是卻做出了不同的反應。我們是什麼?我們是『師夷長技以制夷』,『中體西用』,這是洋務運動的基本原則。洋務運動的時候,我們並沒有失去文化自信。日本則是明治維新。明治維新是什麼?是『脫亞入歐』。『脫亞入歐』其實就是『脫中入歐』、『脫儒入歐』。

日本在明治之前也是號稱自己是儒家的,因為他們從大化改新,正式接受中國文化,到那個時候也有1000多年了。但是由於日本文化和社會的特殊背景,他們對儒家的東西是不可能真正的就抓到精髓,無論是它的制度還是它的學術,都是抓不到精髓,而是處於一個邊緣的地位。

所以當它遇到西方的時候,就覺得西方文化比中國好,就馬上見異思遷,決定與中國徹底決裂,和中國文化決裂,然後進行全盤的徹底的西化,即『脫亞入歐』。這個時候他們就開始系統地攻擊儒家文化、中國文化,這就是明治維新的所謂的思想家做的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其代表人物就被稱之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的福澤諭吉。

7c456e5fa72c5f882357b749547aef09.jpg

但是洋務運動是堅持我們自己的文化的,把西方在文化是看成蠻夷,認為西方先進的僅僅是器物,在文化是落後的、蠻夷的。

甲午海戰失敗之後,中國開始學習日本的明治維新文化,即『脫亞入歐』文化,開始否定我們的傳統文化,主張徹底的西化。所謂的新文化運動是從日本過來的,其思想領袖其實都是日本的留學生,魯迅、陳獨秀,包括蔡元培。

但是,即便在新文化運動中,我們並沒有像日本一樣,一邊倒的學習西方。

在新化運動的同時發生了所謂第一次世界大戰,其間發生俄羅斯的10月革命。這兩件事,深深地影響了當時中國的判斷和選擇。

一戰讓中國再一次看清了西歐的真實面孔。一戰一經結束,梁啓超就赴西歐進行了一年多的考察,1920年出版【游歐心影錄】,批判了科學萬能論,對新文化運動中所興起的對西方的盲目崇拜澆了一盆涼水。

李大釗對俄國革命以及馬克思主義的介紹,迅速成為新的關注點。正如歷史教材所講,10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很快被接受,並導致中國出現思想上的分裂,最終導致兩大政黨出現。

國民黨是學日本。其實國民黨在基因上就和日本有着密切的關係,同盟會在日本成立,孫中山也是長期生活在日本,國民黨的元老和高層大都有日本留學經歷,包括汪精衛、蔣介石。

國民黨思想路線是日本式,是『脫亞入歐』、『脫中入歐』的路子,當然也是親西方、親英美的。這也是目前台灣問題的根源所在。如今台灣在文化上如此的緊跟美國,排斥大陸,不過是國民黨原本思想的自然發展。

國民黨它走的是資本主義路線,但是我們共產黨走的馬克思主義路線,我們沒有倒向西方。這是中國文化的獨立的自然表現,中國與日本不同,在文化上有着自己獨立的判斷和選擇,不會盲目跟隨任何人。對西方文化,中國有着根深蒂固的瞧不上。

即使我們採納了馬克思主義,但是後來當毛澤東成為領袖之後,我們並沒有照搬蘇聯。我們知道當時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命題是什麼?『理論聯繫實際』。

毛澤東和王明集團做鬥爭,根源就是兩種路線的問題。毛主席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實際是什麼?實際是中國的實際,就是要以中國為本位,而不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本位,也不要以蘇聯為本位。我記得毛澤東批評王明的時候,他這麼說,說王明他非常關心別人的事,不關心自己的事。別人的指蘇聯。

中國學了資本主義,也學共產主義。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最開始都是學資本主義,新文化運動的後半段開始學馬克思主義。但是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是堅持自己的,我們並沒有一邊倒地學。

日本就是一邊倒的學西方,日本現在不會存在文化自信的問題,因為他只能跟着美國走,台灣也一樣。如果當初國民黨勝利了,那麼現在的中國就是現在的台灣,也不會有文化自信問題。

但是中國不一樣,我們現在說5000年的文明對吧?有深厚的文化。其實我們有很多東西現在還沒有意識到,甲午戰爭以來的中國實踐,其最內核的文化支撐,依然是中國固有的道義文化、義理文化。因為在學術上,新文化運動的時候建立的學術的範式現在還在一直在用。這套以西學為基礎的學術系統,既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能夠看到和理解中國文化。

說到這裡,我就要說兩次文化革命的問題,就是中國的近代史上實際上發生了兩次文化革命。

第一次文化革命開始於辛亥革命,其高潮就是所謂的『新文化運動』。新東方運動徹底的否定了中國自身的傳統文化,然後要全盤西化。

但是這個時候其實出現了兩種路向,一個走西方的路子,國民黨是代表,另外一個走共產主義的路子,以共產黨為代表。但是無論是共產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其實至少在名義上都是來自西方的,都是西化。馬克思主義其實也是一種西化,只是說馬克思主義在西方是比較邊緣的。

總之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工作是徹底否定了中國的傳統學術,否定了我們的經學。辛亥革命之後南京臨時政府,當時蔡元培是叫教育總長,就是教育部長。他上任後首先宣布的政令是什麼?廢止讀經,要求不再讀經,四書五經不再讀了,系統性引入西式的教育。

那麼第二次文化革命是什麼?第二次文化革命就是文化大革命,1966年的時候開始。我們現在對文化大革命有一種全盤否定,認為是10年浩劫什麼的。

文化大革命確實出了很多的問題,比如武鬥的問題,但是我們一定要清楚毛主席為什麼要發動文化大革命,而且我們一定要聽他自己對自己的評價。

毛主席在晚年的時候有一個很著名的一個說法,他就對他自己的一生進行總結。他說他這一生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把蔣蔣介石趕到台灣去,第二件事就是發動了文革。

為什麼在毛主席的心目中,他認為文化大革命和打敗國民黨、解放全中國擁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們一定要理解文化大革命它的根本目的是什麼,而不能單純的解讀成什麼權利之爭。以毛主席當時的地位來講,他考慮的絕對不止權力之爭。

我們要理解這個文化大革命的根本背景。我們一定要知道,文革前夕的中國處於一個空前孤立的狀態。

首先我們和當時的第一大國,美國是決裂的。共產主義本來就是和資本主義要決裂的,所以我們和資本主義陣營是決裂的,沒有任何的來往。其次,當時我們和共產主義大國蘇聯也是決裂的。

為什麼與美國、蘇聯當時的兩大超級大國都決裂了,根源在中國根深蒂固的文化獨立意識。

還有一層決裂,在第一次文化革命、即新文化運動的時候就已經發生了:我們和自己的傳統也是決裂的。

總之,當時我們面臨着三重決裂:和美國資本主義是決裂的,和蘇聯共產主義是決裂的,和自己的歷史傳統也是決裂的。所以當時中國處於一個空前孤立的狀態。

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一個獨立的文化體系、思想體系,來給自己找支撐。這是文革的基本背景。其實文革試圖解決的就是文化自信的問題,希望建立一套獨立的學術系統,獨立的文化系統。

只是說在當時的背景下,歷史這個任務無法實現,無法實現。但是它裡邊有些做法確實是值得我們去研究的。

儘管說我們名義上、學術上是隔斷了歷史,但是當時的很多做法其實是是符合我們歷史的,符合我們自身文化的。我舉幾個例子,因為我們不能詳細談。

第一個是,那個時間對知識、大學不是很重視。文革期間,要麼是推薦讀大學,要麼是乾脆不讀大學。當時流行的說法是『知識越多越反動』,還有『又紅又專』。我們現在是把這一切看成絕對錯誤的東西,但是它裡面有合理的東西在裡面。

『知識越多越反動』實際上就是現在我們面對的『公知』問題。現在公知這個詞已經成為一個貶義詞。我們為什麼要反對公知?公知是知識分子,肯定很有知識,對吧?但他們擁有一個典型的特徵,對中國文化,對中國當下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鄙視和否定,否定我們的當下,也否定我們的歷史。

這次疫情中就有一個代表性的公知事件,就是所謂的作家方方日記事件。這個事件也是標誌着就是公知徹底淪為一個貶義詞。公知的貶義化,是中國文化自信提升的必然結果。

公知其實從本質上來講,是和西學式的這種學術體系是聯繫在一起的,是這種學術和教育系統自然產物。

這和毛主席說的知識越多越反動是一回事,也是他們沒有做到又『又紅又專』。『專』是有知識,『紅』表面意思是愛國愛黨愛人民,但其實質內涵是中國固有的道義、道德。『又紅又專』其實是傳統的『義利之辯』的當代紅色表達。

紅就是義,專就是利,『又紅又專』就是孟子說的以義為本,重義輕利。

但是公知卻是只專不紅,或者說只專太黑,其實就是有利無義,知利不知義,唯利是圖,道義泯滅、道德淪喪。

那個時候還有一個做法就是上山下鄉。那麼現在對上山下鄉有一個很低俗的理解就是什麼?說在當時經濟有問題,城市裡養活不了,失業人口太多,我解決你的就業問題,完全就太狹隘了。

毛主席號召青年們上山下鄉,絕對不是說是單純的解決一個失業的問題,這是和毛主席的一個最偉大的設想有關係。

他認為中國的文化的基礎、基石在基層,所以他說:『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注意,上山下鄉的目的是接受再教育。其實這個和我們中國固有的傳統是一致的。

我們傳統上有一個說法叫什麼?禮失求諸野,就說上層的沒有禮,出了問題,就要向下層來求助,向下層學習。【詩經】也有句話叫『先民有言,詢於芻蕘』。『芻蕘』就是割草打柴的人,是基層的勞動人民。『詢於芻蕘』就是向基層學習,向『貧下中農學習』。

我們歷史上的歷朝歷代都是向民間選拔官員,這個過程實質上,也是一個『禮失求諸野』的過程。開始是舉薦,後來就發展成一個制度叫科舉制,科舉制就是像民間選拔的。

8176808d68030b8329c6fd2f40146c91.jpg

毛主席之前和黃炎培有一個著名的討論,就是所謂的歷史周期律的問題。黃炎培說中國歷史上的朝代都不長久,『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毛主席就講我們已經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靠來自勞動人民的監督。

他其實想打造一個和基層要有密切交流和互動的社會形態、治理形態。包括他提『密切聯繫群眾』,『為人民服務』,其實也是這個意思。

所以當時的上山下鄉和我們固有的文化是相相符合的。基本前提是,認為知識的來源在基層,這是和西方的知識觀是相反的。西方的知識觀,認為知識一定是來源於上層,一定是自上而下的。現代認為知識來自大學,來自少數思想家的創造,古代則認為來自神,來自上帝,來自作為上帝使者和代理人的先知、牧師,來自教會。

我們中國固有的文化就認為真正的知識一定是禮失求諸野的,一定是在民間的,一定是在下層的,而不是在上層。更進一步,知識就是良知,是每一個人生而本有,天然地根植於每一個人的人心之中。

文革的實質就是第二次文化革命,它裡邊包含着有對第一次文化革命結果,即西式學術革命的成分,比如說大學的問題。其實就是來希望能夠對這套學術系統進行革命,只是說沒有成功而已。

我們現在要重建文化自信,就必須建立一套新的學術系統,而擺脫這種學術上對西方的依附、追隨。西方之所以可以在抗疫做的一塌糊塗,經濟和軍事硬實力已經落後於中國的情況下,依然可以理直氣壯地指責中國,而擁有迷之自信,就是因為我們在學術上確實對西方是跟隨的。

我們自認為是一個西方的跟隨者,是所謂的後發國家,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既然你是朝着他的方向走的,他就是你的目標了。當然他們可以很理直氣壯的來指責你了,對吧?

所以中國必須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進行第三次文化革命,來開發出一套以中國歷史為基礎、以中國文化為基礎的新的學術系統。必須解決這個事情,必須把毛主席沒有解決的事情給解決了。

我們要真正的去擺脫國外的指責,然後建立文化自信,必須需要一場第三次文化革命,第三次文化革命的核心就是學術革命。具體怎麼做,我們可以以後接着講。我今天只是來說一說,我們中國近代史已經發生了兩次文化革命,而我們現在急需要第三次文化革命。

第一次文化革命開始於辛亥革命,其高潮就是所謂的『新文化運動』。新東方運動徹底的否定了中國自身的傳統文化,然後要全盤西化。

但是這個時候其實出現了兩種路向,一個走西方的路子,國民黨是代表,另外一個走共產主義的路子,以共產黨為代表。但是無論是共產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其實至少在名義上都是來自西方的,都是西化。馬克思主義其實也是一種西化,只是說馬克思主義在西方是比較邊緣的。

總之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工作是徹底否定了中國的傳統學術,否定了我們的經學。辛亥革命之後南京臨時政府,當時蔡元培是叫教育總長,就是教育部長。他上任後首先宣布的政令是什麼?廢止讀經,要求不再讀經,四書五經不再讀了,系統性引入西式的教育。

那麼第二次文化革命是什麼?第二次文化革命就是文化大革命,1966年的時候開始。我們現在對文化大革命有一種全盤否定,認為是10年浩劫什麼的。

文化大革命確實出了很多的問題,比如武鬥的問題,但是我們一定要清楚毛主席為什麼要發動文化大革命,而且我們一定要聽他自己對自己的評價。

毛主席在晚年的時候有一個很著名的一個說法,他就對他自己的一生進行總結。他說他這一生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把蔣蔣介石趕到台灣去,第二件事就是發動了文革。

為什麼在毛主席的心目中,他認為文化大革命和打敗國民黨、解放全中國擁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們一定要理解文化大革命它的根本目的是什麼,而不能單純的解讀成什麼權利之爭。以毛主席當時的地位來講,他考慮的絕對不止權力之爭。

我們要理解這個文化大革命的根本背景。我們一定要知道,文革前夕的中國處於一個空前孤立的狀態。

首先我們和當時的第一大國,美國是決裂的。共產主義本來就是和資本主義要決裂的,所以我們和資本主義陣營是決裂的,沒有任何的來往。其次,當時我們和共產主義大國蘇聯也是決裂的。

為什麼與美國、蘇聯當時的兩大超級大國都決裂了,根源在中國根深蒂固的文化獨立意識。

還有一層決裂,在第一次文化革命、即新文化運動的時候就已經發生了:我們和自己的傳統也是決裂的。

總之,當時我們面臨着三重決裂:和美國資本主義是決裂的,和蘇聯共產主義是決裂的,和自己的歷史傳統也是決裂的。所以當時中國處於一個空前孤立的狀態。

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一個獨立的文化體系、思想體系,來給自己找支撐。這是文革的基本背景。其實文革試圖解決的就是文化自信的問題,希望建立一套獨立的學術系統,獨立的文化系統。

只是說在當時的背景下,歷史這個任務無法實現,無法實現。但是它裡邊有些做法確實是值得我們去研究的。

儘管說我們名義上、學術上是隔斷了歷史,但是當時的很多做法其實是是符合我們歷史的,符合我們自身文化的。我舉幾個例子,因為我們不能詳細談。

第一個是,那個時間對知識、大學不是很重視。文革期間,要麼是推薦讀大學,要麼是乾脆不讀大學。當時流行的說法是『知識越多越反動』,還有『又紅又專』。我們現在是把這一切看成絕對錯誤的東西,但是它裡面有合理的東西在裡面。

『知識越多越反動』實際上就是現在我們面對的『公知』問題。現在公知這個詞已經成為一個貶義詞。我們為什麼要反對公知?公知是知識分子,肯定很有知識,對吧?但他們擁有一個典型的特徵,對中國文化,對中國當下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鄙視和否定,否定我們的當下,也否定我們的歷史。

這次疫情中就有一個代表性的公知事件,就是所謂的作家方方日記事件。這個事件也是標誌着就是公知徹底淪為一個貶義詞。公知的貶義化,是中國文化自信提升的必然結果。

公知其實從本質上來講,是和西學式的這種學術體系是聯繫在一起的,是這種學術和教育系統自然產物。

這和毛主席說的知識越多越反動是一回事,也是他們沒有做到又『又紅又專』。『專』是有知識,『紅』表面意思是愛國愛黨愛人民,但其實質內涵是中國固有的道義、道德。『又紅又專』其實是傳統的『義利之辯』的當代紅色表達。

紅就是義,專就是利,『又紅又專』就是孟子說的以義為本,重義輕利。

但是公知卻是只專不紅,或者說只專太黑,其實就是有利無義,知利不知義,唯利是圖,道義泯滅、道德淪喪。

那個時候還有一個做法就是上山下鄉。那麼現在對上山下鄉有一個很低俗的理解就是什麼?說在當時經濟有問題,城市裡養活不了,失業人口太多,我解決你的就業問題,完全就太狹隘了。

毛主席號召青年們上山下鄉,絕對不是說是單純的解決一個失業的問題,這是和毛主席的一個最偉大的設想有關係。

他認為中國的文化的基礎、基石在基層,所以他說:『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注意,上山下鄉的目的是接受再教育。其實這個和我們中國固有的傳統是一致的。

我們傳統上有一個說法叫什麼?禮失求諸野,就說上層的沒有禮,出了問題,就要向下層來求助,向下層學習。【詩經】也有句話叫『先民有言,詢於芻蕘』。『芻蕘』就是割草打柴的人,是基層的勞動人民。『詢於芻蕘』就是向基層學習,向『貧下中農學習』。

我們歷史上的歷朝歷代都是向民間選拔官員,這個過程實質上,也是一個『禮失求諸野』的過程。開始是舉薦,後來就發展成一個制度叫科舉制,科舉制就是像民間選拔的。

毛主席之前和黃炎培有一個著名的討論,就是所謂的歷史周期律的問題。黃炎培說中國歷史上的朝代都不長久,『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毛主席就講我們已經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靠來自勞動人民的監督。

他其實想打造一個和基層要有密切交流和互動的社會形態、治理形態。包括他提『密切聯繫群眾』,『為人民服務』,其實也是這個意思。

所以當時的上山下鄉和我們固有的文化是相相符合的。基本前提是,認為知識的來源在基層,這是和西方的知識觀是相反的。西方的知識觀,認為知識一定是來源於上層,一定是自上而下的。現代認為知識來自大學,來自少數思想家的創造,古代則認為來自神,來自上帝,來自作為上帝使者和代理人的先知、牧師,來自教會。

我們中國固有的文化就認為真正的知識一定是禮失求諸野的,一定是在民間的,一定是在下層的,而不是在上層。更進一步,知識就是良知,是每一個人生而本有,天然地根植於每一個人的人心之中。

文革的實質就是第二次文化革命,它裡邊包含着有對第一次文化革命結果,即西式學術革命的成分,比如說大學的問題。其實就是來希望能夠對這套學術系統進行革命,只是說沒有成功而已。

我們現在要重建文化自信,就必須建立一套新的學術系統,而擺脫這種學術上對西方的依附、追隨。西方之所以可以在抗疫做的一塌糊塗,經濟和軍事硬實力已經落後於中國的情況下,依然可以理直氣壯地指責中國,而擁有迷之自信,就是因為我們在學術上確實對西方是跟隨的。

我們自認為是一個西方的跟隨者,是所謂的後發國家,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既然你是朝着他的方向走的,他就是你的目標了。當然他們可以很理直氣壯的來指責你了,對吧?

所以中國必須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進行第三次文化革命,來開發出一套以中國歷史為基礎、以中國文化為基礎的新的學術系統。必須解決這個事情,必須把毛主席沒有解決的事情給解決了。

我們要真正的去擺脫國外的指責,然後建立文化自信,必須需要一場第三次文化革命,第三次文化革命的核心就是學術革命。具體怎麼做,我們可以以後接着講。我今天只是來說一說,我們中國近代史已經發生了兩次文化革命,而我們現在急需要第三次文化革命。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