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19|回覆: 0

[西方歷史辨偽] 西方的民族主體及身份認同,源於中國文化的啟蒙

[複製連結]
董並生 發表於 2020-5-29 03: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朝千裏按:西方本無歷史。歐洲傳教士在17世紀與中國接觸的過程中,第一次從中國引進了歷史的概念。於是,開始了差不多兩三百年的憑空造史運動。在此過程中,起初傳布中國文化的中心為荷蘭與法國,英法七年戰爭之後,英國奪得主導歐洲中國風的勢頭,利用中國風的內涵,偽造莎士比亞劇作,偷梁換柱、開始塑造自己的民族性;其後,這場塑造民族性的運動,打着浪漫主義運動的旗號,陰華陽歐,以德國為中心掀起了狂飆突進的民族主義運動。然而,期間無論是法國為中心的中國風、英國的民族主義運動,還是德國的狂飆突進的浪漫主義運動,其核心內容都襲取自中國文化的內涵。換句話說,歐洲近代民族的主體性來自對中國文化的抄襲。然而,在襲用中國文化的過程中,西方列國未曾脫掉自己野蠻民族的習性,保留了其本土哥特元素及神本的上帝選民觀念,於是形成了一個『文明的怪胎』。

如今,隨着西方列國在政治及文化上日益墮落,歐美學界揭露西方偽史的清流逐漸光大,被稱為『西方中心修正派』Eurocentric Revisionists,開始在歐美主流學術界嶄露頭角。英籍學者諸玄識先生這篇文章立足於國際學術前沿,大量引用當代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系統地揭示了現代歐美文明起源於中國文化的具體過程及其作為『文明怪胎』雙重性格的由來。文章不求驚世駭俗,讀來使人耳目一新。

【一】西方很晚分享異域文明

【甲】英國民族身份及傳統是最近發明

撇開虛構的歷史,英國及歐洲,在17世紀處於民族國家難產的動亂期;而之前,則基本上一直是『非文字方言口語、非世俗神權禁錮的部落或部落聯盟』四大發明的衝擊,使之從『原始靜態』變為『無序動態』。只是經過由中國文化所引導的啟蒙運動,西方在18—19世紀,才逐個變為『以人為本』的民族國家與文明社會它們便競相編造『暴發戶』的家譜或歷史

按照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琳達·柯莉,英國民族身份是被發明的,其過程始於1700年左右,而持續了很久。[ Linda Colley: Britishness and Otherness, p. 309-32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英國是一個被發明的國家,並不比美國早多少。』德克薩斯—奧斯汀大學教授米高·林德說:『當人們由語言轉向傳統時,很快就會發現:歐洲、非洲和亞洲的大多數『古老傳統』都是最近發明的。[ Michael Lind: Next American Nation, p.26.]

這令人想起18世紀的伏爾泰的話:唯有中國歷史是真實與古老,而其他所謂的『古老、古典』則都是『依樣畫葫』。[ Paolo Rossi: The Dark Abyss of Time, p.144.]值得注意的是,伏爾泰的這番話被劍橋大學出版社2018年暢銷書【中國與英語文學現代性】所佐證,其中寫道:

在17世紀中國歷史為古代世界樹立了新標準,因此,它成為『普世歷史』的新起源……。按照沃頓William Wotton, 1666—1727年的說法,所謂的『從印度、阿拉伯或腓尼基……向西傳播的知識』,可能都是來自中國;她的第一個國王——伏羲——最早開始探尋知識,而他們中國人則把自己的知識儲備分享給其他民族。……沃頓還說:『「古希臘人」確實是按照古代中國編造出來的「現代人」。』……早在1690年威廉·坦普爾提出:『……可以在古代中國的知識和見解裏找到「古希臘文明」的種子。』[ Eun Kyung M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人類學家范筆德Peter Veer指出:『英國人深信自己的優越性,於19世紀下半葉發明了他們的最古老的傳統。』[ Imperial Encounte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58.]

既然如此,那麼,在其民族國家與『古老傳統』被發明之前,『英國』究竟是什麼樣呢?沒有真實文獻證明這些『歷史』的存在,諸如:羅馬不列顛、哥特中世紀、王朝編年史和【大憲章】以及『資產階級革命』〔麥克拉克倫著【偽造的17世紀歷史:資產階級革命?假的譜系!】[ Alastair MacLachlan: A False Genealogy? Macmillan, 1996.]〕。

關於『歐洲歷史』的身份認同。比利時漢學家鐘鳴旦Nicolas Standaert說:『耶穌會士介紹的中國歷史……為歐洲讀者引進了一種全新的世界觀——在地理上和時間上拓展了「普世歷史」,……從而強化和細化了「歐洲歷史認同」。』[ The Intercultural Weaving of Historical Texts, p.145.]

關於『歐洲觀念』的來源,美國歷史學家、貝勒大學教授蒙赫洛說:『在17世紀,中國歷史構成「歐洲認同」這一事實,表明缺少文化優勢的西方遭遇了知識上的挑戰。』[ David Mungello: Great Encounter of China and the West, p.193.]

歐洲的現代文明與民族國家及其『身份認同』是怎樣產生的

歐洲的現代文明與民族國家及其『身份認同』是怎樣產生的

圖解 歐洲的現代文明與民族國家及其『身份認同』是怎樣產生的?

它是絕無僅有的真文明的輻射和傳播的結果。她把整個世界都啟動起來,也最大化地釋放了『善與惡』,後者猶如打開潘多拉盒子,形成了征服世界的戰爭源。『中國歷史賦予歐洲身份』China's history posed to European identity17世紀中葉,傳教士把始於伏羲的中國歷史介紹到歐洲,證明在聖經敘事之外存在一個『人自己』的偉大而悠久的文明;這就引發了啟蒙運動,導致神權與神本皆土崩瓦解。在此過程中,西方人按照『中國模式』塑造文明和編造歷史。後者則演變成通行於今的西方版的『全球通史』,它包括泛西方的『古典文明』希臘—羅馬和『古老文明』埃及—兩河等。

【乙】西方制度與文化皆源於古代中國

第一、國家產生

國家的機能與體制——尤其是西方那種——源於何時何地?其原型是『戰國七雄』——隨着水利工程和諸夏戰爭而興起的、極具組織性與動員力的集中管理模式。弗朗西斯·福山說:『秦代中國是歷史上第一個現代國家』;換句話說,『第一個創造現代國家的是古代中國,……此種國家機構不是父權血緣組織,而更像是一個現代國家。』[ Qin Dynasty China Is the First Modern State in History.]

【聖智學習:比較政治】指出:『早在歐洲人考慮過基於功績的「文職行政」之前的兩千年,中國就已經建立了完善的此種官僚機構。』[ Comparative Politics, Cengage Learning, 2012, p.299.]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在其所著【現代世界制度】一書中介紹:

從1990年代開始,出現一批重要的學者辯稱:……『存在一個從15世紀延續至今的「中國世界」Sinic world〔『天下』的展開。——引者〕。』…… 安德烈·弗蘭克提出:……『這個奇特的世界制度已經存在五千年了,……中國一直是這個世界體系的樞紐;……而歐洲在19—20世紀的崛起則只是一個插曲,應該被視為「中國中心」的短期間斷。』[ Immanuel Wallerstein: The Modern World-System, xxix.]

第二、中式政體

西方是在18—19世紀學到或複製中國國家制度的。丹麥學者雅各布森指出:伏爾泰和魁奈『明確建議歐洲國家應將中國作為它們的政治經濟的榜樣。』[ Sophus Reinert: The Economic Turn, p.190.]黑格爾承認:『西方他國每每把中國制度當作一種理想的標準,就是我們德國也可以拿它來做模範。』[ 黑格爾 著【歷史哲學】,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第117頁。]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證實:

實際上現代英國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國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中國的這種制度取得了很大成功。鴉片戰爭時,在侵略中國的英國人的心目中,當時的清朝制度是極為優越的。英國人曾考慮是否也要採用。各種議論的結果,……在英國也確立了通過考試選拔任用行政官的制度,今天已經廣泛普及。[ 【展望二十一世紀】,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第275頁。]

關於民主政治,德國弗萊堡大學教授尼梅爾介紹:『正如中國思想影響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政治理論一樣,受中國文化增強的歐洲政治思想,也被轉移到了美國這個新國家的民主制度中。』[ M. Niemeyer: Proceedings Tagungsberichte, p.33.]美國前副總統華萊士Henry Agard Wallace, 1888—1965年確認:美國憲政與民主都是『直接挹取於歐洲,間接導源於中國』。[ Ian S. Markham: A World Religions, p.124.]

至於被當作西方民主源頭的『古希臘』,正如耶魯大學教授弗拉丁格所批駁:

這個西方傳統是通過重建其所需要的『古希臘民主』,來構建它的譜系的,以此作為西方自我理解的現代性政治的基石。……『古代民主政治』的誕生似乎全是根據西方的虛構……。把古希臘偽造成西方的祖先這件事,服務於歐洲的文化與經濟利益』。……這種虛構的政治譜系成為一種『生存法則』……。[ Moira Fradinger,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p.16.]

被當作西方民主源頭的『古希臘』

被當作西方民主源頭的『古希臘』

第三、文化內涵

質言之,在政治上超越『血緣』而拓展『地緣』、由此形成民族共同體,與在語言上超越方言口語與宗教文字、從而形成相對通用和知性的語言文字,這兩個方面是相輔而行的。

實際上,包括制度、文字和哲學在內的現代西方的所有方面,都是攝取中國元素——特別是漢字概念——結果。以萊布尼茨為例,他認為,『中文是哲學寫作的完美模型』;『漢字模式的功能是它作為西方哲學的基石』。耶穌會士—萊布尼茨的『中國學』,應該是西方及希臘哲學的真實起源;儘管之前就『有』,但那都是有名無實的神學話題。打破神權禁錮方能出現詮釋『人與自然』的知識與哲學,況且三者知識、哲學和神學都是被中國資料鑄模成型的,它始於萊布尼茨。難怪美國羅德學院教授比奇洛說:『萊布尼茨的「夢」指「漢語是哲學語言的典範」……威脅到「歐洲文化包含真理」這一通常觀念。』[ Gordon Bigelo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114.] 而美國鮑登學院教授比吉特·陶茨則詳述:

一旦說明中國在早先西方的『實際存在』,就會把它的哲學權威置於危險之中。[ China in the German Enlightenment,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p.221.]

實施萊布尼茨方法的核心:通過對於中國文獻的翻譯和寓意,在閱讀中發明哲學;由此,駕馭中國文獻在西方的影響爆炸性效應,並使中國的表達方式隨之展開。[ Birgit Tautz, Palgrave Macmillan, p.96.]

耶穌會士提供的中國資訊和萊布尼茨的相關寫作……在歐洲接受東方哲學這件事上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Birgit Tautz, p.39.]

難道不是中文文本把知識與人的主體性從『神』解放出來嗎?〔引者按:塞繆爾·約翰遜說:『把語言從……神學領域拯救出來,是現代科學的最高成就之一』[ Samuel Johnson: Oriental Religions, P. 37]〕。難道不是中文的符號概念、它的權威性和認知方法都已滲透到形成中的歐洲知識裏嗎?萊布尼茨堅持使用最接近古漢語的翻譯,……為歐洲開拓技術和發明的語言。……由改造中國文獻而變現出來的西方認識論,標誌着我們今天所說的現代知識的形成。在19世紀前期,新型的、中國式的各種學科如雨後春筍。[ Bettina Brandt, Daniel Leonhard Purdy, p.119.]

總而言之,正如密歇根大學英語系主任大衛·波特說:現代早期的歐洲是『中國化』[ Sinicizing Early Modernity: The Imperatives of Historical Cosmopolitanis],是『漢字密碼』Chinese Cipher的展開;[ David Porter: Ideograph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尤其是在語言文字、審美品味、宗教神學和工商經濟等方面,都是在『解碼中國』Deciphering China, Performing China, JHU Press, 2011, p.24.]。

英國國家身份或民族認同的形成

英國國家身份或民族認同的形成

圖解 英國國家身份或民族認同的形成

英國國家身份或民族認同的形成:漢字密碼Chinese cipher→語言的通用性與合法性Universality and legitimacy of language→英語身份認同English identity→英國民族國家認同British national identity——大衛·波特教授。

不列顛民族國家英倫三島、大不列顛或聯合王國及其身份認同的建立18世紀它與通用英語現代英語,而非部落語言是相輔相成,且缺一不可。從語言文字的方面來講,它是民族國家建立的先決條件。早在16世紀,即莎士比亞生前,英語尚屬於部落語言——『英語實際上是幾百種彼此不能溝通的方言土語』English was spoken in hundreds of dialects often not mutually intelligible,這還不包括蘇格蘭、愛爾蘭和威爾斯呢!那時也不存在書面英文。『莎士比亞作品』是17—18世紀被人杜撰的,這裏不討論。方言土語在較大的空間裏,不僅不能溝通或交流,而且還會產生誤解和衝突,這也是16—17世紀英國及歐洲宗教戰爭不可化解的重要原因。要想改變如此狀況、從而建立較大、較為有序與和諧的共同體民族國家,首先必須形成一種相對的通用語言。它是超越方言土語、而反映人類『共認知』的表達形式。『俗』一地,『雅』通四方;語言也應該如此,所以叫『雅言』。那麼,在現代早期的英國及歐洲,『言』和『共通認知』從哪裏來呢?從漢語來!再說文字,由於被注入或寄生於『漢字表意』定義與概念等,英國及歐洲的諸文字就從『表音符號』變為『知性符號』,從而不僅勝任於書寫知識文學、科學和哲學等,而且勝任於擔當其民族性與國際性的相對通用文字。

【丙】爭奪和挪用中國文化及物質文化

第一、『中國風』

當然,戰爭也是促成民族國家的必要條件之一,在這方面,原罪與性惡的西方尤其擅長。一本英國開放大學The Open University教材這樣寫道:

對法國的連續戰爭,包括大聯盟戰爭1688–1697年、西班牙繼承戰爭1702–1713年、奧地利繼承戰爭1740–48、七年戰爭1756-1763年 、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和法國革命戰爭與拿破崙戰爭1793–1815年;凡此,在英國國家身份的『發明』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法國不僅對不列顛構成威脅,它似乎也代表了英國所沒有的一切。[ National identity in Britain and Ireland, 1780–1840]

怎樣理解『它法國似乎也代表了英國所沒有的一切』?主要指後者從前者獲得的『中國風』——由園藝、工藝和文藝所體現的中國文化及物質文化。例如,兩國的戲劇界曾於1755年在倫敦聯合演出【中國節日】,卻遭到『愛國暴徒』的砸場;1759年英國獨自上演經法國轉手而來的【中國孤兒】,標誌着英國已爭取到了『中國風』的自主權。

然而不久,隨着英國在七年戰爭1756—1763年中擊潰法國、奪去了海洋霸權;這就激發了英國沙文主義的狂熱、尤其擴及文化領域。於是,『中國風』就被它所衍生的『哥德式』和『哥特化莎士比亞』所淹沒;幾乎所有的在『中國風、中國啟蒙』下成長起來的英國文化精英,皆是『盜憎主人、盜亦有道』學成之後都詆毀中國,而且繼續使用中國文化構建其本土傳統,他們包括霍勒斯·沃波爾、托馬斯·珀西和塞繆爾·約翰遜——都是基於中國資料分別『創作』哥特建築、哥特小說和哥特詩歌英語古詩遺產以及第一部正規的英語詞典和經典版莎士比亞。

第二、中國知識

幸虧這般偽造歷史文化傳統和塑造民族國家身份,雙管齊下、互為因果,現代英國及其傳統包括大英帝國的文化內涵就這樣誕生了!東英吉利大學教授彼得·基特森專著【中國塑造浪漫主義】劍橋大學出版社,2013年寫道:

綜合萊昂內爾·延森的『製造』概念與琳達·柯莉的『偽造』——象徵一個建構與虛構並進的過程,我的這項研究試圖證明……英國人通過如此過程開發他們的『中國新知』。……這是英國的關鍵時刻,因為與中國文化相遇使英國能夠塑造自己的民族身份。……在18世紀後期和19世紀初期,有關中國知識的傳播……意味着其他文化的滲透最終產生歐洲的知識體系;……而在這方面,中國文獻的譯本則尤為關鍵,它對19世紀的西方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Peter J. Kits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p.13.]

知識技術發展的原創機制與現代的爆炸性效應

知識技術發展的原創機制與現代的爆炸性效應

【二】多視角探源英語國身份

【甲】美國身份源自歐洲儒學與中國風

楊百翰大學的基爾斯頓·戴維斯著【北美殖民地的『二手中國風』與儒學革命】[ Kiersten Claire Davis: Secondhand Chinoiserie and the Confucian Revolutionary,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2008],其中寫道:『他們指18世紀北美殖民地的歐洲移民需要建立他們自己的民族身份,……因此,他們融合從英國複製的中國時尚,而不是從其他地方指中國獲得「第一手」的。』

解釋一下,由於那時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實行壟斷,而不允許其北美殖民地與中國直接交往,所以它只能分享『二手中國風』指中國產品與物質文化。基爾斯頓·戴維斯認為這是北美革命獨立戰爭的經濟主因;而其思想原因則是『儒學革命』——引導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國文化,亦即:

賴希溫Adolph Reichwein指出:『孔子成為18世紀啟蒙運動的守護神。』……歐洲啟蒙運動時期的北美精英學習孔子語錄,從中獲得中國哲學的世界觀。……最近的學術研究表明,美國革命的哲學與革命家們所讀到的歐洲人詮釋儒學,兩者密切相關。……富蘭克林和他的同伴們都稱讚孔子為偉大的啟蒙思想家,還有一些北美作家均強調哲學對於中華文明的重要性,他們皆把中國描述為『哲學家的天堂』。[ Kiersten Claire Davis]

再者,萊登大學資料庫論文【亨利·戴維·梭羅的『道』與儒家思想轉化成超驗主義】,其中寫道:『孔子思想極大地影響了美國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超驗主義哲學家亨利·戴維·梭羅,以致它成為構建美國國家身份的重要元素。』[ Ross, Austin Bernard: The Dao of Henry David Thoreau, and the Transmutation of Confucian Thought into Transcendentalism. Leiden Repository, 2018] 請大家閱讀諸玄識文章【美利堅的緣起:依靠『複製華夏』而立國】

【乙】中國特質的現代英文和英語文學

第一、現代英文

牛津大學出版社介紹尤金妮婭的書【中國品味與英語的主體性……】稱:

在現代早期,約翰·韋伯John Webb, 1611–1672年……為徹底重組英語身份留出了空間;他把英語身份置換到華夏認同,將中國確立為語言品質的官方參照……。[ Taste for China: English Subjectiv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91.]

現代英語特性英文身份是在18世紀,通過解讀中國的方法而演變出來的……。『中國風』的文學與物質文化,在塑造新出現的英國審美觀念和文藝主體的過程中,皆起着核心作用。……在此期間的英國,中國物質文化的概念浸淫英國社會的各個方面,主導着新認識論和主客關係,最終重新定義英語的含義。[ A Taste for China.]

第二、英語文學

劍橋大學出版社發行的首爾大學教授恩暻閔的書【中國與英語文學現代性】,稱:『18世紀的英國文學自身、以及它的「英語」和「現代」,都是通過參與中國文化與歷史的討論來定義的』;『現代英語文學身份是被其他傳統和歷史——尤其是中國的——所塑造的。』[ Eun Kyung Min: China and the Writing of English Literary Modernity.]

尤金妮婭教授又說:『在那淫長的18世紀,英語文學依靠中國概念而產生它的「自我模式」;……然而,西方中心論之東方主義則掩蓋了中國文學融鑄成現代英語自身這一事實,但這確實是最深遠的影響之一。』[ Eugenia Jenkins ]

第三、『英國性』

尤金妮婭還認為:『到19世紀初,如果沒有「中國性」Chineseness概念,就不可能構想「英國性」Englishness。最能昭明「英國性」則是中國風——中國物質文化。』[ Eugenia Jenkins ]

中國風→中國性=英國性主體性?!愛丁堡大學的保羅·史蒂芬·納什著【英國文學裏的中國思想】詳述:

在1757—1785年間,中國因素呼喚出形形色色的英國觀念:心態、想像和信念等;……人們對於中國的理解,均被作家們揉合到社會話語和政治諷刺之中,以重新表達大眾輿論、哲學抱負和宗教爭論。該時期出現的多位英格蘭、愛爾蘭和蘇格蘭作家,無不把中國思想運用到他們的各種作品裏,諸如小說、戲劇、童話、譯文、旅行遊記和偽造的東方來信……。來自中國的新知識充盈於所有的文本中,辯證互動而追溯古代與追求現代;凡此,都被納入啟蒙的哲學與神學的辯論之中。……其主流作家包括亞瑟·墨菲Arthur Murphy、托馬斯·珀西Thomas Percy、奧利弗·戈德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約翰·貝爾John Bell和霍勒斯·沃爾波爾Horace Walpole,都用中國思想來幫助定義英國身份民族認同……。那時,英國加入了中國中心的全球市場……,而中國物品物質文化則是西方社會的特權標誌,並且在形成英語主體性中起着重要作用。……在18世紀的英國,中國風的文學被本土化,來作為規範性的國內生活的基礎;中國物質文化也變成了標準英國性normative Englishness的核心話語。……英國認同……則依靠各種『中國性』Chineseness作為英國本身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英國文學表明,中國和中國風的概念也能夠使英國獲得霸權地位……。中國物質文化在英國可以衡量一個人的鑑賞力與判斷力,因為它已融入英國文化,被說成是英語自身。[ Paul Stephen Nash: The Idea of China in British Literature, 1757 to 1785,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12.]

【丙】大英帝國的文化內涵竟是『中國性』

第一、商業帝國

伯明翰大學的凱特·史密斯寫道:

『中國風』,通過英國人對於中國款式產品的反應與態度,揭示了新出現的不列顛商業身份。大衛·波特的書【18世紀英國的中國品味】劍橋大學出版社,2010年……認為『中國風在建立英國身份中發揮了重要的文化效用。……它為英國人口提供了一個討論和構建民族通感的空間。……斯洛博達主張:通過時尚、模仿和創新,中國風的經濟原則成為日益商業化的英國的核心,……以致創建出一個兼具世界性與帝國性的英國民族身份;……亦即,英國作為一個全球性的商業實體,在文化上是回應和利用『中國風』,從而達成其民族共喻之結果。……另外,在18世紀的英國,中國風開啟了至關重要的審美意境;它作為關鍵的視覺與物質文化語言,塑造了現代社會的文化生活。[ Stacey Sloboda Chinoiserie, Manchester, U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72 pp.]

圖-19世紀的大英帝國:兼具海洋霸權、殖民帝國和商業帝國的『身份』

圖-19世紀的大英帝國:兼具海洋霸權、殖民帝國和商業帝國的『身份』

圖 19世紀的大英帝國:兼具海洋霸權、殖民帝國和商業帝國的『身份』

第二、『西表中裏』

關於不列顛帝國的『中國內涵』,波士頓馬薩諸塞大學教授斯洛博達寫道:

如果說,中國風在18世紀代表外國品味和特殊地位;那麼可以說,它在19世紀則成了英國審美和物質文化的基本組成部分。在那時的英國,中國風……在根本上塑造了從美學模仿、心理改變到民族身份的觀念;……這不僅是理解英國美學史的核心,而且對於不列顛帝國的文化構成也是至關重要的,……它創造了中國式的不列顛之視覺語言。……中國風,超越了無聲的裝飾美學的範圍,而直接說定了英國的新興帝國的身份;……不列顛從視覺上『複製中國』複製中國審美與物質文化,只不過在當時與帝國主義觀念相捆綁而已。……總而言之作為視覺語言的中國風。乃與塑造現代英國的文化力量密切相關。[ Stacey Loughrey Sloboda: Making China, 2009]

第三、國際化

英國『世界主義』是『天下觀』從惡的方面的展開。關於英國走向世界的文化資本,尤金妮婭教授寫道:

18世紀,英國通過『中國形態』反射出自身的世界主義民族cosmopolitan nation;它構成了西方中心論之東方主義的另一面,用於編造虛假的不列顛的主體性。中國形態不只是促使現代早期英國轉向全球文化思維的拉力之一,而且簡直就是英國文學成就、及其所反映的『世界主義』的基礎。對於不列顛的某些事來說,『中國』何止是另一個國家、帝國或文化,而是意味着新興的全球觀念;由此,英語必須用她的標準來衡量和檢驗。英國文字反映了和組合了各種各樣的中國概念,它們都是指向更廣泛的全球化和世界主義天下性的;在文學的效果上,中國品類陪伴着現代英語的出現,彼此和諧作用,而使英語投注更大的世界。換句話說,英語文學所歸因的中國物性之漢語風格,並非只是這些事物本身被引進於英國文化;而是,它意味着:如果沒有中國文化的概念,這些英語文學是不可想像的。把中國概念吸收進入英語主體,是不列顛能夠作為一個世界主義民族,全球伸張的文化路徑之一。[ Eugenia Jenkins ]

圖解-大英帝國藍色Vs蒙古帝國紅色

圖解-大英帝國藍色Vs蒙古帝國紅色

圖解 大英帝國藍色Vs蒙古帝國紅色

兩者看似大相逕庭,實則大同小異,甚至是一個模子鑄的——它們都是出自這樣一種的結果,即:中華文明『內在張力』的泛世界的突破與釋放。中華『人本人為』的世俗模式和『發明發展』的物質文化、以及『承載承傳』的知性文字,全面綻放,善惡俱爆。獨一無二的真文明越來越大地啟動『天下』,但在『被和諧』平天下之前,多為『無序妄動』老子曰:『不知常,妄作凶』,甚至是禍亂升級。『行於大道,唯施是畏。』真文明每前進一步都會導致和招致極大的憂患——遍天下之禍因亂源均順着『地理傾勢』,而向心聚爆。『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中華文明在其周期起伏、陰陽交替而邁向『大同』的過程中,派生『文明的子系』與『文明的天敵』。後者之最是兩個世界性的戰爭源——歷史上的『草原暴力』歐亞大草原:胡患胡騎和近現代的『海洋暴力』亞歐大陸兩端:西洋東洋,它們都是緣起於技術傳播和它所提升起來的『地緣戰略優勢』,再寄生於文明更吞噬之,披着文明的外衣而已。

同樣是基於母體文明的物質成就,蒙古帝國是一次性宣洩,然後轉入『蒙古和平』Pax Mongolica,最終被分化或同化;而歐美帝國的『和平』Pax Britannica and Pax Americana 則只是戰爭間歇,並且不斷地進行『暴力再生產』和戰爭升級,直到毀人毀己。根據湯因比的相關論述,可以斷定:西方霸權與蒙古帝國是同源、同構和同結果。第一,同源?湯因比說:如果不是文明中心中國的技術傳播,不可能出現征服性的大型戰爭。[ 【歷史研究】,第326頁。]第二,同構?湯因比說:就其文化內涵而言,英國及西方從中國引進了文官制度。[ 【展望二十一世紀】,第275頁。]第三、同結果?湯因比說: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自相殘殺之後,歐洲的海洋霸權則讓位於美國,後者必將像歷史長河中蒙古等軍事帝國一樣,轉瞬即逝、曇花一現,文明中心遂返回東亞。[ [英] 阿諾德·湯因比 著【人類與大地母親:一部敘事體世界歷史】徐波 等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2、31頁。]

【三】漢語文獻編成西方傳統

【甲】中國文學枝葉長出西方文學主幹

第一、民族文學

托馬斯·珀西(Thomas Percy, 1729—1811)的【英語古詩遺產】又譯【英詩輯古】堪稱英國國家身份、民族認同或大不列顛主體性的奠基作品1765年出版。它屬於作為古今西方文學種子的『五朵金花』——18世紀問世的經典版【荷馬史詩】與『莎士比亞』,加上民族文學『偽三部曲』——【英語古詩遺產】、【莪相詩集】奧西恩和【奧特朗托城堡】哥特小說。它們都是被運用中國式的語言、審美和哲理加工出來的。所以美國哲學家洛夫喬伊稱『浪漫主義起源於中國』。[ Arthur O. Lovejoy: The Chinese Origin of a Romanticism, 1955.]

儘管之前就存在冠名荷馬與莎士比亞的文本,但都是毫無文藝價值的粗劣贗品unrefined, vulgarity。[ Kirsti Simonsuuri: Homer's Original Geniu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p.72.]

西方文學史中的其他『古典、經典』,均由『五朵金花』所衍生,例如幾乎所有的西方史詩和童話都是按照『莪相模式』杜撰的。[ Greenwood Encyclopedia of Folktales and Fairy Tales: G-P, p.663.]

關於珀西的【英語古詩遺產】的緣起,彼得·基特森著【中國塑造浪漫主義】劍橋大學出版社,2013年寫道:

……中國書籍為【英語古詩遺產】提供了主要的準備,它們使珀西能夠把粗糙的『英國古本』經典化……。大衛·波特認為,珀西的中國文獻對於他的研究和他本人成為『世界文學的先驅』,皆是至關重要的。……珀西面對嘆為觀止的中國文化成就時,很有緊迫感;他要挽救自己的祖國,為新興的英國國家身份充實概念內涵,而奮鬥終生。[ Peter J. Kitson, p.31.]

第二、世界文學

珀西作為『英語世界文學的先驅』所基於的中國書籍是哪些呢?主要是他所編譯的【好逑傳】。更諷刺是,在半個多世紀後,這部中國傳統愛情小說又在很大程度上孵化出『德語世界文學』。西方學者寫道:

珀西翻譯出版了紳士言情小說【好逑傳】,在歐洲各地引起了廣泛關注。例如在德國,它使歌德發表宣言,稱:……思考世界文學的條件已經成熟。[ Yearbook of Comparative and General Literature, p.144.]

赫赫有名的『世界文學』Weltliteratur開始啟程,那是1827年,歌德宣佈了『世界文學的時代』。……促使歌德思考中文譯本的意義是有來歷的……。珀西的作品不僅構成了基本的世界文學檔案,而且還推動了後來被稱為歐洲浪漫主義的運動……。【好逑傳】並不屬於中國古代的規範文學,而是一部17世紀的才子佳人小說。它在歐洲廣受歡迎和尊敬,但最初很可能是作為語言學習而被翻譯成英文的。[ Simon During: An eighteenth-century origin of world literature (2016)]

比吉特·陶茨考證:『歌德改編的來自英語翻譯和評論的中國詩文,都已變成了他自己的語言,從而建立了互文融合的鏈條所有的德國知識分子都被捲入其中;由此,漢語文獻所表示的,不僅是特定的文化身份,而且是普遍的知識模式——後來被稱之為「世界文學」Weltliteratur。』[ China in the German Enlightenment, p.133.]

圖-歌德的『世界文學』

圖-歌德的『世界文學』

圖 歌德的『世界文學』

關於珀西的『世界文學』對美國的意義,哈佛大學校長查爾斯·艾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 1834—1926年說:

……麥克弗森出版的古詩莪相與珀西的【英語古詩遺產】形成強烈對比,珀西作品中的古詩做得低調和適度。我已經提到過,德國人從珀西的作品中獲益匪淺;對我國美國來說,我們完全可以說它已振興了我國詩歌。我認為現代任何一位有實力的詩人,都一定會驕傲地承認,他受過【英語古詩遺產】的恩澤。我知道我的朋友們正是如此;而且,就我自己來說,我很願意藉此公開宣佈我也是如此。[ 查爾斯·威廉·艾略特:【名著之前言與序言】,譯言協力,2014。]

【乙】明清話本衍變成英國傳統與身份

法國哲學家德裏達說:在萊布尼茨那裏,漢語是哲學寫作的『完美模型』;因此,『中文寫作概念起着一種「歐洲幻覺」的作用』。[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JHU Press, 2016, p.86.]

格拉斯哥大學的丹妮·林恩·格洛弗的專著【托馬斯·珀西選集與英國民族身份的發明】[ Thomas Percy: Literary Anthology and National Invention by Danni Lynn Glover, Glasgow University October 2017 ],它詳實道明:基於中國文學和史料,托馬斯·珀西虛構出一個史詩般的『英倫遺產』,竟然在文化上和政治上促成了現代英國大不列顛、大英帝國的國家身份與民族認同。摘錄如下:

珀西以編輯『古詩』換發其個人野心,他的『編輯哲學』是,從比實際存在更早的『古詩』中來合成英國國家身份。……『托馬斯·珀西選集』簡稱【選集】,它包括【好逑傳】、【中國札記】和【英語古詩遺產】等是作為英國身份的思想方式。……在1707年聯盟之後的該世紀裏,富有想像力的建設『文化英國』的,實質上就是【選集】;因此,【選集】是其民族國家文化的適合工具……。為了充分了解它們的作用、影響和意義,應該把珀西的書籍放在當時的語境——啟蒙運動和印刷文化——中進行研究……。珀西的不列顛概念是一個哥德式民族國家,他在審美品味上和政治理念上為這項工作提供的基礎。……珀西的詩歌暗示了英國本土天才的別樣起源。……珀西的中國文學所起的作用,是把『哥特』變成現代英國文化〔引者按:十年前出版的【約翰遜博士英語詞典】1755年把『哥特』定性為原始、野蠻和迷信。[ David Punter, the Gothic, p.3-4.]〕。珀西的譯著【好逑傳】和【中國札記】等作為一個根基,立於其上的結構『英國遺產』彰顯了建立民族國家的奮鬥精神;亦即,它為新興的不列顛民族找到了一個作為歷史開端的『固有遺產』。……珀西的譯著在理論上將英倫三島組合成唯一的民族身份……。作為在文化上建立民族國家的努力的結果,……被刊印的【好逑傳】和【中國札記】以及其他的中國文學,顯示英國在思想認知上的進步已達到東方的水準……。在【英語古詩遺產】裏,珀西立足於哥特主義,這是他早年通過研究中國和北歐材料而發展起來的。在這方面,我們認為珀西早年的中國譯著是作為【英語古詩遺產】的藍本,前者預示他的將來努力的方向,那就是:以建構歷史作為他的更大的文學與學術之使命。亦即,偉大的【英語古詩遺產】是從他早年的努力指中國譯著分離出來的。由此,這部偽書就為英國發明了一個『荷馬史詩傳統』。在18世紀,【好逑傳】譯本是中國文學為英國提供的一個時尚和創新的標杆,……它所衍生的【英語古詩遺產】是把如此潮流模式整然地轉到了英國本土。這意味着這樣一個謹慎配置:在文化上就能把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等區塊,納入一個整齊劃一的『政治主導身份』之中。『現在我們都是英國人British』,其根源是由【英語古詩遺產】的新英語的編碼表意與寫意,所產生的『英國性』Britishness,這就是『英國化』Anglicization的過程……。珀西的詩集超越其中國起源,製造英語文學身份。……【英語古詩遺產】的彰明昭著的『真諦』,就是為建立盎格魯觀念奉獻精神與內容;然而諷刺的是,它卻源於【好逑傳】……。珀西的有關中國文學的著作,表面上是致力於一種尊重傳統的敘述;但其深層意義則是,由基於前者的【英語古詩遺產】來宣示『哥德式構想的盎格魯—英吉利民族主義』……。檢查【好逑傳】作為定義『英國性』的文本框架,便發現,通過引進一種看似天懸地隔的文化,卻正是從這個古老文化中嬗變出『英國性』的!【選集】的功能是貢獻和支持構建英國的經典文學,也暴露其參與構建英國霸權主義。

以上蘇格蘭學者的漢學研究在某種意義上,不能不是否定『大不列顛、聯合王國』的合法性,從而就為蘇格蘭獨立提供了歷史依據。

圖-托馬斯·珀西的三部曲:【中國札記】左、【好逑傳譯本】中和【英語古詩遺產】 ...

圖-托馬斯·珀西的三部曲:【中國札記】左、【好逑傳譯本】中和【英語古詩遺產】 ...

圖 托馬斯·珀西的三部曲:【中國札記】、【好逑傳譯本】和【英語古詩遺產】

【丙】採擷華夏的現代話語和現代認同

第一、西方話語

之所以西方字母文字能夠成為其民族性與國際性『通用文字』,其主要原因是寄生於『漢字表意』和攝取了『中國話語』。波特教授說:『這是很清楚的,即隨着耶穌會士講述中國,許多新穎的思想也引進到歐洲;尤其是關於……書面文字的特性,被注入現代歐洲的文字話語。[ David Porter, p.34.]

尤金妮婭教授也說:『「中國風」作為審美價值從廣泛的英文話語的內部透露出來』;『中國物質文化被置於規範英文風格的核心話語之中』;『約翰·韋布所論中國文化及文字的理性與理想『已經深深地凝結在英文的政治話語之中』。[Eugenia Jenkins, 2014, p.141.]

此須解釋,現代西方話語體現着這樣一種『價值觀』,即它否定其餘世界的權利和傳統的;這就是『盜憎主人、盜亦有道』——西方的話語和價值以及知識、哲學、民主和人權等,差不多都是在現代早期取自中國,卻蛻變為文化霸權主義的工具!

第二、現代認同

【現代早期英格蘭的東方共鳴】一書稱:『在17—18世紀,聞名於世的中國智慧是西方的共同主題common topos』;『中國因素乃與英國構建其民族認同,發生共鳴』。[ Ladan Niayesh: Eastern Resonances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

大衛·波特認為:『中國風代表着「英國社會文化身份」。』[ STACEY SLOBODA Review ]『大衛·波特對「中國風」在英國的美譽的詳細描述,證實了在18世紀,由中國古典主義盛景所透露出的「奇異之美」monstrous beauty,是如何在這個西方國家產生了替代性的現代主義和主體身份的……。』[ Qing Encounters, Getty Publications, 2015, p.234.]

威斯敏斯特大學教授安妮·威查德寫道:

從1750年代開始,英國人對其所接納的優越的中國政治、藝術、經典和儒家美德,開始反過來嘲弄;對其所憧憬的中國的敬佩,被膨脹起來的帝國主義的鄙視東方所取代;最終是……鴉片戰爭。然而畢竟一個柔性化的中國……現在已經起到了產生一個強勢的英國民族身份的作用。[ Anne Veronica Witchard: Thomas Burke's Dark Chinoiserie, p.116.]

西方依靠中國文化塑造其國家與文化的身份認同之時,也是西方反華、反東方文明之始。大衛·波特評論[ Sinicizing Early Modernity: The Imperatives of Historical Cosmopolitanis.]:

幸虧耶穌會傳教士編譯中國資料,而嵌入歐洲部落,這才讓他們有了比其餘人類更多的有關語言、文學、歷史和政治等的知識……。珀西被中國數千年歷史的連續性及其文獻記載所震撼。……像其他許多歐洲人一樣,珀西偷偷地挪用中國元素,之後又極力否認之。作為英國文學傳統的標誌和浪漫主義的基礎作品,【英語古詩遺產】援引了古文獻,按照傳統中國士大夫的形象描寫『古代英國吟遊詩人』,呼喚出一個驕傲可敬的文化世系……。18世紀的英國民族主義借鑑中國模式創造了『英國文學遺產』,卻又掩蓋了這一事實。……就在英國人第一次樹立其民族身份的時候,就把他們的施主中央王國置於敵對和危險之中,並且破壞國際貿易和東方文化……。黑格爾把中國作為征服對象、而拒之於『世界歷史』之門外,也是一種過河拆橋的行為,企圖抹掉人們對於現代早期的國際化真相的記憶。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