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女,28歲,2015年4月22日穀雨初診。訴帶下量多1個月,加重1周。近1個月來帶下量增多,曾於西醫院檢查診斷為『陰道炎』,採用外用西藥治療(用藥不詳),效果欠佳,反覆發作,帶下量逐漸增加,遂來就診。刻下症:帶下量多、色黃、質黏,情急易怒,納食不香,偶有胸悶,小便色黃,大便不暢。檢查: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陰道分泌物塗片檢查示陰道清潔度III級。
辨證:本案患者性情急躁,肝鬱氣滯,郁久化火,肝鬱乘脾,水濕運化失司,濕與熱結,濕熱循經下注,損及任帶,則生帶下。濕熱內蘊則帶下色黃質黏;肝氣鬱結,則情急易怒;濕熱阻滯,氣機不暢,則有胸悶;濕熱中阻,脾失健運,則納食不香;小便色黃、大便不暢為濕熱下注之證。其病位在肝脾。證屬肝經鬱熱,濕熱下注。
診斷:(肝經鬱熱,濕熱下注型)帶下病(西醫稱為陰道炎)。
治法:疏肝解郁,清利濕熱。
方藥:【溫病條辨】三仁湯和【成方便讀】四妙丸加減:杏仁10g,生苡仁10g,白蔻仁10g, 柴胡10g,炒蒼朮10g,川牛膝10g,丹參30g,萊菔子10g,萆薢10g,白花蛇舌草30g,公英10g,木香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連服7劑,患者帶下有所減少,納食改善,二便轉調,仍偶有胸悶。效不更方,上加石菖蒲10g,鬱金10 g,豁痰活血,寬胸利氣。繼服14劑,諸症已除,偶有帶下量多,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濕熱不顯,仍有肝火,上方去萆薢、杏仁、白蔻仁、炒蒼朮,加入生白芍10g,赤芍10g,以柔肝清肝,囑服7劑,服法改為2日1劑,每2天服1劑藥,後未再診。
按:本案患者為濕熱下注的帶下病,故治以清利濕熱為主:①三仁湯為治療濕溫的主方,故選用杏仁以利上焦肺氣,氣化則濕亦化;白蔻仁燥濕健運中焦;生苡仁清利下焦濕熱,三焦並治。②濕熱下注,故配合四妙丸,選用蒼朮、川牛膝,直達病所,清利下焦。③肝鬱化火而致濕熱內盛,故用柴胡以行氣疏肝,以除病因,同時氣行則濕化,行氣利於化濕。④以萊菔子、公英、木香,祛痰清熱,健運脾胃,以助中焦運化。⑤伍入丹參以活血,濕瘀同治,利於濕除。(連志華 中國中醫科學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