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21|回覆: 0

[醫藥臨床] 吳鞠通治療黃疸、腫脹心法

[複製連結]
陸壽康 發表於 2020-4-13 22: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清代吳鞠通著【溫病條辨】,提倡三焦辨證,對溫病學說貢獻較大,故與葉天士、薛生白、王孟英世稱『溫病四大家』,即葉、薛、吳、王,已有不少文章對此做出評價。但對吳鞠通在雜病證治方面的經驗卻較少有人論述,故筆者以【吳鞠通醫案】【溫病條辨】為本,就吳鞠通有關雜病心法進行探討。

論黃疸陰陽轉化

黃疸病,吳鞠通曾將其附列於【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析其本義,顯然不屬濕溫之病,而是因黃疸多屬濕熱性質而類及之。

金匱要略】黃疸篇關於陰黃論述:『腹滿身萎黃,躁不得睡,屬黃家。』『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差,反極為難治。』『發於陰部其人必嘔;陽部,振寒而發熱。』

濕熱為黃的證治,吳鞠通除承襲【臨證指南】黃疸門按語及部分方藥外,對陰黃的論述尤有新義。吳鞠通認為陰黃一證,乃寒濕相搏,其治療原則是:『譬如卑監之土,須暴風日之陽,純陰之病療以辛熱無疑』。因此,常宗羅謙甫茵陳四逆湯之治,化裁運用,無不應手取效。他還就黃疸的陰陽轉化,作了頗有實踐心得的闡述。

關於黃疸的陰陽轉化,前人較多地論述陽黃轉為陰黃,如韓祇和【傷寒微旨】云:『病人三五日服下藥太過,虛其脾胃……脾土為陰濕所加』,可發為陰黃。羅謙甫【衛生寶鑑·醫驗紀述】指出,陰黃『得之,因時熱而多飲冷,加以寒藥過度』,因之『變陽為陰』,是屬『寒濕相合』而致。均未提及陰黃轉化為陽黃。對此,吳鞠通則作了專門論述,吳鞠通認為黃疸『間有始即寒濕,從太陽寒水之化』發為陰黃者;若『其人陽氣尚未十分衰敗,得燥熱藥數帖,陽明轉燥金之化而為陽證者,即從陽黃例治之』。根據吳鞠通所述,可知陰黃轉陽黃,一與病人體質因素有關(陽氣尚未十分衰敗),一與治療用藥有關(燥熱藥)。章虛谷指出:『六氣之邪有陰陽不同,其傷人也,又隨人身之陰陽強弱變化而為病。』也說明病邪從化與患者體質陰陽盛衰有關。

吳鞠通從臨證實踐出發,指出黃疸患者在陽氣未衰的前提下,通過溫陽燥濕,寒濕陰黃可轉化為濕熱陽黃,並從陽黃例治之。這一論述,雖主要是針對黃疸而言的,但其病因病機可以轉化的觀點,對正確認識雜病的陰陽、虛實、寒熱變化,並示人以『病隨人異,藥隨證轉』,是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另外,黃疸病濕邪之寒熱、陰陽從化,筆者認為也與患者的精神狀態、起居勞逸、飲食嗜好和發病季節等有關。筆者曾治部分膽汁瘀積性肝炎患者,初起表現為陽黃,其中有素體尚實者,後往往因勞倦過度或誤診手術等因素,而迅即轉為陰黃。用茵陳術附湯加味溫化燥濕,也有逐漸轉為陽證者,後改用清熱利濕按陽黃治之而愈。

周某,男,45歲,教師。兩年前因身目俱黃至某醫院內科、傳染病科診治,收院治療,經常規治療,黃疸指數半月余經久不退,身目黃色鮮明,小便呈茶色深黃,體溫正常,無明顯腹痛,時嘔,食慾差。會診要求家屬去上海進一步診治,初步以無痛性黃疸疑診為胰腺癌。至上海某三甲醫院外科收治,進行探腹手術,術中病理診為急性膽汁瘀積性肝炎,轉至肝科,黃疸已持續2月不退。經1個月西醫治療,黃疸指數等病理指標接近正常後出院。以後已有2次反覆,近日黃疸又見,持續半月余。曾用中藥加味一貫煎無效,要求我處方相助。

患者素體尚實,面目黃色晦暗,前額黧黑髮青,無精打采,愁容滿布,舌淡胖潤,上罩薄薄淺黃苔。問診全身無力,怕冷畏寒時嘔,食慾差,大便不成形,日2~3次,小便黃時而難,性功能減退。腹軟,肝腫大,無明顯壓痛,脈沉弦。

此病人初起表現面目黃色鮮明當為陽黃,因術誤(無痛性黃疸誤以為胰腺癌手術探查)、藥誤(慢性肝炎用一貫煎),延誤成陰黃(面色黃色晦暗、脈沉舌淡、病程久、虛寒證象)。故斷為脾腎虛虧,寒濕內生,而為陰黃。治以溫陽散寒,健脾除濕而退黃。處以茵陳術附湯加味。

用藥過程:茵陳蒿30克,白朮30克,蒼朮20克,黨參15克,制附子10克,丹參15克,黃連5克,甘草10克,茯苓15~30克,時而加乾薑、桂枝等。守方一個半月,待黃疸指數恢復正常,但見轉氨酶升高,且見各種濕熱證象,故斷為陰黃轉變為陽黃,藥隨證變,用茵陳五苓湯加平地木、垂盆草等,清熱利濕,又經一個半月治療而病情緩解。一般而言,陰黃轉陽較陽黃轉陰為緩慢,治療至少一月以上。肝為罷極之本,因此要求病人少欲,忌口,多休息,不時服用健脾除濕等中藥調理。

治腫脹開鬼門潔淨府

腫脹病證乃肺、脾、腎三髒為病。緣水為至陰,其本在腎;水化於氣,其標在肺;水惟畏土,其制在脾。其證以陽虛為多,正如景岳所謂:『陰中無陽,則氣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為腫。』【內經】有開鬼門、潔淨府、去菀陳莝的治則,仲景則概括為『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吳鞠通醫案】腫脹門所治陳姓案,法雖師承經旨,而用方頗其匠心,有別出心裁之妙。

該患者先自頭面腫起,然後全身浮腫,腹部脹大,滿腹青筋暴起,六脈沉弦而急,久治無效。繼則耳目失於聰明,口中血塊累累續出。吳鞠通先從鯉魚湯治,俾症狀減輕。其方用活鯉魚大者一尾,不去鱗甲不破肚,加蔥姜各一斤,水煮熟透,加醋一斤任服之。後宗【內經】『病始於上而盛於下,先治其上後治其下』,以開鬼門之劑,用麻黃60克、熟附子48克、甘草36克。囑其『得汗止後服,不汗再服,以得汗為度』。該方取麻黃開表發汗治肺,附子溫腎壯陽治腎,甘草補益中州治脾。因患者陽衰陰盛,氣化無力而汗不得出,乃復師仲景桂枝湯用粥發胃家汗法之意,用鯉魚湯與上方交替服用,鼓舞胃氣而始次第汗出,腰以上腫得退。然腰以下腫未得盡消,故吳鞠通宗潔淨府之旨,取五苓散溫陽化氣利小便,並加人參、肉桂,方用五苓散60克、肉桂12克、遼參10克,助陽益氣,俾陽氣布而陰邪除,元氣復而水道得通。然使腫勢盡消,繼以調理脾胃全功。

綜觀全案,初用溫經發汗,以治肺為主,兼顧少陰;繼用溫陽化氣以走膀胱,而亦顧及元氣、腎陽;終以調補脾胃收功。初、中、末三法,層次井然,時刻注重腎氣、胃氣。其方藥味少,藥量重,藥力峻,單刀直入。在用開鬼門法而汗不出時,吳鞠通亦不為所惑,仍堅持守方,且化裁變通,運用得體,既有一定法度可循,復有移步換形之妙,值得後學者借鑑。(陸壽康 北京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