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十年的臨床工作中,幾經修訂的『柔肝要方』治療因肝陰虛、血虛所致的各種不同疾病取效快捷,(『柔肝要方』發表在【中國中醫藥報】2013年1月28日名醫名方欄目第四版),今將該方的組成意義及不同疾病驗案整理如下。
因肝為柔髒,其性柔軟,柔:柔軟、柔和之意,是既不剛烈又不強頑,柔和剛是相對應的、協調的,又是相互制約的陰和陽的關係,這樣可以剛柔相濟。『柔肝』之意,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說明。
肝氣勇善怒、剛強暴躁,有『肝為剛髒』之說。【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說:『肝者,將軍之官』,在中醫臨證經常出現的肝陽上亢眩暈症,重則還會出現的肝風內動、角弓反張、四肢抽搐症,還有肝火上炎的目赤紅腫證等。這種性格剛強易怒,觸之即會傷陰、傷血、易怒上火的肝臟,從治療方面看不能應用寒苦直折清火,更不能應用香燥疏肝理氣,所以採用柔肝法,要以柔克剛,這也叫作『剛柔相濟』。
肝歸象於木,木的特徵形象是生長發展。五行學說將人體不同臟腑歸納為五種特徵的木,火,土,金,水,張景岳在其【類經】中曾說:『肝屬木,木曲直而柔,筋體象之』就因為這樣,我們制定了要用柔肝之法來順從肝體的曲直之性。吳氏吳瑭治療熱邪深入傷及厥陰(肝)陰血虧虛證,制定了復脈湯,一甲,二甲,三甲復脈湯,其中多以白芍、甘草、干地黃、龜板甘潤存陰,柔肝以治。
肝之母為腎水,其子為心火。水為陰,火為陽,木介於水火之中,肝以血為體,以氣為用,血屬陰,氣屬陽,故有『肝體陰用陽』之說,肝又為厥陰,其經脈行於人體的胸、脅、腹等陰部,又主藏血,肝之虛證又多見陰虛與血虛,因而稱『肝體陰』『用陽』,是指肝的功能活動是以肝氣為主,氣又屬陽,其病變多見氣偏盛的氣鬱,氣或橫逆犯脾,或上逆犯首,就因為肝具有其特有的生理與病理的特徵,所以制訂了這屬陰的肝體,以助陰為主,而應用柔肝法治療,肝體是得柔和則健無病。
以下為筆者編寫的柔肝證治歌訣:
肝體陰用陽特徵須記清,
體陰主要是肝內陰與血。
肝氣易鬱結才是指用陽,
或橫逆或化火最易炎上。
陰血兩者肝內總是虧傷,
內外婦科腫瘤常見臨床。
頭痛眩暈耳鳴氣會上揚,
雙眼乾澀重則可成夜盲。
身朝熱手足熱眠不着床,
女子月經量少周期延長。
常痛經血閉或是孕不上,
肝內體用關係而重辨證。
柔肝要方對證才會恰當,
甘溫平養陰血不可寒涼,
終達剛柔相濟才會安康。
幾十年對『柔肝要方』的應用,現作了藥物組成的調整如下:『柔肝要方』藥物組成(劑量為成人量)為:山茱萸20g,醋炙龜板20g,黃精15g,熟地黃30g,當歸12g,炒白芍15g,菟絲子20g,炙甘草10g,炒香附12g。
用法:水煎服或共研藥粉做蜜丸。
功效:柔潤肝體以養陰血,調和肝用以舒肝氣。
主治:本方應用非常廣泛,凡是因肝陰虛、血虛所導致的各種病症及腎陰虛所致的各種病症(因肝腎同源,肝腎同治),可包括在內、外、婦、眼及腫瘤的各科疾病,例如:高血壓、低血壓、貧血、各種紫癜、神經衰弱、神經頭痛、眩暈、耳鳴、糖尿病、慢性肝炎、肝硬化、乾燥綜合徵、乾眼症、眼底出血、月經不調、閉經、痛經、月經過少、不孕症等等。
加減:
偏腎陰虛:頭痛,耳鳴,可加肉蓯蓉、墨旱蓮、川芎、龍骨。
肝血虛至貧血:可加用阿膠、桑葚、川芎。
少寐:心悸加炒棗仁、夜交藤、合歡皮。
腰膝酸痛嚴重:可加川斷、寄生、狗脊、炒杜仲。
如肝腎陰虛又兼有痰濕盛或脾虛濕盛者:可加用炒山藥、蓮子肉、用以化濕不傷陰,養陰又不助濕。
雙目乾澀:加用菊花、枸杞、炒山藥。
典型案例一:柔潤肝陰治身熱
周某:女,45歲,北京市某軍干休所職工,2013年1月7日就診,5年前不明原因發熱,近3個月來加重,曾多次去醫院診治未效,做各項檢查,均未查出器質性病變,診時仍感周身灼熱,體溫正常,上午身熱輕,下午及晚上重,伴有手足心熱重,時有頭暈不清,周身無力,食慾可,二便正常。月經先期,可提前4~5天,色暗紅,第一天血量多,三天淨,平時白帶多,色白,舌質正常,苔薄白,脈沉。
病機:肝陰虛火旺。
治則:柔養肝陰,清降虛火。
處方:山茱萸20g,熟地30g,鱉甲30g,龜板30g,炒山藥30g,澤瀉12g,丹皮10g,地骨皮12g,枸杞子30g,菟絲子20g,女貞子20g,當歸12g,炒白芍12g, 茯苓12g,蓮子肉20g,煅龍牡各30g。7服,水煎服。
2013年 1月21日二診: 服藥後周身發熱明顯減輕,只有隔日下午身熱,片刻及過,頭暈基本消除,前方炒白芍改15g,7劑,水煎服。
2013年1月28日三診: 藥後周身發熱完全消除,其他症狀完全消失,六味地黃丸3盒善後。
典型案例二:柔肝養陰治眼病
張某,女,60歲。2015年12月4日就診。訴2015年11月26日,北京同仁醫院診斷為雙眼黃斑區異常,眼底出血,色素上皮病變性質,右眼黃斑囊性水腫。刻下:雙眼脹痛,乾澀,頭痛頭暈,視前有白色感,視物看不到整體,只能看到一半,大便正常,小便黃,脈沉細數,望之白睛渾濁不清,眼瞼暗,舌質色紅苔薄白。
診斷:視瞻昏渺(肝陰虧虛,虛火灼絡)。
治則:柔肝養陰,涼血明目。
方藥:龜板30g,熟地30g,山茱萸20g,當歸12g,炒白芍15g,炙甘草10g,菊花15g,枸杞20g,女貞子20g,丹皮10g,三葉青10g。10服,水煎服。
2015年12月15日二診:服藥後雙眼脹痛乾澀,頭痛皆減輕,但視物仍看不到整體,望之白睛、眼瞼、舌質如前,前處方加車前子20g,決明子12g,赤芍12g,水煎,14服。
2016年1月7日三診:服藥後以上各症明顯減輕,視物已能看到整體,但仍有模糊感,效不更方,前方30服。
2016年2月15日四診:藥後各種症狀基本消失,視物已清,仍以前處方30劑,囑湯藥服完後,可再服用杞菊地黃丸。
按語:此病屬於中醫眼科中視瞻昏渺病的範疇,西醫現時尚無特效藥治療。診為肝陰虛,虛火旺,故應用柔肝要方加減後肝得柔,陰得復,虛火降,故病得臨床治癒。(王玉生 山東省德州市中醫院 劉相君 北京岐黃弘醫堂中醫院 邱奕霏 北京弘醫堂中醫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