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讀過【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粉絲們一定都注意到過,醫聖張仲景在篇章命名時常加上『xx病脈證並治』這樣的後綴。在正文中,張仲景也時刻將脈診結果作為指導治療的重要因素,『脈xx者,法當xxx』是他闡釋疾病診療策略的常見句式。那麼,醫聖張仲景用脈診指導疾病診療的思想體系和治療模式是什麼?陳建國老師通過多年臨床對此總結了深刻實用的經驗。 我們先從兩個病例談起 第一個患者: 2019年11月,一位中年女性求診,主訴是反覆發作頭痛多年。表現為頭脹痛,伴有眼睛疼痛,羞光流淚,大約數小時發作一次,閉目休息會稍有緩解。多年來遍求中醫名家屢治而無寸效,抱着試試看的態度,邀余處方。 脈診後我處以越婢加半夏湯: 生麻黃15g,生石膏45g,清半夏9g,生薑10g,甘草6g,大棗15g。5劑,水煎服。 數日後患者主動發來信息,告知『我就吃了一劑藥就好了』『一天就好了』。
第二個患者: 患者,男,25歲,2019年12月4日初診,反覆發作頭痛10餘年。患者從上小學四年級時開始出現反覆發作性頭痛,主要表現為偏頭痛,發作頻繁,自訴『每年有300天以上都會出現頭痛』,受涼後會加重,睡眠多了或少了都會加重,多看手機也會加重,頭痛嚴重時會影響睡眠,每年需口服2~3瓶咖啡因控制,時有胃脘痞滿,余無他症。 脈診後我處以吳茱萸湯: 吳茱萸15g,北沙參15g,生薑15g,大棗20g。7劑,水煎服。 2019年12月18日複診,訴服上方後頭痛發作僅一次。 脈診後調方7劑後症已。
需要說明,作為一名中醫臨床醫生,在診治的大量患者中,大部分患者能取得滿意的療效是應該的,也是我們應該追求的主要目標,絕不可由於幾個療效滿意的病例就沾沾自喜。頭痛是常見病,之所以先舉出這樣兩個都是頭痛的病例,目的是要強調一個道理。 這兩個病例的主訴均為反覆發作的頭痛,開具的兩張處方分別為越婢加半夏湯和吳茱萸湯。請注意,這兩個病例的病機都判斷為『水飲內停而上逆』所致,但前者是一張下水(降)之方,後者是一張散水(升)之方,這是治療方向截然相反的治法,但均取得了滿意的療效。我可以斷言,如果實際調換兩張方應用,則絕對無效甚至病情會加重! 或有人問,同樣是頭痛,採取相反治療方向的依據是什麼呢?主要是脈診。 其實,即使這兩位患者的脈診表現也很相似,之所以有這樣的判斷,是因為我們在依據了一般的脈診知識外,還應用了一個並不為大多數人重視的中醫治病大法,這就是我們下面要講解的仲景陰陽脈法。 具體兩張方的應用依據,我們後文會詳解,領會了仲景陰陽脈法以後,相似情況下我們鑑別兩張方的應用就會非常簡單。 具體到這兩個病例涉及的兩張方,核心區別點為: 同為『水飲』病機,到底是治以『降』(下水),還是治以『升』(散水)? 『仲景陰陽脈法口訣』:氣血津液實證,獨分『左右陰陽』。實則『左升右降』,虛則『右升左降』。 對比左側和右側的寸脈,左側較右側更顯著者,用吳茱萸湯(左升),見圖2;右側較左側更顯著者用越婢加半夏湯(右降),見圖3,健康人脈圖見圖1。
健康人脈圖
吳茱萸湯脈證圖
越婢加半夏湯脈證圖
具體鑑別的操作其實非常簡單,臨床脈診時的感受區別也非常明顯。而這些認識並非所謂的臨床經驗,而是基於重要理論的臨床實踐,讀者也不必刻意記憶,唯有我們真正明白了這個大法,才能夠舉一反三、圓機活法。 此外,當我們面對一個邪盛正虛的疑難患者的時候,當下的治療究竟是應該扶正還是祛邪?同樣也可以根據這個大法來清晰地判斷。也就是說,仲景陰陽脈法既適用於常見病、常用方,也適用於疑難病,後文會細講。 下面我們就以這個大法為重點,對經方學術進行詳細闡釋。 大法:夫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 這是惜墨如金的張仲景另外又用了100餘字專門強調的大原則,由於太重要了,我們將全段原文置此感受和領會: 夫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夫如是,則神丹安可以誤發,甘遂何可以妄攻!虛盛之治,相背千裏,吉凶之機,應若影響,豈容易哉!況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須臾,視身之盡,不暇計日,此陰陽虛實之交錯,其候至微,發汗吐下之相反,其禍至速。而醫術淺狹,懵然不知病源,為治乃誤,使病者殞沒,自謂其分。至令冤魂塞於冥路,死屍盈於曠野,仁者鑒此,豈不痛歟! 請注意,這段文字裏面用了3個感嘆句,這是理性而嚴謹的醫聖張仲景把【傷寒論】正文中全部的4個感嘆句中的3個都用在了這裏,足見這是仲景絕無僅有地強調! 除此之外,共10卷22篇的【傷寒論】,仲景用了其中的7篇有餘來具體舉例以強調這個大法,篇名分別為: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辨可發汗病脈證並治、辨發汗後病脈證並治、辨不可吐、辨可吐、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辨可下病脈證並治。 在這7篇的起始,仲景還說了一句話:『夫以為疾病至急,倉卒尋按,要者難得,故重集諸可與不可方治,比之三陰三陽篇中,此易見也。又時有不止是三陰三陽,出在諸可與不可中也。』這裏面有兩層意思,第一,『倉卒尋按』提示我們這與脈診密切相關;第二,『又時有不止是三陰三陽』提示我們,這個大法涉及的範圍超越了三陰三陽辨證,是貫穿【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通用大法。 也許有學者會提出問題,認為【傷寒論】中的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及諸可不可各篇是否為仲景原文在學術界尚有爭議。實際上,這些篇章均是用仲景方論治,筆者查漢唐以前的中醫古籍,所有用仲景方論治者,除後世收錄仲景書的原文內容外,唯有【脈經】一書中有隻言片語,可見以上提出的各篇唯有出自仲景書。此外,筆者按照這個思想貫穿仲景書全文並結合臨床體會,這完全符合仲景學說的思想。 或許有人會問,這不就是告訴我們不要把汗法和下法混淆嗎?看起來也沒什麼特殊,怎麼可能是什麼大法呢? 這句原文確實屬於一看就好像明白了,但進一步思考,我們就會發現裏面還有諸多不太清晰的具體問題,比如: 什麼是陽盛陰虛、陽虛陰盛? 汗之、下之就是我們一般理解的汗法、下法嗎? 沒有導致『死』就一定不是誤治嗎? 陰陽的盛衰怎樣才能快速高效地診斷出來?
只有解決了以上問題,特別是與我們發掘的仲景陰陽脈法結合應用後,我們才會認識到,怪不得仲景如此強調這段文字,這確實是經方理論當中的一個大法。具體說來,我們也會在以下這些方面有全新的認識: 1.掌握貫穿【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的基本思想,真正把兩本書合二為一。 2.無論是常見病還是疑難病,我們能夠首先明確治療的方向。 3.實現仲景應用的脈證合參。 4.把仲景提示的病、脈、證、治思路貫穿起來。 常見病機代表方證的陰陽脈法(精簡版)
常見病機代表方證的陰陽脈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