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88|回覆: 0

[易學] 【周易正義】繫辭上傳詩解3易通天地至神生生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17 20:1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周易正義繫辭上傳詩解3易通天地至神生生
題文詩:
至易真情,情通天地,與天地准,故能彌綸,
天地之道.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知幽明故,
原始返終,知死生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
是故以知,鬼神情狀,無幽不通,情通有無.
與天地似,故不違之.知周萬物,道濟天下,
故不有過.真情遍在,旁行不流,樂天知命,
順道不憂.安土敦仁,故能博愛.易者範圍,
天地之化,自然無過,曲成萬物,微毫不遺,
通乎晝夜,幽明之道,無所不知,真情至神,
至神無方,至易無體.無形有情,至無而有.
一陰一陽,之謂曰道,至道至情,真情至善,
繼之者善,成之者性.仁者見之,謂之曰仁;
智者見之,謂之曰智.百姓日用,而不知也,
君子之道,鮮有能知.道顯諸仁,而藏諸用,
鼓萬物而,無心無跡,聖人真情,體道而行,
順通天下,盛德大業,至完備矣.大業富有,
盛德日新,生生謂易,成象謂干,效法謂坤.
極數知來,謂之曰占,通變謂事,陰陽不測,
謂之至神.變易不常,靡不體常,常易不變,
而能應變,真情自神.至神自生,生生不息.

【原文】(四)
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①。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②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③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④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⑤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⑥。
【易】與天地准,作【易】以准天地。
  [疏]正義曰:『辭也者,各指其所之』者,謂爻卦之辭,各斥其爻卦之之適也。若之適於善,則其辭善。若之適於惡,則其辭惡也。『【易】與天地准』者,自此已上,論卦爻辭理之義;自此已下,廣明【易】道之美。言聖人作【易】,與天地相准。謂準擬天地,則乾健以法天,坤順以法地之類是也。
  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幽明者,有形無形之象。死生者,終始之數也。
  [疏]正義曰:『故能彌綸天地之道』者,以【易】與天地相准,為此之故聖人用易,能彌綸天地之道,彌謂彌縫補合,綸謂經綸牽引,能補合牽引天地之道,用此易道也。『『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者,天有懸象而成文章,故稱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理也。『是故知幽明之故』者,故謂事也。故以用易道,仰觀俯察,知無形之幽,有形之明,義理事故也。『原始反終,故知生死之說』者,言用易理,原窮事物之初始,反覆事物之終末,始終吉凶,皆悉包羅,以此之故,知死生之數也。正謂用易道參其逆順,則禍福可知;用蓍策求其吉凶,則死生可識也。
  [疏]正義曰:『精氣為物』至『鮮矣』,此第四章也。上章明卦爻之義,其事類稍盡,但卦爻未明鬼神情狀。此章說物之改變而為鬼神,易能通鬼神之變化,故於此章明之。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精氣煙熅,聚而成物。聚極則散,而遊魂為變也。遊魂,言其游散也。
  [疏]正義曰:云:『精氣為物』者,謂陰陽精靈之氣,氤氳積聚而為萬物也。『遊魂為變』者,物既積聚,極則分散,將散之時,浮游精魂,去離物形,而為改變,則生變為死,成變為敗,或未死之間,變為異類也。
  是故知鬼神之情狀。盡聚散之理,則能知變化之道,無幽而不通也。
  [疏]『是故』至『情狀』。○正義曰:能窮易理,盡生死變化,以此之故,能知鬼神之內外情狀也。物既以聚而生,以散而死,皆是鬼神所為,但極聚散之理,則知鬼神之情狀也。言聖人以易之理面能然也。○注『知變化之道』。○正義曰:案下云『神無方』,韓氏雲自此以上皆言神之所為。則此【經】『情狀』是虛地之神。聖人極虛無之神,如變化之道,幽冥悉通,故能知鬼神之情狀。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德合天地,故曰相似。
  [疏]正義曰:天地能知鬼神,任其變化。聖人亦窮神盡性,能知鬼神,是與天地相似,所為所作,故不違於天地,能與天地合也。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知周萬物,則能以道濟天下也。
  [疏]正義曰:『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者,聖人無物不知,是知周於萬物。天下皆養,是道濟天下也。『故不過』者,所為皆得其宜,不有愆過,使物失分也。
  旁行而不流,應變旁通,而不流淫也。
  [疏]正義曰:言聖人之德,應變旁行,無不被及,而不有流移淫過。若不應變化,非理而動,則為流淫也。
  樂天知命,故不憂。順天之化,故曰樂也。
  [疏]正義曰:順天施化,是歡樂於天;識物始終,是自知性命。順天道之常數,知性命之始終,任自然之理,故不憂也。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安土敦仁者,萬物之情也。物順其情,則仁功贍矣。
  [疏]正義曰:言萬物之性,皆欲安靜於土,敦厚於仁。聖人能行此安土敦仁之化,故能愛養萬物也。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範圍者,擬范天地,而周備其理也。
  [疏]正義曰:范謂模範,圍謂周圍,言聖人所為所作,模範周圍天地之化養,言法則天地以施其化,而不有過失違天地者也。
  曲成萬物而不遺。曲成者,乘變以應物,不系一方者也,則物宜得矣。
  [疏]正義曰:言聖人隨變而應,屈曲委細,成就萬物,而不有遺棄細小而不成也。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通幽明之故,則無不知也。
  [疏]正義曰:言聖人通曉於晝夜之道,晝則明也,夜則幽也,言通曉於幽明之道,而無事不知也。自此以上,皆神之所為,聖人能極神之幽隱之德也。
  故神無方,而易無體。自此以上,皆言神之所為也。方、體者,皆繫於形器者也。神則陰陽不測,易則唯變所適,不可以一方、一體明。
  [疏]『故神』至『無體』。○正義曰:神則寂然虛無,陰陽深遠,不可求難,是無一方可明也。易則隨物改變,應變而往,無一體可定也。○注『自此以上』。○正義曰:自此以上,皆言神之所為者,謂從『神無方』以上,至『精氣為物』以下,【經】之所云,皆言神所施為。神者,微妙玄通,不可測量,故能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知周萬物,樂天知命,安土敦仁,範圍天地,曲成萬物,通乎晝夜,此皆神之功用也。作【易】者因自然之神以垂教,欲使聖人用此神道以被天下,雖是神之所為,亦是聖人所為。云『方體者,皆繫於形器』者,方是處所之名,體是形質之稱。凡處所形質,非是虛無,皆系著於器物,故云『皆繫於形器』也。云『神則陰陽不測』者,既幽微不可測度,不可測,則何有處所,是『神無方』也。云『易則唯變所適』者,既是變易,唯變之適,不有定往,何可有體,是『易無體』也。云『不可以一方一體明』者,解『無方』『無體』也。凡『無方』『無體』,各有二義。一者神則不見其處所云為,是無方也;二則週遊運動,不常在一處,亦是無方也。無體者,一是自然而變,而不知變之所由,是無形體也;二則隨變而往,無定在一體,亦是無體也。
(五)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善也;成之者,性也。①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②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干,效法之謂坤。③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④
  一陰一陽之謂道,道者何?無之稱也,無不通也,無不由也,況之曰道。寂然天體,不可為象。必有之用極,而無之功顯,故至乎『神無方,而易無體』,而道可見矣。故窮變以盡神,因神以明道,陰陽雖殊,無一以待之。在陰為無陰,陰以之生;在陽為無陽,陽以之成,故曰『一陰一陽』也。
  [疏]『一陰』至『謂道』。○正義曰:一謂無也,無陰無陽,乃謂之道。一得為無者,無是虛無,虛無是大虛,不可分別,唯一而已,故以一為無也。若其有境,則彼此相形,有二有不得為一。故在陰之時,而不見為陰之功;在陽之時,而不見為陽之力,自然而有陰陽,自然無所營為,此則道之謂也。故以言之為道,以數言之謂之一,以體言之謂之無,以物得開通謂之道,以微妙不測謂之神,以應機變化謂之易,總而言之,皆虛無之謂也。聖人以人事名之,隨其義理,立其稱號。○注『道者』至『一陽也』。○正義曰:云:『道者何?無之稱』者,此韓氏自問其道而釋之也。道是虛無之稱,以虛無能開通於物,故稱之曰道。云『無不通,無不由』者,若處於有,有則為物礙難,不可當通。道既虛無為體,則不為礙難,故曰『無不通』也。『無不由』者,言萬物皆因之而通,由之而有。云『況之曰道』者,比況道路以為稱也。『寂然無體,不可為象』者,謂寂然幽靜而無體,不可以形象求,是不可為象。至如天覆地載,日照月臨,冬寒夏暑,春生秋殺,萬物運動,皆由道而然,豈見其所營,知其所為?是『寂然無體,不可為象』也。云『必有之用,極而無之功顯』者,猶若風雨是有之所用,當用之時,以無為心,風雨既極之後,萬物賴此風雨而得生育,是生育之功,由風雨無心而成。是『有之用極,而無之功顯』,是神之發作動用,以生萬物,其功成就,乃在於無形。應機變化,雖有功用,本其用之所以,亦在於無也。故至乎『神無方,而【易】無體』,自然無為之道,可顯見矣。當其有用之時,道未見也。云『故窮變以盡神』者,神則杳然不測,千變萬化。聖人則窮此千變萬化,以盡神之妙理,故云窮變化以盡神。云『因神以明道』者,謂盡神之理,唯在虛無,因此虛無之神,以明道之所在,道亦虛無,故云『因神以明道』也。『陰陽雖殊,無一以待之』者,言陰之與陽,雖有兩氣,恆用虛無之一,以擬待之。言在陽之時,亦以為虛無,無此陽也。在陰之時,亦以為虛無,無此陰也。云『在陰為無陰,陰以之生』者,謂道雖在於陰,而無於陰,言道所生皆無陰也。雖無於陰,陰終由道而生,故言『陰以之生』也。『在陽為無陽,陽以之成』者,謂道雖在陽,陽中必無道也。雖無於陽,陽必由道而成,故言『陽以成之』也。道雖無於陰陽,然亦不離於陰陽,陰陽雖由道成,即陰陽亦非道,故曰『一陰一陽』也。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仁者資道以見其仁,知者資道以見其知,各盡其分。
  [疏]正義曰:『繼之者善也』者,道是生物開通,善是順理養物,故繼道之功者,唯善行也。『成之者性也』者,若能成就此道者,是人之本性。若性仁者成就此道為仁性,知者成就此道為知也。故云『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是仁之與知,皆資道而得成仁知也。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君子體道以為用也。仁知則滯於所見,百姓則日用而不知。體斯道者,不亦鮮矣?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始可以語至而言極也。
  [疏]『百姓』至『鮮矣』。○正義曰:『百姓日用而不知』者,言萬方百姓,恆日日賴用此道而得生,而不知道之功力也。言道冥昧不以功為功,故百姓日用而不能知也。『故君子之道鮮矣』者,君子謂聖人也。仁知則各滯於所見,百姓則日用不知,明體道君子,不亦少乎?○注『君子體道』至『極也』。○正義曰:『君子體道以為用』者,謂聖人為君子,體履於至道,法道而施政,則【老子】云『為而不宰,功成不居』是也。云『仁知則滯於所見』者,言仁知雖賢猶有偏,見仁者觀道謂道為仁,知者觀道謂道為知,不能遍曉,是滯於所見也。是道既以無為用,若以仁以知,則滯所見也。至於百姓,但日用通生之道,又不知通生由道而來,故云『百姓日用而不知』也。云『體斯道者,不亦鮮矣』者,是聖人君子獨能悟道,故云『不亦鮮矣』。云『故常無欲以觀其妙』者,引【老子·道經】之文,以結成此義。『無欲』謂無心,若能寂然無心無欲,觀其道之妙趣,謂不為所為,得道之妙理也。云『始可以語至而言極也』者,若能無欲觀此道之妙理,無事無為,如此,可以語說其至理,而言其極趣也。若不如此,不可語至而言極也。
  [疏]正義曰:『顯諸仁』至『之門』,此第五章也。上章論神之所為,此章廣明易道之大,與神功不異也。
  顯諸仁,藏諸用,衣被萬物,故曰『顯諸仁』。日用而不知,故曰『藏諸用』。
  [疏]正義曰:『顯諸仁』者,言道之為體,顯見仁功,衣被萬物,是『顯諸仁』也。『藏諸用』者,謂潛藏功用,不使物知,是『藏諸用』也。
  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萬物由之以化,故曰『鼓萬物』也。聖人雖體道以為用,未能全無以為體,故順通天下,則有經營之跡也。
  [疏]『鼓萬物』至『同憂』。○正義曰:言道之功用,能鼓動萬物,使之化育,故云『鼓萬物』。聖人化物,不能全無以為體,猶有經營之憂;道則虛無為用,無事無為,不與聖人同用,有經營之憂也。○注『聖人雖體以為用』。○正義曰:云『聖人雖體道以為用』者,言聖人不能無憂之事。道則無心無跡,聖人則亦無心有跡,聖人能體附於道,其跡以有為用。云『未能全無以為體』者,道則心跡俱無,是其全無以為體;聖人則無心有跡,是跡有而心無,是不能全無以為體。云『故順通天下,則有經營之跡』者,言聖人順通天下之理,內則雖是無心,外則有經營之跡,則有憂也。道則心跡俱無,無憂無患,故云『不與聖人同憂』也。
  盛德大業,至矣哉!夫物之所以通,事之所以理,莫不由乎道也。聖人功用之母,體同乎道,盛德大業,所以能至。
  [疏]正義曰:聖人為功用之母,體同於道,萬物由之而通,眾事以之而理,是聖人極盛之德,廣大之業,至極矣哉!於行謂之德,於事謂之業。
  富有之謂大業,廣大悉備,故曰『富有』。
  [疏]正義曰:自此已下,覆說『大業』『盛德』,因廣明易與乾坤,及其占之與事,並明神之體,以廣大悉備,萬事富有,所以謂之『大業』。
  日新之謂盛德。體化合變,故曰『日新』。
  [疏]正義曰:聖人以能變通體化,合變其德,日日增新,是德之盛極,故謂之盛德也。
  生生之謂易,陰陽轉易,以成化生。
  [疏]正義曰:生生,不絕之辭。陰陽變轉,後生次於前生,是萬物恒生,謂之易也。前後之生,變化改易。生必有死,易主勸戒,獎人為善,故云生不雲死也。
  成象之謂干,擬乾之象。
  [疏]正義曰:謂畫卦成乾之象,擬乾之健,故謂卦為干也。
  效法之謂坤,效坤之法。
  [疏]正義曰:謂畫卦效坤之法,擬坤之順,故謂之坤也。
  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物窮則變,變而通之,事之所由生也。
  [疏]正義曰:『極數知來之謂占』者,謂窮極蓍策之數,豫知來事,占問吉凶,故云『謂之占』也。『通變之謂事』者,物之窮極,欲使開通,須知其變化,乃得通也。凡天下之事,窮則須變,萬事乃生,故云『通變之謂事』。
  陰陽不測之謂神。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為言,不可以形詰者也,故曰『陰陽不測』。嘗試論之曰:原夫兩儀之運,萬物之動,豈有使之然哉!莫不獨化於大虛,欻爾而自造矣。造之非我,理自玄應;化之無主,數自冥運,故不知所以然,而況之神。是以明兩儀以太極為始,言變化而稱極乎神也。夫唯知天之所為者,窮理體化,坐忘遺照。至虛而善應,則以道為稱。不思而玄覽,則以神為名。蓋資道而同乎道,由神而冥於神也。
  [疏]『陰陽』至『謂神』。○正義曰:天下萬物,皆由陰陽,或生或成,本其所由之理,不可測量之謂神也,故云『陰陽不測之謂神』。○注『神也者』至『神也』。○正義曰:云『神也者,變化之極』者,言神之施為,自將變化之極以為名也。云『妙萬物而為言』者,妙謂微妙也。萬物之體,有變象可尋,神則微妙於萬物而為言也,謂不可尋求也。云『不可以形詰』者,杳寂不測,無形無體,不可以物之形容所求而窮語也。云『造之非我,理自玄應』者,此言神力也。我,謂宰主之名也。言物之造作,非由我之宰主所為,其造化之理,自然玄空相應,而自然造作也。云『是以明兩儀以太極為始』者,言欲明兩儀天地之體,必以太極虛無為初始,不知所以然,將何為始也?云『言變化而稱極乎神』者,欲言論變化之理,不知涯際,唯『稱極乎神』,神則不可知也。云『夫唯知天之所為者,窮理體化,坐忘遺照』者,言若能知天之所造為者,會能窮其物理,體其變化,靜坐而忘其事,及遺棄所照之物,任其自然之理,不以他事繫心,端然玄寂,如此者,乃能知天之所為也。言天之道亦如此也。『坐忘遺照』之言,事出【莊子·大宗師】篇也。云『至虛而善應,則以道為稱』者,此解道之目也。言至極空虛而善應於物,則乃目之為道,故云『則以道為稱』。云『不思而玄覽,則以神為名』者,謂不可思量而玄遠,覽見者乃目之為神,故云『則以神為名』也。云『蓋資道而同乎道』者,此謂聖人設教,資取乎道,行無為之化,積久而遂同於道,內外皆無也。云『由神而冥於神也』者,言聖人設教,法此神之不測,無體無方,以垂於教,久能積漸,而冥合於神,不可測也。此皆謂聖人初時雖法道法神以為無,體未能全無,但行之不已,遂至全無不測,故云『資道而同於道,由神而冥於神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