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25|回复: 0

[儒家学说] 《颜氏家训》卷6风操篇诗解1礼经圣教世事变改节度承行名讳斟酌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10-28 13: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颜氏家训》卷6风操解1礼经圣教世事变改节度承行名讳斟酌
题文诗
吾观礼经,圣人之教:箕帚匕箸,咳唾唯诺,
执烛沃盥,皆有节文,亦为至矣.但既残缺,
非复全书;有所不载,世事变改,学达君子,
自为节度,相承行,故世号士,大夫风操.
家门颇有,不同所见,互称长短;然其阡陌,
亦自可知.昔在江南,目能视见,耳能听闻;
蓬生麻中,不劳翰墨.汝曹生,戎马之间,
闻,之所不晓,故聊记录,传示子孙.
记有:见似目瞿,闻名心瞿.有所感触,
侧怆心眼,若在从容,平常之地,幸须申情.
必不可避,亦当忍之,犹如伯叔,兄弟酷类,
先人可得,终身肠断,与之绝耶?礼记曰:
临文庙中,不讳君所,无私讳也.盖知闻名,
须有消息,不必期于,颠沛而走.梁世谢举,
甚有声誉,闻讳必哭,为世所讥.有臧逢世,
臧严之子,笃学修行,不坠门风,孝元经牧,
江州遣往,建昌督事,郡县民庶,竞修笺书,
朝夕辐辏,几案盈积,书严寒,对之流涕,
不省取记,多废公事,物情怨骇,以不办还.
此并过事.近在扬都,有一士人,讳审而与,
氏交厚,与其书,名而不姓,此非人情.
《原文》全文
吾观《礼经》,圣人之教:箕帚匕箸,咳唾唯诺,执烛沃盥,皆有节文,亦为至矣。但既残缺,非复全书;其有所不载,及世事变改者,学达君子,自为节度,相承行之,故世号士大夫风操。而家门颇有不同,所见互称长短;然其阡陌,亦自可知。昔在江南,目能视而见之,耳能听而闻之;蓬生麻中,不劳翰墨。  汝曹生于戎马之间,视听之所不晓,故聊记录,以传示子孙。  《礼》曰:“见似目瞿,闻名心瞿。”有所感触,侧怆心眼,若在从容平常之地,幸须申其情耳。必不可避,亦当忍之,犹如伯叔、兄弟,酷类先人,可得终身肠断与之绝耶?又“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君所无私讳”。盖知闻名须有消息,不必期于颠沛而走也。梁世谢举,甚有声誉,闻讳必哭,为世所讥。又有臧逢世,臧严之子也,笃学修行,不坠门风,孝元经牧江州,遣往建昌督事,郡县民庶,竞修笺书,朝夕辐辏,几案盈积,书有称“严寒”者,必对之流涕,不省取记,多废公事,物情怨骇’,竟以不办而还。此并过事也。  近在扬都,有一士人讳审,而与沉氏交给周厚,沉与其书,名而不姓,此非人情也。
《原文》6.1
吾观《礼经》,圣人之教:箕帚匕箸①,咳唾唯诺②,执烛沃盥③,皆有节文④,亦为至矣。 但既残缺,非复全书;其有所不载,及世事变改者,学达君子,自为节度⑤,相承行之,故世号士大夫风操。 而家门⑥颇有不同,所见互称长短;然其阡陌⑦,亦自可知。 昔在江南,目能视而见之,耳能听而闻之;蓬生麻中⑧,不劳翰墨⑨。 汝曹生于戎马之间,视听之所不晓,故聊记录以传示子孙。【注释】
①箕帚:畚箕和扫帚。 亦指以箕帚扫地。
②咳唾:咳嗽吐唾液。 唯诺:应答。 此句本于《礼记.内则》:在父母舅姑之所,“不敢哕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视,不敢唾演”。 又《礼记.曲礼上》:“抠衣趋隅,必慎唯诺。”
③执烛:手持蜡烛。 《礼记.少仪》:“执烛不让,不辞,不歌。”古人饮酒之礼,宾主互让,相互辞谢,又各自歌咏以见意。 执烛者不得兼为之。 沃盥:浇水洗手。 《礼记.内则》:“进盥,少者奉橥,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问所欲而敬进之。”此指为长辈洗手应遵循的礼仪。
  ④节文:谓制定礼仪,使行之有度。
  ⑤节度:规则,法则。
  ⑥家门:犹今言家庭。
  ⑦阡陌:喻途径,门路。
  ⑧蓬生麻中:《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⑨“不劳”句:与上句文义不贯,王利器《集解》谓:“抑或'翰墨’是'绳墨’之误,言蓬生麻中,不劳绳墨而自直,即不扶自直之意也。”译文从之。 绳墨,木工画直线用的工具。
  【译文】
我看《礼经》上讲的都是圣人的教诲:在长辈面前如何使用畚箕扫帚,进餐时如何使用匙子和筷子,咳嗽、吐痰应该注意什么,如何使应答得当,如何持烛照明、以礼待客,以及如何端盆送水侍奉长辈盥洗等等,这种种事项的礼仪,都有明确的规范,说得已经非常完备了。 但是此书已经残缺,不再是完整的本子;而且有一些礼仪规范,书上并未记载,有些则需根据世事的变迁而作相应的调整,于是博学通达之士便自己拟定了规范,递相沿袭,予以施行,所以世人就称之为士大夫风度节操。 然而各个家庭的情况颇有不同之处,对这些礼仪规范的看法也各有长短。 不过,基本脉络也还是可以知道的。
从前我在江南的时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早已耳濡目染,就像蓬蒿生长在大麻之中,用不着依靠绳墨也长得很直一样。 你们生于兵荒马乱的年代,对这些礼仪规范自然是看不见也听不到的。 所以我姑且将它们记录下来,用以传示子孙后代。
《原文》6.2
   《礼》云:“见似目瞿,闻名心瞿。”① 有所感触,恻怆心眼;若在从容平常之地,幸须申其情耳。 必不可避,亦当忍之;犹如伯叔兄弟,酷类先人,可得终身肠断,与之绝耶? 又:“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君所无私讳。”② 益知闻名,须有消息③,不必期于颠沛而走也④。 梁世谢举⑤,甚有声誉,闻讳必哭,为世所讥。 又有臧逢世,臧严⑥之子也,笃学修行,不坠门风;孝元⑦经牧江州,遣往建昌⑧督事,郡县民庶,竞修笺书⑨,朝夕辐辏⑩,几案盈积,书有称“严寒”者,必对之流涕,不省⑪取记,多废公事,物情⑫怨骇,竟以不办⑬而退。 此并过事也。
  【注释】

①“见似”二句:瞿,惊貌;惊视貌。 此二句语出《礼记.杂记下》:“免丧之外,行于道路,见似目瞿,闻名心瞿。”郑玄注:“似谓容貌似其父母,名与亲同。”

  ②“临文”三句:出自《礼记.曲礼上》。 意指见诸文字时,不应因避家讳而改换文字,致使失去事物原貌;在宗庙里祭祀时,对被祭者的晚辈不用避讳;在君王面前也不应避自己先人的名讳。

  ③消息:斟酌。 本书《文章》篇有:“当务从容消息之”;《书证》篇有“考校是非,特需消息”,均作“斟酌”用。

  ④颠沛:困顿窘迫。 此处形容闻先人名讳而避之唯恐不及的窘态。 走:谓避匿。

  ⑤谢举:南朝梁人。 字言扬。 出身名门,幼好学,善清言,与其兄谢览齐名。 事见《梁书.谢举传》。

  ⑥臧严:南朝梁人。 《梁书.文学传):“臧严字彦威……幼有孝性,居父忧以毁闻。 孤贫勤学,行止书卷不离于手。”其子臧逢世事迹,不见于史传,本书《勉学》篇称其精于《汉书》。

  ⑦孝元:即梁元帝萧绎。 江州:州名。梁朝时治所在湓口(今江西九江)。 萧绎出任江州刺史时为大同六年(540)。 事见《梁书.元帝纪》。

  ⑧建昌:梁时江州属县,属豫章郡。

  ⑨笺书:指书信。

  ⑩辐辏:集中,聚集。 辐本是古时车轮中凑集于中心 上的直木,类似今日自行车之车条。 辏则指辐条内端聚集于 上。

  ⑪省:察看。这里指观看,阅览。 记:公牍,信札。

  ⑫物情:人情。 物有人义,如“待人接物”,人、物同义;“恐遭物议”,即众人之议也。

  ⑬不办:无能,不称职。

  【译文】
     《礼记》上说:“见到容貌与自己已故父母相似的人,听到与自己已故父母相同的名字,都会惊惧不安。”这是因为心中有所感触,引发了深藏心底的悲伤。 如果是在悠闲舒缓的平常地方碰到此类事,或许应该把这种情感渲泄出来。 如果实在回避不了的,也应当忍一忍。 比如自己的叔伯、兄弟,相貌酷似已故的父亲,难道你能因此而一辈子伤心断肠、永远断绝与他们的交往吗? 《礼记》又说:“读写文章时不用避讳;在宗庙祭祀时不用避讳;在国君面前说话时不避私讳。”这就使我们更加明白:在听到与已故父母相同的名字时,必须先斟酌一下自己该取何种态度,而没有必要狼狈不堪地急于趋避。
梁朝有个谢举,很有声誉,但他一听到别人称呼自己父母的名字必定要哭,因此遭到世人的讥笑。 还有一个臧逢世,是臧严的儿子,为人勤奋好学,修养品行,不败坏自家门风。 梁元帝担任江州刺史的时候,派他到建昌督察公事。 当地郡县的民众竞相给他写来书信,从早到晚聚集到官署,案桌上公牍和信札堆积如山。 可是这位臧逢世在处理公务时,只要见到文书中有提及“严寒”二字的,他就要伤感流泪,无心审阅文牍,因此经常耽误公事。人们对此深感惊异和不满,臧逢世终因不称职而被罢免。 上述二人的做法都太过份了。

  《原文》6.3
  近在扬都①,有—士人讳审,而与沈氏交结周厚②,沈与其书,名而不姓,此非人情也。
  【注释】

  ①扬都:南北朝时习称建康(今江苏南京)为扬都。

  ②周厚:亲密深厚。

  【译文】

  近年在扬都,有一位读书人忌讳“审”字,他与一位姓沈的人交情深厚。 姓沈的人给他写信,只署名字而不署姓氏,这就不合人之常情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