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74|回復: 0

[儒家学说] 【颜氏家训】卷18音辞篇诗解3莒矩不同好恶心物焉有两义邪者疑词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1-11 10:3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颜氏家训】卷18音辞篇诗解3莒矩不同好恶心物有两义邪者疑词
题文诗:
北音多以,举莒为矩;李季节云:齐桓公与,
管仲谋于,台上伐莒,东郭牙见,桓公口开,
不闭故知,所言者莒.然则莒矩,必不同呼,
此知音.夫物体也,自有精粗,谓之好恶;
人心也者,有所去取,谓之好恶.此音见于,
葛洪徐邈.河北学士,读尚书云,好生恶杀.
一论物体,一就人情,殊不通矣.甫者男子,
之美称也,古书,假借为父;北人遂无,
一人呼甫,亦所未喻.唯管仲与,范增之号,
须依字读.案诸字书,焉者鸟名,或云语词,
音于愆反.自葛洪之,要用字苑,分焉音训:
若训何安,于愆反,于焉逍遥,得仁,
之类是也;若送句末,及助词当,音矣愆反,
故称龙焉,有民人焉,之类是也.江南至今,
行此分别,昭然易晓;河北,混同一音,
虽依古读,不可行.邪者未定,疑问.
左传:鲁君有罪,于鬼神邪?庄子:
天邪地邪?汉书:是邪非邪?之类是也.
而北人者,即呼为也,亦为误矣.难者:
系辞乾坤,易门户邪?此又为,未定辞乎?
答曰为尔!上先标问,下方列德,以折之耳.【原文】
北人之音,多以"举"、"莒"为"矩";唯李季节云:"齐桓公与管仲于台上谋伐莒,东郭牙望见桓公口开而不闭,故知所言者莒也。然则莒、矩必不同呼[1]。"此为知音矣。
【注释】[1]呼:音韵学名词。汉语音韵学家依据口、唇的形态将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合称四呼。

【译文】
北方人的语音,大多把"举"、"莒"读为"矩"。只有李季节说:"齐桓公和管仲在台上商议攻伐莒国,东郭牙看见齐桓公的嘴是张开而不是闭拢,所以知道齐桓公所说的是莒国。这样看来莒、矩一定有开口合口的区别。"这就是通晓音韵的人了。

【原文】
夫物体自有精粗,精粗谓之好恶[1];人心有所去取,去取谓之好恶[2]。此音见于葛洪、徐邈[3]。而河北学士读【尚书】云好生恶杀。是为一论物体,一就人情,殊不通矣。
【注释】
[1]好恶:好和坏的意思。卢文瘫曰:"好、恶并如字读。"[2]好恶:喜爱和讨厌的意思。[3]此音见于葛洪、徐邈:指第二个"好恶"的读音见于葛洪、徐邈的音韵学著作。

【译文】
器物自身有精致或粗糙的分别,这种精致或粗糙就称之为好或恶;人的感情对某样事物有所弃取,这种弃取的态度称之为好或恶。这后一个"好、恶"的读音见于葛洪、徐邈的撰著。而河北地区的读书人读【尚书】的时候却读作"好(呼皓切)生恶(乌各切)杀"。这样,读音取了评论器物精致或粗糙的读音,而意思却是表达感情弃取的意思,就太说不通了。

【原文】
甫者,男子之美称,古书多假借为父字;北人遂无一人呼为甫者,亦所未喻。唯管仲、范增之号,须依字读耳。案:诸字书,焉者鸟名,或云语词,皆音于愆反。自葛洪要用字苑分焉字音训:若训何训安,当音于愆反,『于焉逍遥』,『于焉嘉客』,『焉用佞』,『焉得仁』之类是也;若送句及助词,当音矣愆反,『故称龙焉』,『故称血焉』,『有民人焉』,『有社稷焉』,『托始焉尔』,『晋、郑焉依』之类是也。江南至今行此分别,昭然易晓;而河北混同一音,虽依古读,不可行于今也。
【译文】『甫』是男人的美称,古代的书中多假借为『父』字;北方人竟然没有一个人把它读作『甫』的,也不知道二者之间的关系。唯有管仲、范增二人的名号需要按照『父』字来读。                       
根据考证:诸多字书都认为『焉』是鸟的名字,也有的人说是虚词,都注音为『于愆反』。从葛洪的【要用字苑】开始,才将焉的注音和意义进行区分:如果训诂成『何』或者『安』,就当注音成『于愆反』,『于焉逍遥』『于焉嘉客』『焉用佞』『焉得仁』这一类的句子就是这样;如果是用在句末当助词,就当注音成『矣愆反』,『故称龙焉』『故称血焉』『有民人焉』『有社稷焉』『托始焉尔』『晋、郑焉依』这一类句子就是这样。江南地区至今仍通行这种分别,意思明显很好理解;但黄河以北的人把这两种读音混为一个音,虽说是依照古代的读法,但不能在当今通行。【原文】
邪者,未定之词。【左传】曰:"不知天之弃鲁邪?抑鲁君有罪于鬼神邪[1]?"【庄子】云:"天邪地邪[2]?"【汉书】云:"是邪非邪[3]?"之类是也。而北人即呼为也,亦为误矣。难者曰:"【系辞】云:'乾坤,【易】之门户邪?'此又为未定辞乎?"答曰:"何为不尔!上先标问,下方列德[4]以折之耳。" 【注释】
[1]以上二句见【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第二句末邪字未见。二句意思是说:"不知是上天抛弃鲁国呢?还是鲁君得罪了鬼神呢?"[2]天邪地邪:是天呢,还是地呢?[3]是邪非邪:是对呢,还是不对呢?[4]列德:阐明阴阳之德。

【译文】
邪,是表示疑问的词。【左传】说:"不知天之弃鲁邪?抑鲁君有罪于鬼神邪?"【庄子】说:"天邪?地邪?"【汉书】说:"是邪?非邪?"这类"邪"字都是这种用法。而北方人就把它读成"也",这是错误的。责难我的人说:"【周易·系辞】说:'乾坤,【易】之门户邪?'这个'邪'也是表示疑问的词吗?"我回答说:"为什么不是!上面先标明疑问,下面才阐明阴阳之德的道理以作出结论。"

【原文】
江南学士读【左传】,口相传述,自为凡例[1],军自败曰败,打破人军曰败。诸记传未见补败反,徐仙民读【左传】,唯一处有此音,又不言自败、败人之别,此为穿凿耳。
【注释】[1]凡例:通例,章法。

【译文】
江南地区的学者读【左传】,是用口相互传述,自订章法,自家军队失败说成败(蒲迈反),打败别的军队说成败(补败反)。各种传记中也未看见注音为补败反,徐邈所读的【左传】,只有一处注了这个音,又不说明自败、败人的区别,这就显得有些牵强附会了。

【原文】
古人云:"膏粱[1]难整。"以其为骄奢自足,不能克励[2]也。吾见王侯外戚,语多不正,亦由内染贱保傅[3],外无良师友[4]故耳。梁世有一侯,尝对元帝饮谑[5],自陈"痴钝",乃成"飔[6]段",元帝答之云:"飔异凉风,段非干木。"谓"郢州"为"永州",元帝启报简文,简文云:"庚辰吴入,遂成司隶。"如此之类,举口皆然。元帝手教诸子侍读,以此为诫。
【注释】[1]膏粱:精美食物。[2]克励:刻苦自励。[3]保傅:古代保育、教导太子等贵族子弟及未成年帝王、诸侯的男女官员,统称为保傅。[4]友:协助,帮助。[5]饮谑:饮酒戏谑。[6]飔(sī):凉风。

【译文】古人说:"膏粱子弟其性难正。"是因为他们骄横奢侈自我满足,不能够克制私欲,力求上进。我看见那些王侯外戚,语音大多不纯正,也是由于内受下贱保傅的熏染,外无良师协助的缘故。梁朝有一位侯王,曾经与梁元帝一起饮酒戏谑,他自称"痴钝",却说成"飔段",梁元帝戏答他说:"飔不同于凉风,段也不是干木。"他又把"郢州"说成"永州",梁元帝把此事告知简文帝,简文帝说:"庚辰日吴人进入郢都的郢,却成了后汉的司隶校尉鲍永的永。"像这一类例子,这位侯王张口就是。梁元帝亲自教授几位儿子的侍读,就以这位侯王的错讹为诫。

【原文】
河北切攻字为古琮,与工、公、功三字不同,殊为僻[1]也。比世有人名暹,自称为纤;名琨,自称为衮;名洸,自称为汪;名砣,自称为獡。非唯音韵舛错,亦使其儿孙避讳纷纭[2]矣。
【注释】[1]僻:差错。[2]纷纭:盛多、杂乱的样子。

【译文】
河北地区的人反切攻字为古琮,与工、公、功三字的读音不同,这是大错。近代有一个人名为暹,他自称为纤;有一个人名为琨,他自称为衮;有一个人名为洸,他自称为汪;有一个人名为砣,他自称为獡。不仅音韵有错讹,也使他们的儿孙辈在避讳时纷繁杂乱,不知如何依从。

【评析】【音辞】篇主要讲述了语言和音韵方面的有关内容。作者认识到各地方音、方言的差异是一种自然现象,并认为这种差异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同时指出南北方语言存在的差异。颜之推要求自己的子女不要受方言的影响,从小养成正确发音的习惯,这样有助于避免出现错误。而且他告诫子女:对于知识的学习,要实事求是,没有考证的,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不要草率给出结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