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卷4形篇詩解善戰先爲不可勝勢立不敗地修道保法 題文詩:
孫子之曰:昔善戰者,其能先爲,不可戰勝, 之勢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也,在己修爲, 可勝在敵.善戰者能,爲不可勝,不能使敵, 之必可勝.故此乃曰:勝也可知,而不可爲. 不可勝者,乃可守也;可勝者也,伺機而攻. 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能,藏九地下; 善攻者能,動九天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眾人所知,非善之善;戰而能勝, 天下曰善,非善之善.故舉秋毫,不爲多力, 能見日月,不爲明目,能聞雷霆,不爲聰耳. 古之所謂,善戰者也,勝於易勝.善戰之勝, 故無智名,亦無勇功.是故由其,戰勝不忒. 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故善戰者, 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勝兵先勝, 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 修道保法,正己治人,故而能爲,勝敗之政. 兵法一度,二量三數,四稱五勝.地形生度, 度生容量,量生兵數,數生權稱,稱而生勝. 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則若,以銖稱鎰. 勝者兵戰,若決積水,於千仞溪,所謂形也. 真兵無形,無形有情,真情正義,本立道生,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順勢自然,不得不然. 第四卷 形篇
【原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1)。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爲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爲(2)。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3)。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4);故能自保而全勝也。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5);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爲多力,見日月不爲明目,聞雷霆不爲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6)。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7)。故其戰勝不忒(8)。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9),敗兵先戰而後求勝(10)。善用兵者,修道(11)而保法,故能爲勝敗之政。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12)。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13)。故勝兵若以鎰稱銖(14),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15),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譯文】 孫子說:古代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先創造條件使自己處於不可戰勝的地位,然後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做到不可戰勝,關鍵在於自己能否掌握主動權;敵人能否被戰勝,在於敵人是否給我們以可乘之機。所以,善於作戰的人,能夠做到不可被敵人戰勝,而不能做到使敵人一定被我所戰勝。所以說,勝利可以預見,卻不能強求。
有了不可戰勝的條件,就可以守;敵方出現了可勝之隙,就可以攻。之所以實行防守,是因爲實力不足,取勝的條件不夠充分;之所以採取進攻,是因爲實力強大而敵人相對弱小。善於防守的,如同深藏於地底,敵人無跡可尋;善於進攻的,能高度機動靈活地打擊敵人,猶如神兵天降,讓敵人防不勝防。所以,善防善攻的軍隊,既能保全自己,又能戰勝敵人。
可預見勝利卻沒有超出常人的見識,就算不上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交戰後取勝,即使天下人都稱讚,也算不上是高明中最高明的。這就好比能舉起秋毫之重算不上力氣大,能看見太陽、月亮算不上眼睛明亮,能聽見雷霆的聲音算不上耳朵靈敏一樣。古代所說的善於用兵打仗的人,只是戰勝了那些容易戰勝的敵人。因此,這些善於用兵打仗的人,他們打了勝仗,沒有令人驚奇之處,也沒有料敵制勝的名聲和勇武威猛的功勞。這是因爲他們的勝利是必然的,是絕對不會有差錯的。之所以不會有差錯,是由於他們所採取的制勝措施都建立在必勝的基礎上,戰勝的是那些早已處於失敗境地的敵人。所以,善於用兵的人,總是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也絕不會放過任何可以擊敗敵人的機會。因此,勝利之師總是先創造出必勝的條件,然後才尋找機會與敵人交戰;失敗之師往往總是先貿然與敵人交戰,然後期求從苦戰中僥倖取勝。善於用兵的人,總是能夠修明政治,遵循法度,所以才能成爲戰爭勝負的主宰。 兵法中,用來衡量勝負的因素,一是『度』,即土地幅員;二是『量』,即軍賦物資;三是『數』,即部隊兵員的戰鬥實力;四是『稱』,即比較雙方的軍事綜合實力;五是『勝』,即得出勝負的判斷。敵我雙方所處地域的廣狹,決定著土地幅員大小;敵我土地幅員的大小,決定著雙方軍賦物資的貧富;軍賦物資的不同,決定著雙方軍隊和兵員多寡;敵我軍隊和兵員的不同,決定著雙方軍事實力的強弱;敵我軍事實力的不同,最終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所以,勝利的軍隊對於失敗的軍隊,就像用鎰與銖相比較,占有絕對優勢;而失敗的軍隊對於勝利的軍隊,就像用銖與鎰相比較,處於絕對的劣勢。在實力對比上取得優勢的一方,指揮士兵作戰,就像決開千仞之高的山澗積水一樣,勢不可當,這就是所謂的『形』。
【注釋】
(1)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首先要創造條件,使自己不致被敵人戰勝,然後等待和尋求敵人可能被我戰勝的時機。
(2)勝可知,而不可爲:勝利是可以預知的,但敵人有無可乘之隙,被我戰勝,則不能由我而定。
(3)守則不足,攻則有餘:所以採取守勢,是因爲取勝條件不足;所以採取攻勢,是由於取勝條件有餘。
(4)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九,泛指多數,不是具體的規定。九地,極言深不可知;九天,極言高不可測。藏於九地之下,指極其深地隱藏自己的力量。動於九天之上,
指極其高明地發揮自己的威力。
(5)非善之善者也:不算是好中之好的。漢簡【孫子兵法】作『非善者也』。
(6)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漢簡【孫子兵法】作:『所謂善者,勝於勝者也。』
(7)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漢簡【孫子兵法】作:『故善者之戰,無奇勝,無智名,無勇功。』
(8)不忒:忒(tè),差錯、疑誤。不忒,無疑誤,確有把握的意思。
(9)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指能取勝的軍隊,總是先創造取勝的條件,而後才同敵人作戰。
(10)求勝:期求勝利,這裡含有寄希望於僥倖取勝的意思。
(11)修道:指從各方面修治『先爲不可勝』之道,如政治、軍事、自然各方麵條件的準備等。
(12)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度,計算長短的尺寸叫度。這裡的度,一說指忖度、判斷的意思;二說指國土的大小;量,計算糧食多少的升、斗等叫量,這裡指容量的限度,即戰場容量;數,數目的多少,這裡指敵對雙方可能投入的兵力數量;稱,就是衡,衡量輕重叫衡。這裡是說權衡,指雙方力量的對比。
(13)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一說,指根據戰地地形的險易、廣狹、死生等情況,作出利用地形的判斷;根據對戰地地形的判斷,得出戰場的容納限度,即戰場容量;根據戰場容量的大小,確定作戰部署兵力的數量;根據敵對雙方可能投入兵力的數量,進行衡量對比;根據雙方力量的對比,判斷作戰的勝負。另一說,度,指土地幅員的大小;量,指物質資源的多少。這樣,此句意爲:敵對雙方土地面積不相等,就產生幅員大小的『度』的不同;幅員大小不同,就產生物質資源多少的『量』的不同;物資多少不同,就產生所能動員和保持兵力眾寡的『數』的不同;兵力眾寡不同,就產生軍事力量對比的『稱』的不同;力量對比不同,就產生了戰爭勝負的不同。
(14)鎰(yì)、銖(zhū):都是古代的重量單位。一鎰爲二十四兩(一說爲二十兩),一兩爲二十四銖。鎰比銖重五百多倍。這裡用來比喻兩軍實力的懸殊。
(15)勝者之戰民也:勝利者指揮士卒打仗。勝者,勝利者。民,作『人』解,這裡指士卒。【勢篇】中有:『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這裡的『戰人』與『戰民』同一意義。漢簡【孫子兵法】作:『稱勝者戰民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