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外篇卷4在宥詩解7德成不累齊法不亂恃民不輕因物不去 題文詩:
其雖賤而,不可不任,乃物也者;其雖卑而, 不可不因,乃民也者;其雖匿而,不可不爲, 乃事也者;其雖麤而,不可不陳,乃法也者; 其雖遠而,不可不居,乃義也者;其雖親而, 不可不廣,乃仁也者;其雖節而,不可不積, 乃禮也者;其雖中而,不可不高,乃德也者; 其雖一而,不可不易,乃道也者;其雖神而, 不可不爲,乃天也者.故聖觀於,天而不助, 德成不累,道出不謀,仁會不恃,義薄不積, 應禮不諱,接事不辭,齊法不亂,恃民不輕, 因物不去.物莫足爲,不可不爲.不明於天, 不純於德;不通於道,無自而可.不明於道, 其可悲夫.至道真情,順物自然.何謂曰道? 有天道也,亦有人道.無爲而尊,乃天道也; 有爲而累,乃人道也.主者天道;臣者人道. 天道之與,人道也者,相去遠矣,不可不察.
【原文】
賤而不可不任者①,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②,民也;匿而不可不爲者,事也;麤而不可不陳者③,法也④;遠而不可不居者,義也;親而不可不廣者⑤,仁也;節而不可不積者⑥,禮也;中而不可不高者⑦,德也;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神而不可不爲者,天也。故聖人觀於天而不助,成於德而不累,出於道而不謀,會於仁而不恃⑧,薄於義而不積⑨,應於禮而不諱⑩,接於事而不辭,齊於法而不亂,恃於民而不輕,因於物而不去(11)。物者莫足爲也,而不可不爲。不明於天者,不純於德;不通於道者,無自而可。不明於道者,悲夫! 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爲而尊者,天道也;有爲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 【譯文】 (價值雖然)低賤然而不可不聽任的,是萬物;卑微然而不可不隨順的,是百姓;不顯眼然而不可不去做的,是事情;不周全然而不可不陳述的,是可供效法的言論;距離遙遠但又不可不恪守的,是道義;親近然而不可不擴展的,是仁愛;細末的小節不可不累積的,是禮儀;順依其性然而不可不尊崇的,是德;本於一氣然而不可不變化的,是道;神妙莫測然而不可不順應的,是自然。所以聖人觀察自然的神妙卻不去幫助,成就了無暇的修養卻不受拘束,行動出於道卻不是事先有所考慮,符合仁的要求卻並不有所依賴,接近了道義卻不積不留,應合禮儀卻不迴避,接觸瑣事卻不推辭,同於法度而不肆行妄爲,依靠百姓而不隨意役使,遵循事物變化的規律而不輕率離棄。萬事萬物均不可強爲,但又不可不爲。不明白自然的演變和規律,也就不會具備純正的修養;不通曉道的人,沒有什麼事情可以辦成。不通曉道的人,可悲啊!
什麼叫做道?有天道,有人道。無所事事無所作爲卻處於崇高地位的,這就是天道,事必躬親有所作爲而積勞累苦的,這就是人道。君王就是天道,臣下就是人道。天道跟人道比較,相差實在太遠,不能不細加體察。 【注釋】
①任:任憑,聽任。
②因:順應,依隨。
③(cū):『粗』字的異體。陳:陳述。
④法:效法,這裡指可以效法的言論。
⑤廣:擴大、推展的意思。親近容易形成偏愛,擴大了親近的範圍也就成爲『仁』。
⑥節:禮儀。積:增多。
⑦中:順。一說獲得的意思。
⑧會:合符。恃:依靠。
⑨薄:通作『迫』,接近、靠攏的意思。
⑩諱:迴避。
(11)因:循,遵從。
|